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良肢位摆放预防脑卒中病人肢体痉挛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良肢位摆放预防脑卒中病人肢体痉挛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良肢位摆放预防脑卒中病人肢体痉挛出现的影响。

方法:将18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除采取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外,进行早期良肢位摆放。

结果:3个月的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发生关节痉挛14例,对照组发生关节痉挛49例。

结论:早期良肢位摆放对预防脑卒中病人痉挛状态出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良肢位脑卒中肢体痉挛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63-02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其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使之给社会造成很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在脑卒中的恢复治疗中,痉挛状态出现是治疗的难点且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康复是关键的环节,而良肢位摆放又贯穿于始终。本院针灸科在近两年的工作当中,将收治的18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经过对照观察,发现采用良肢位摆放的脑卒中病人肢体痉挛的几率很小,而且很多病人直接由软瘫期过渡到恢复期,而避免了痉挛期的出现。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将我科自2010至2011年收治的1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良肢位摆放组)90例,对照组(非良肢位摆放组)90例.两组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均为首发病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84例,年龄52~87岁,平均年龄65±10.2岁;脑梗死116例,脑出血64例;左侧偏瘫85例,右侧偏瘫95例;肌力均为0~3级;根据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均为0~7分。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及发病到康复治疗的介入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常规采取针灸科常规护理、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入院超早期生命体征平稳后即采用良肢位摆放[1]。

1.2.1仰卧位:头下置枕,不宜过高,患侧后垫一比躯体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防止肩胛后辙,向上,手指伸展,在患侧臀部及大腿外侧垫枕,防治患侧骨盆后缩及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轻度屈曲位,不应在足底放置任何东西,因可能增加过度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

1.2.2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髋关节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

1.2.3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放于与肩同高的软枕上,并稍前屈躯干向后旋转,背后用软枕支持。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内缘平靠于胸腔,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腕被动背伸;健侧上肢可放于躯体之上或后边的软枕上。下肢呈迈步位,健侧腿、髋、膝屈曲并垫软枕;偏瘫侧腿用软枕保持在伸髋、稍屈膝位。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而健侧能自由活动。

1.3疗效评定标准。确定一名康复师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单盲评定,评定量表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治疗后测得评分为7分及以下者为有效,测得评分为8分及以上者为痉挛出现,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统计检验方法:计量资料数据样本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两组自身治疗前后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对180例患者治疗3个月,观察组90例,脱落5例,完成85例,对照组90例,脱落7例,完成83例。观察组偏瘫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发生肢体痉挛共14例,对照组发生49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良肢位摆放,又称抗痉挛,它是从治疗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脑卒中后3周90%的患者都会出现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自然恢复过程的必然过程。主要针对的是上肢的屈肌痉挛,下肢的伸肌痉挛。不良的姿势和肢置是引起肢体肌张力增高的首要原因。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对照组的病人都会出现肩痛,究其原因,最常见的就是肩关节半脱位和痉挛肩痛。肩关节半脱位是由于中风后,肌张力普遍降低,导致保护肩关节的肌肉,特别是冈上肌、三角肌后部纤维、冈下肌的固定作用下降,使肱骨头脱离原来的位置,造成半脱位,出现疼痛和活动障碍。偏瘫侧上肢在进行锻炼、姿势治疗和搬动患者时,往往忽落了肩胛骨向上旋转功能,导致肩胛骨后滑,肩部主动或被动运动时,肩胛骨与肱骨运动不协调,引起关节囊、滑囊和肌腱的损伤,造成肩部疼痛。肩痛不仅会造成患者的精神负担,造成中风后抑郁出现,而且严重影响患者上肢的主动与被动活动,妨碍患者坐位和站立位的平衡,不能集中精力去进行功能锻炼和学习新技能,延长整个康复的进程,从而延长治疗及康复时间,影响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正确能预防和减轻偏瘫典型的屈肌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对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胛骨后缩,防止肩痛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早期良肢位摆放可以避免造成肩关节脱位,肩部疼痛,肌肉挛缩,足内翻,足下垂,废用综合征,肩关节不能内旋,髋关节不能外旋等。

脑卒中患者在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等,其实我们在超早期即给予良好的,早期2小时翻身拍背,及优质的护理,很多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家属的角色也是不容忽视的,要做好宣教,让家属也参与进来,重视良肢位摆放的重要作用,更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及早的介入康复,如果把最佳的时间错过了之后,一旦肢体痉挛出现,就很难纠正过来,给康复训练带来诸多困难。所以我们应该超早期的将康复介入进来,且良肢位摆放我们应该始终贯穿于治疗的整个过程,尽量避免肢体的痉挛,能使患者能够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提高生活能力,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韩娜,梁红霞,田虹.超早期良肢位摆放防治偏瘫患者关节挛缩85例康复护理.青岛医药卫生,2008,4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