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实现六大突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实现六大突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决策管理,收支结转与结余管理,建工程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成本费有管理,预算、支出、资产、借入款项管理六个方面有重大突破

关键词:管理;核算;突破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17-02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原《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于1997年经财政部、教育部批准,于199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制度实施以来,对于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旧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及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要求。

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教育部以财教〔2012〕488号文印发《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该《制度》分总则、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14章共76条,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以下六个方面有重大突破。

1 决算管理实现新突破

决算管理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体现学校预算管理的完整性。目前,高等学校预算管理中存在重预算、轻决算的倾向,决算数据不完整、不真实,与预算不衔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完善制度着手。新《制度》增加了决算的定义、编制和管理要求,确定了决算在整个预算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2 收支结转和结余管理实现新突破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收支结转和结余已成为重要的年终财政支付手段。对此,中央和各地财政部门都相继出台了专门文件,要求加强财政收支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高等学校结转和结余的概念,明确了三项要求,即“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经营收支结转和结余应当单独反映”,同时为了避免事业基金与收支预算结合不紧、支出不加控制等问题,《制度》特别强调,“高等学校应当加强事业基金的管理,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支出不得超过基金规模”。

3 在建工程管理实现新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是部门预算管理和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统管”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制度》采取了与《规则》一致的作法,在资产分类中增加了“在建工程”,明确了“在建工程”的定义、核算和管理要求,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财力的不断增强,国家用于支持高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将“在建工程”纳入学校“大账”管理,可以使高等学校资产的管理更加完整、准确。

4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实现新突破

制度第四十三条提出高等学校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第四十七条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对无形资产在其使用年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

固定资产是高等学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育和科研任务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现行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制度下,高校对非经营性资产既不计提折旧,也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其账面价值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不能真实反映该高校的资产状况。

①为什么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新制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在制度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二是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三是要进行成本和费用的核算。

②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范围。《制度》规定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不提折旧。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等是能够长期重复使用的,而且是属于消耗性的,它的使用年限是不确定的,所以对它们不计提折旧。

③对固定资产如何折旧。制度中规定了两种方法,一是年限平均法,一是工作量法。

另外制度中规定高校计提折旧不考虑净残值,高校属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资产处置的收入要全额上交财政,资产处置时的收入形成一项负债而不是一项收入,对于高校来讲处置固定资产是不存在净残值的。

5 成本费用管理实现新突破

此次修订将成本费用独立为一章,主要是考虑,一是高等学校虽然为非盈利的事业单位组织,不以追逐盈利为目的,但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一方面要满足财政预算收支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为社会了解高校资产、负债状况和资金使用绩效提供服务。而成本核算是考评高校资金使用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几年社会各界对高校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度和透明度要求很高,对于与收费相关的生均培养成本的计算非常关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价,能够更准确更全面的反映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所耗费的资源成本,更好地将投入与产出进行配比,对高等学校财务状况和综合业绩的评价更准确、客观、真实。二是从整个制度来看结构也更趋于合理,因为将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净资产这几个部分放置在一起,主要是从权责发生制的角度提出财务管理要求与信息。

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争夺优秀生源的竞争,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改善内部管理,在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努力降低培养成本,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6 预算、支出、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实现新突破

6.1 加强预算管理

①加强预算编制的管理。高校学校预算编制应当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高等学校预算应当自求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②加强预算执行的管理。高等学校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强化了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③加强预算调整的管理。明确了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确需调整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

6.2 加强支出的管理

高等学校应当加强支出管理,不得虚列虚报;应当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高等学校应以勤俭的思想进行支出管理,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要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和科学性。要严格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最急需的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二合理划分各类支出比例,特别要控制人员经费支出。第三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学科设置,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最大限度的整合、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教育成本。第四要充分发掘自有资金的潜力,通过自有资金的有效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成本。合理调度安排支出,在优先保证教学科研资金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其他支出,对于不必要的支出要剔除。

6.3 加强资产的管理

“211”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由于沿用旧的管理体制,加上管理意识的落后,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只注重资产的投入,而轻视资产的管理。注重有形资产的管理,轻无形资产的管理,导致高校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底下,资产闲置、资产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新修订的《制度》明确在以下几方面加强资产管理。

①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国家有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要制定固定资产保管和使用制度;建账、建卡,并做好清查盘点工作;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全面的了解固定资产的管理状况。

②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按照国家规定可对外投资的,应当履行有关审批程序。高等学校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

③加强资产处置的管理。高等学校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相关的审批程序。高等学校资产处置收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④加强资产配置的管理,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6.4 加强借入款项的管理

《制度》明确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管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已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发展更面临资金匮乏困境。在国家财政拨款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各高校借款办学就自然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方式。我国高校通过负债筹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扩招带来的压力,改善了办学条件,但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十分严峻,更由此引起的政府财政压力。目前一些高校盲目搞规模扩张,很多高校债务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学校正常教学工作。

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负债规模,防范财务风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公益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近几年来财政部门为建立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要求,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工作。在这样的形势下,高等学校应当以依照新《制度》规定,加强财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使有限的公共资源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用于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

参考文献:

[1] 李巍.浅谈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现代商业,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