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开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开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几年,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材内容的逐渐改进,使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渗透。《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发展人的个性为本的学科,主要手段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使学生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了解自己与生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一、利用典型事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懂得生命的重要

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一个的心理活动所组成的,生命的本质就反映在心理上。一个人的价值也是在他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深度决定的。由于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新形势下的学生面临着生活、学习、升学以及将来的就业等诸多的社会压力,加之社会上存在的那些花红柳绿的负面影响,使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经常利用一些典型事例来疏导学生受创的心灵。比如,张海迪等一些残疾人,他们身残志不残,精神饱满,能负重任,取得了超出一般正常人所取得的成绩。课文《生命・生命》也就展现了生命的完美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它的中心意思是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地流逝,还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其中在写到飞蛾时有这样一句话:“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由此可见,包括飞蛾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都非常珍视自己的生命。

既然小昆虫也竟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 通过这些典型事例的学习和了解,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从客观上认识自己,从根本上明确走向社会、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是生命。

二、利用文本资源,通过感悟让学生体味生命价值

小学语文教育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重要学科,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人文理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彰显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使语文学科更具有生命意义,而且可以通过语言感悟让学生体味每一个人自身的生命价值。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价值的资源,不失时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新形势下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出生在独生子女或者双生子女家庭,他们都享受着几代长辈的宠爱,加之国家政策的不断宽松,家庭环境越来越优越,出生以后便享受着幸福之乐。可是过多的呵护使他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不理解爱中还曾经经历了什么,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的爱回报亲人、感悟亲情的心。所以我们首先要将“生命”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教学中对话交流的重要话题,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认识自己,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热爱生命,以正确的态度享受生命。

在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描写亲情的,如古诗《游子吟》,这首诗用几十个字的篇幅通过对母亲为将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场景的描述,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十分真切感人。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感受到母爱是深沉的、伟大的,哪怕是一件极小的事,哪怕是一个平凡的举动,那背后蕴藏的爱都是无微不至的,足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这样的课文很多,如《慈母情深》等等,都能让学生理解每一个生命的诞生、每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不容易,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到周围时时刻刻都有关心着他们的亲人,从而学会自己、呵护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三、拓展教学途径,经过实践让学生有珍爱生命的平台

生命教育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触及心灵、熏陶灵魂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除了阅读教科书中的资源外,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例如在教学《司马光》这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在河边居住、会游泳的学生谈谈在水里被淹的感受;又指名学生谈一谈,假设当你溺水很久的时侯忽然被人救起,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有什么感想;再在课堂上表演课文情境。这时不少学生会感受到此时拯救别人生命的勇士太伟大了,同时也会感受到一个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生命值得尊重!

四、挖掘现有教材,在生成中让学生自觉激励人生

课堂教学是人的活动,是很多人的活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思维,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的情感……这种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法的不相同性。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叙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牢记对儿子“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承诺,历经千辛万苦,经过38个小时,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其他同学的感人故事。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主人公是怎样实现他的诺言的,更好地感悟人物品质,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父亲在地震前给孩子说了什么?(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在地震发生后,当父亲初看到学校成了一片废墟,他感到悲伤而绝望,可是后来是什么原因又使他坚持寻子决不放弃呢?(他想起了自己说的话: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父亲在废墟中寻找儿子时别人是怎样劝阻的?他的态度又如何?这令谁人感动?(略)

4、在父亲连续挖了36个小时后模样是怎样的?这令谁感动?(略)

5、父亲连续挖了38个小时,救出孩子和他的同学们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略)

6、又是什么力量能使儿子坚强地活下来呢?(略)。

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可以从书上直接提取答案,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回答。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既学得了教材的内容,又进行了语言的操练,达到了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课文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水到渠成,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此时此刻学生感动了,他们对我说:生命是宝贵的,人不应该向命运低头,一个人只有善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才能好好学习,成为生活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