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因特网的故事(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因特网的故事(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73年,麦特考夫到了硅谷,开始研究如何把本地(比如一个房间或一栋楼里)的多台电脑互联起来。这种网络叫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而ARPANET这样的远程网络叫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

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是用一组电缆互联多台电脑。但是,如何告诉网络哪两台电脑需要通信呢?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后,麦特考夫采用了最简单的办法。比如,假设电脑A想送一个消息给电脑C,电脑A在消息之外再附上电脑C的地址,然后把这个带目的地地址的消息放在电缆上。每台电脑随时都在侦测有没有消息传来。如果有的话,就把消息的目的地地址与本机地址相比较。若地址匹配就接收这个信息,如果地址不匹配就不接收消息。

但是,这个方法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如果几台电脑同时发送信息,电缆上会产生冲突,结果是混乱的垃圾信号。这时,麦特考夫想到了他在夏威夷学到的思想。每台电脑在往电缆上发送消息之前先检查一下,是否已经有其他电脑把消息放在电缆上了。如果有的话,就等一会儿再试。

但这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再试的时候可能其他电脑也刚好“等了一会儿”再试,结果仍然是冲突。这种情形可能会无限地延续下去,结果是所有电脑都不停地在做“等待-再试-等待-再试……”的无用功。

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电脑等待不同的时间,使得它们在不同的时刻“再试”。也就是说,“等一会儿”的“一会儿”大有文章可做。但是,这些电脑并没有一个完全同步的时钟,如何让它们等待不同的时间呢?

麦特考夫最后提出的思路相当简单。当第一次传输的试图失败后,电脑等候从0到T中间的一个随机时间值(T是一个可调节的时间常数,比如是1毫秒);第二次重试失败后,电脑则等候从0到2T之间的一个随机值;第三次重试失败后,电脑等候从0到4T之间的一个随机值;…… 以此类推。理论分析和实验都证明,采用了这个方法,任何电脑都不会无穷地等待。

所有上述的工作实际上并不需要电脑本身执行,而是交给了一个专门设计的电路,叫“网卡”。这个网卡只干网络通信这一件事,可以做得既便宜又高效。

就这样,一种实用的局域网技术在1973年诞生了。麦特考夫将它称为以太网(Ethernet)。

今天,以太网到了1980年,ARPANET已经互联了100多个结点,以太网技术也得到了广泛使用。ARPANET这样的广域网可以把不同城市的计算机互联起来,而像以太网这样的局域网可以把一个办公室或者一栋楼里的计算机互联起来。但奇怪的是,处于中间层次的网络却没有。比如,一个大学可能有好多楼房,分布在方圆几公里的地方,这就需要一个校园网。一个企业可能有好几个办公室和工厂,分布在一个城市的不同地方,这就需要一个城域网。这些网络如果采用ARPANET技术可能太浪费,采用以太网技术距离又太远。

斯坦福大学就面临这个问题。当时,斯坦福大学已经有了5000多台电脑,分布在15平方英里的校园内的各个大楼里。这些电脑在大楼内部已经用局域网联起来了,但是大楼之间的电脑却无法通信,形成了很多局域网的孤岛。

对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电脑设备主管伦?波沙克(Len Bosack)来说,这是一个头痛的问题。学生们一直在向他抱怨,他们需要在多个地方工作,这些电脑互相不通对同学们很不方便。

斯坦福大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已经开始构建一个“斯坦福大学网”。但这个项目尽管花了很多钱,还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波沙克等不及了,决定自己干。他联合了他的妻子桑蒂?勒纳尔(Sandy Lerner),她是商学院的电脑设备主管,以及另外两个部门的电脑设备主管,开始偷偷地构造校园网。好在他们用不着做很多研究开发,技术都是现成的。唯一特殊的是一些接口电路,让这些众多种类的局域网能够联接起来互相通信。而这些接口电路,斯坦福的老师和学生也很快发明了。波沙克他们要做的事是要把这些零散的技术集成起来,实际地应用到斯坦福大学的校园网中。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产品可买,也没有其它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可以参考。

由于是偷偷干的,他们既没有经费也没有人员。除了学生和志愿者帮忙,有很多事情都是波沙克和勒纳尔亲自干的,包括利用废弃了的下水道拉通信线路。

三年以后,这个偷偷干的“重复建设”成功了!斯坦福的师生们纷纷转来使用这个“地下网络”,于是校方把它正式命名为“斯坦福大学网”。不久,这个网络迅速增长到互联100多个局域网,几千台电脑。

其他大学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向波沙克联系,要求购买这个校园网技术。波沙克向校方申请,许可他们为其他院校生产校园网,但斯坦福大学一反通常的开明,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同时,斯坦福大学本身也不愿意成立一个实体来做这件事,因为大学不是做生意的地方。

波沙克和勒纳尔在无奈之中,决心不让自己多年的创造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于是他们在1984年注册了一家公司,自己干。他们没有钱租办公室,就把公司办到自己三居室的家里。一间卧室用作实验室,另一间卧室是办公室,起居室则是生产测试车间。

大概由于公司是在旧金山(又名圣弗兰西斯科 San Francisco)注的册,桑蒂?勒纳尔把公司命名为Cisco,就是今天在中国叫作“思科”的著名网络公司。公司的商标也是勒纳尔自己设计的,是旧金山金门大桥的一个艺术加工。

加上波沙克和勒纳尔,思科公司只有五名员工。他们在波沙克和勒纳尔的家里工作,每周要干100小时以上。每个人都没有薪水,一干就是三年。为了要糊口,他们在白天不得不去做一些技术咨询工作。但是,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开发一个名叫“思科路由器”的核心产品。经费实在周转不开的时候,他们只好用自己的信用卡。

思科公司实际上不需要发明新技术,而是要把现有技术集成为一个质优价廉的产品。他们采用的技术路线是专用系统,即不是用一个通用计算机来实现路由器,而是把路由器的功能用一个价格低廉的专用系统来实现。

思科公司也没有钱做广告。他们的市场渠道主要是个人之间的口头宣传和电子邮件。但是,由于市场上急需思科路由器一类产品,他们的订单迅速增加。到了1986年11月,公司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每月25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