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冬至食俗话馄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馄饨,各地的叫法五花八门,比如四川称抄手,湖北叫包面,皖南叫包袱,山东有些地方叫(饣骨)(饣出)。广东早年也叫馄饨,明清以后却慢慢演化成了云吞。如今,馄饨的叫法可以说遍及全国了。
最爱吃馄饨的要数江南人了,因为南方民间历来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食俗。而北京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一说。原来古时人常把饺子和馄饨混淆,唐朝以后,饺子与馄饨才逐渐分家,自成体系了。
宋代《梦粱录》说,冬至岁节如大年,以美食祭祖,最初用“黍羔”,后来演变为“馄饨”。又说,取意同音字“浑沌”或“混沌”。因为,古人一直认为开天辟地之前,天地间处于浑沌状态。如魏诗人曹植作《七启》词称“夫太极之初,浑沌未分”,就是这个意思。古人很重视冬至节气,认为冬至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以冬至开始“数九”,俗称“交九”,民间流传“冬至是老人关口”、“重病难过冬至节”。的确有不少人在冬至以后,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原因是冬至气候会有突变,常有寒潮袭来,容易让人受寒染疾。所以,这时人的起居饮食应格外注意。那么,冬至这天吃顿美味的馄饨,也算是营养暖身的一种用意了。
馄饨的起源,至今说法不一。有人说始于汉代,为浑氏和屯氏所创,汉代扬雄撰《方言》称:“饼谓之,或谓之(饣长)馄”。也有人认为,在魏国张辑撰《广雅》书中,就有:“馄饨,饼也”的记载,表明三国时期就出现了馄饨。总之,是很久远的事了。
史传,唐贞观年间有一宰相韦巨源,他家里有份“烧尾食单”,其中有一段“二十四气馄饨”,详尽介绍了馄饨花形馅料各异的做法,共二十四种,说明了馄饨品种多样,并有别于饺子。唐大中年间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书中说当时有名的萧家馄饨“漉去肥汤,可以渝茗”。北京的《故都食物百咏》中说:“馄饨过市喊开锅,汤好无须在肉多。今世不逢张手美,充饥谁管味如何!”诗中所言张手美,系唐朝长安有名的制作小吃的高手。宋代林洪撰《山家清供》说当时馄饨又有新品种,如椿根馄饨、笋蕨馄饨,就是它的馅分别选用了香椿的根和冬笋、蔬菜。北齐颜之推作《颜氏家训》称:“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到了清代,馄饨在民间普及。美食家袁枚撰《随园食单》讲:“小馄饨似龙眼,以鸡汤下之”。当时京城有名的致美斋馄饨享誉极高,馅味讲究,汤料齐全。当时民间流传诗云:“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可见,中国南北通行的大众食品“馄饨”,其史已有1 500年之久了。
又据唐高怿撰《群居解颐》称:“岭南地暖,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暄,食须用扇。”这也说明那时广东人叫它馄饨。到了近年广东史料讲,广州卖云吞点档在1946年有二百多户,还有许多走街串巷的,成立有云吞面同业公会,拥有会员千余人。座商如宝华路的金钟阁,长寿路的坚记、成记,西关三圣社桥头的池记,都已远近驰名,馄饨的做法十分讲究风味特色。
四川的“抄手”,是大众美味面食。因为在制作成形时上下两角折合,左右两角向中间交叉粘,就像人的双手抱胸相抄,于是得名“抄手”。特点是皮薄滑爽,馅嫩咸鲜,汤若鲜乳,味醇香浓。此外,福州燕皮馄饨、杭州原汤馄饨、广州鲜虾馄饨和锦卤馄饨,潮州鱼皮馄饨,台北猪肉皮馄饨等,都是备受欢迎的美味食品。如今在海外有些地方也可以吃到馄饨,比如洛杉矶、东京、悉尼等地也都有中国馄饨馆,表明中国传统美食馄饨已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