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传统戏曲的写意性和自由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传统戏曲的写意性和自由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是空纳万景的,舞台上的时间、环境的转换,是靠演员的表演传达给观众的。这样,舞台上本无一物,反而呼风唤雨,要什么有什么,说什么是什么,舞台时空十分灵活。本文就戏剧舞台空间模式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戏曲舞台;空间模式;舞台时空;空间自由;演员表演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77-02

中国戏曲的发展,应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氏族聚居的村落在生产劳动中,产生了原始歌舞。随着氏族的逐渐发展,歌舞也有了提高。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至今还保持着歌舞的传统,如“傩戏”“社火”“秧歌”等,正是这些歌舞演出,慢慢向着戏曲的方向一步步迈进。从《尚书》所记载的“百兽率舞,凤凰来仪”等文字记载上分析,我们人类最早的戏剧活动应该是与宗教祭祀活动一同出现的。“百兽率舞” 正如希腊人披了羊皮在酒神前跳舞一样,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看到的舞龙舞狮,我认为还带有“百兽率舞”的印痕。我们知道,唐明皇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梨园弟子,最著名的“霓裳云衣舞”也还只是歌舞,仍然达不到戏剧的境界。到了宋朝,开始扮演故事,而元朝则集“元曲”之大成,形成固定形式,到了明代“传奇”人物多了起来,演故事的结构也就随之活泼起来,演变发展为主、旦、净、末、丑行当,在固定的舞台上以歌舞演故事。而舞台,这个有三面观众包围的舞台,为了祭祀神灵,总是面对着所供奉的庙门或神龛的,台下的观众席就是露天的广场。直到今天,有些地方还存在着这种民风,他们说,演戏是给神看的,台下有没有观众无所谓。

这样一种的舞台,这样一个广场形式的剧场,决定着戏曲演出的舞台处理,必须夸大表现力,形成固定程式,和观众建立默契的观演关系,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才能够随心所欲地上天入地,驰骋千里。才能够让人听得明白,看得清楚,这样,才能够娱神、娱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首先在于对戏剧的认识上。“虚”“戈”为“戏”,是“无中生有”,是“弄假成真”。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在似与不似之间追寻生活的表象或实质的再现。然而,在舞台上完全恢复生活原貌是不可能的,也是毫无必要的。我曾经看过一出戏,导演在舞台上用真正的水再现了山间小溪,男女主人公脱掉鞋袜在小溪中戏水,听起来很美,但是,展现在舞台上就有些不尽如人意了,大家想,水是透明的,坐在观众席里是看不到水的样子的,即便是溅起了水花,坐的稍远一些的观众,也还是看不到的,然而,男女主人公那四只脚丫子却让观众一览无余,着实让人不敢恭维。所以,我个人认为,戏剧舞台还是抽象一些,写意一些的好。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是空纳万景的,舞台上的时间、环境的转换,是靠演员的表演传达给观众的。这样,舞台上本无一物,反而呼风唤雨,要什么有什么,说什么是什么,舞台时空十分灵活。具体地说,灵活、自由的舞台时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无代有

舞台上空无一物,舞台环境和变化,完全凭借演员的唱、念、表演、身体的姿势、动态地反映出来,最简单的例子,如被开门、关门,只需演员在台上双手一推,假设的双扇门就开了,提腿迈过想像中的门槛,就算进了房舍,反转身合上想像中的大门,插上门插板、或者是拉拢想像中的大门,锁上想像中的门锁,就算大门紧闭了。这些动作,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只是更加舞蹈化了,程式化了。通过这样的表演,就可以说明两个演员,一个在门内,一个在门外,观众也会看的很明白。我在四平调现代戏《恩怨亲家》中,就成功地使用了这样一个程式化的动作,来表现两个女人隔着大门互相吐露心声的情感纠葛戏,效果极好。再如“宋江”一手扶了栏杆,一手提起衣襟,踮步上下,舞台上就有了“楼梯”;梁山伯、祝英台唱道“三级井台平又整,看看井水清不清”二人走了一个很小的圆场,台中央就有了“井”;孙悟空上天入地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舞台上也是空无一物的。正因如此,凭借演员的唱、念、表演的信息传达,引领观众“看到”高山、大河、皇宫、花园、神仙府第、海底龙宫。当然,这需要演员的表演要精准到位,同时也需要观众对戏曲程式化表演的了解,也就是说,演员与观众要建立一种默契的观演关系,才能达到这种以无代有的戏剧舞台空间模式。

二、虚实相生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句话是中国戏曲表演形式最经典的写照。舞台上,演员走动了,上场口到下场口,没有几步,就可以说是“这家到那家的路程”也可以说是北京到汴京的距离;舞台上明明只有四个龙套,一句唱词“出城来我带领八百兵”那四个龙套就变成八百了。有些表演要有道具的辅助,用道具引起观众的联想,以达到表现的更加清晰,但这些道具也仍然是一种符号,一种手段,一种程式。如以“鞭”代“马”, 演员手里只有一个经过艺术化处理了的“马鞭”,用程式化的动作上马、坐鞍、驰骋、勒马、下马,就完成了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的过程。我在古装戏《琵琶赋》中处理了赵五娘为公婆做饭这样一个动作,具体做法是,实“勺”虚“灶”,采用的也是虚实相生的手法,在舞台一角,赵五娘从木桶里取出勺子,在虚拟的“锅”里搅动,然后,蹲下身子对着虚拟的“灶膛”吹火,烟熏了眼睛,咳嗽、擦泪……一个单元动作,让观众看懂了――赵五娘在做饭。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在运用上是多变的,除了具备“桌、椅”功能之外,在“登高一望”时,它就是“山岗”,“玉皇大帝”列座其上,那就成了“天府”的环境,《三岔口》中刘利华枕刀一卧,那就是“床铺”,斜推椅子,低头弯腰做进出状,那就是“寒窑”,一人站在桌上,一人站在一边,就点明了城楼上和城楼下的关系等等,不胜枚举。

三、空间自由

戏曲的舞台空间是灵活多变的,是无限自由的,不论是一无所有的类型,还是凭借简单道具的类型,除了表示一个空间地点外,也可以是两个、甚至更多的空间地点,更重要的特点是,舞台上的地点随时转换,如:《夜奔》、《跑城》、《路遇》、《追韩信》等等,都是经过了很多地点,很长的距离,这时,让观众在演员的引领下去假想,反而真实的多,如果把场景做得很实,让演员扬着鞭子在如实的舞台上往复驰骋,倒显得儿戏可笑了。因为,如实地背景,破坏了虚幻的程式。

四、时间自由

戏曲舞台上的时间是不受生活中真实时间过程的局限的,舞台时间的一秒,可以认作一秒,也可以当成一年甚至更长。同时,又可以认为一秒只是一秒,或者少于一秒,甚至没有了时间,也就是说,时间的长、短、行、停都为表演需要服务,这种在时间上突破生活真实的局限,增强了我们戏曲舞台的自由性,丰富了戏曲程式化的表演内涵。如,不少戏都有角色整夜不得安眠的情节,如果时间没有自由性,即便把有效地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都拿来表现一整夜的时间过程,也还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那就有戏则长,无戏则短,传统的做法是,锣鼓一声,就算一个更次,如《西厢记》,张生、莺莺幽会,红娘外面守夜,锣鼓三声,夜半了……五鼓加鸡鸣,天亮了,红娘唱道“谯楼上打五梆,霜露寒又凉……”短短几分钟,一夜就过去了。再如,《文昭关》中,伍子胥苦思如何混出关口,彻夜难眠,而几个更次之间,髯口由黑变灰,再由灰变白,一夜之间,只有几个唱段,几声更鼓,时间匆匆飞过。最可贵的是,时间的停顿,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一个角色为了充分展示心情而独自唱成套唱段时,在什么时候,他究竟经过多久,是从不理会的。如《穆桂英挂帅.出征》中,穆桂英上场后有一大段唱腔,百十来句,整个把这出戏从头到尾复述了一遍,在此时,时间是不存在的。时间停顿,在生活中是不合理的,而在空灵的戏曲舞台上,是完全允许的,而且是非常出色的。

舞台上没有更多的东西,时间也没有更多的局限,那么,在戏曲舞台上,观众欣赏什么呢?――演员的表演!这是正源。当前,现代化的舞台装置,高科技的灯光布景,令人惊叹,令人炫目,然而,它也有把舞台上的演员淹没掉的嫌疑。吸收先进的、现代化的表现工具作为手段,以丰富我们戏曲舞台的艺术张力是应该的,但是,丢掉我们传统的写意性表现手法,动辄就要大制作,真山真水的搬上舞台,岂不给演员的表演制造了不必要的麻烦?借鉴很好,但不要照搬,求新很好,但更要固本,否则就得不偿失,欲益反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