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知用善学方为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知用善学方为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而学具的使用又是将数学学习体现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之中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中,对于学具的使用还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案例从学具的操作和小组合作管理两方面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使用;学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053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而学具的使用又是将数学学习体现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之中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中,对于学具的使用还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是教师对于学具使用的不重视、对于学具使用时机把握的准确性不够,导致对于使用学具操作来辅助、促进教学的意识不强。其次是教师对于小组合作环节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得学具操作效率低下。因此,笔者就从学具的操作和小组合作管理两方面展开研究。

一、优化操作,让学具在课堂教学中更好辅助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学具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借助于数学学具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的小学生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接触世事较多,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自我判断是非的能力。反映在数学学习上,只要通过尝试、探究和实践操作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将是深刻而长远的。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学具,发挥学具的特点,更有效地服务于课堂,让学具的使用真正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在对相关班级的实验教学以及听取大量相关的观摩课,教研课和家常课时,笔者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趣味”引导,激活课堂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探究欲望,学生在探究欲望的强烈吸引下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1】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笔者准备了两张黄色纸片和一张红色的纸片让学生摸:摸到蓝色纸片奖励笔记本一本;摸到黄色纸片奖励铅笔一枝;摸到黄色纸片不得奖。学生在快乐的摸奖游戏中体验“可能、一定、不可能”,带着浓厚兴趣,投入新知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开阔。

2.“简化”学具,直接感知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学具应该和教学相辅相成,发挥它的有效性。一般来说,一堂课的学具不能图多、图花样,要做到“精简”,以便用来突破教学难点。

【案例2】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一课,课前导入时,笔者先提供给学生一张圆形纸片,让学生把它分成两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法,逐一展示他们的方法,于对折分处展开深层教学:这样对折就是把这张圆纸片分成怎样的两个半圆?这两个半圆为什么相等?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分法叫做怎么分?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操作是必要的:简单的一张小圆片直观形象地强化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为后续分数意义的理解打下基础。

3.“直观”感知,加深理解

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的讲解或演示,学具便失去了价值,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教师应该掌握好教学的进度,深入备课,在知识的引导过程中适时引出学具,学生要通过对学具的使用、直观地演示,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从而更简洁的理解抽象知识,使之内化,进而更好地掌握。

【案例3】在教学三年级《周长》、《面积》、《四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指指身边物体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四边形。学生在无形中自觉找学具来丰富、巩固自己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抽象概念、知识的理解。

4.“反馈”总结,促进内化

学具是学习的工具,但不能代替思考,学具操作仅仅是把思维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过程。但这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这一外部活动形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形式,从而准确抽象出理性的结论,避免概括前的思维断层。因此,操作后需要帮助学生对操作结果认真总结,准确归纳,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案例4】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时,在将平行四边形加固,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稳定性的作用后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同样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摆出的三角形都是一样的,而用同样的四根小棒摆却能摆出形状各异的四边形呢?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反馈,深化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即当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也随之确定。笔者认为这样的体会与感悟只能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深度思考交流之上的。这正是学具使用后的反馈带给他们的无穷快乐。

二、深化管理,让学具在小组学习中更具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表明了教师从过去关注如何“教”转向到如何引导学生“学”的行为转变。但如何配合学具的使用,科学高效合理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和表面却值得我们思考,笔者在这方面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1. 科学分组,平衡生资

小组学习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特别强调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实现生生互动的最佳方式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小组。在试验教学中,笔者将本班学生进行了“异质”分组,即把成绩、特长、性别、爱好等各不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在课堂教学中,以四人小组前后排合作效果最佳,在一学期中,每个四人小组的组员固定不变。

2. 合理分工,各司其职

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共同完成任务。为了使小组成员在合作中尽快尽美地完成任务,笔者对各四人小组的每个成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分工分别是:合作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检查员1名,报告员1名。

3. 充分放手,保证空间

小组学习的另一大障碍是教师能否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在问卷和听课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很喜欢用小组合作的方法,但往往不等学生操作讨论完毕就喊停,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只追求一个热闹活跃的氛围而丧失了小组学习的本质。因此,教师要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有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通过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笔者明显感到小组合作学习时纪律更好,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使用学具的效率也更好。也让笔者明白,只有经过精心组织之后实施的小组学习探究才能高效。

总而言之,只有优化学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运用,加强小组使用学具的管理才能使得学具的使用更加高效,课堂才能更加高效,学生才能学得更加轻松。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齐贤镇中心小学 31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