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欧纪行 第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欧纪行 第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砖一瓦都有讲究,一石一柱都凸显艺术品位,整个城池向人们展示源于中世纪的建筑

风格,沁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城中之国梵蒂冈

城市小于国家,城市隶属于国家管辖,这是人们都知晓的一个常识。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南欧大陆上,确有一个城中之国,那就是梵蒂冈。

梵蒂冈坐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城中,位于罗马城西北马里奥山与加尼科洛山丘中间的梵蒂冈丘陵上。全国(全城)只有0.44平方公里,1300多人,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教皇是国家元首,有最高的立法、司法、行政权,在红衣主教中选举产生,可任职终身。国民中的绝大多数是意大利人,信奉天主教。由于它是个全民信教的国家,所以,他们把教皇徽作为国徽。

这个袖珍国家,人虽少,但也有自己的外交使节和卫队。她的卫队历史,竟然比国史还长。早在1505年,朱利奥二世作教宗的时代,出于自卫的目的,设立了卫队。当时卫队实质是一支私人卫队。用瑞士人作卫士,这是这支卫队坚持500多年都没有改变的一条戒律。据后人说,朱利奥二世用瑞士人作卫士,其原因是认为瑞士是个中立国家,年轻人从出生就开始受到中立思想教育,可免去被政治所利用的隐忧。与此同时,由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卫队制服式样,也沿用至今。

国境线与罗马城犬牙交错的梵蒂冈,古往今来,有着颇多的恩恩怨怨。梵蒂冈原来是罗马城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宗教在意大利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扩张,使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应该说,梵蒂冈的出现与发展,是宗教的产物。没有宗教,就不可能有梵蒂冈。在公元二世纪,罗马城主教因驻帝国首都,政治、经济势力日益壮大,逐渐独占了教皇之称。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周围区域赠予教皇斯提芬二世,并赐予其世俗权,给梵蒂冈的独立奠定了政治基础。当时,教皇直辖的领土达四万平方公里以上。此后疆域不断变迁,国家兴亡交替。1870年,教皇迫于种种压力,并入了意大利王国,同时教皇势力大为削弱,不得不退居于梵蒂冈宫中,世俗权被剥夺。此后几十年,梵蒂冈与意大利的关系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给梵蒂冈带来了转机。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教皇的国家,享有治外法权,并以赔偿教皇国结束后教廷所丧失的收入为名,给予17.5亿里拉的巨款;教皇正式下令教皇国改制为梵蒂冈城国,并把每年的2月11日定为梵蒂冈的国庆日。

梵蒂冈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没有生产性资源,没有以工农业为标志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国家。但梵蒂冈却是个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旅游、邮票、不动产出租、特别财产款项的银行利息、宗教银行的盈利、一些外国宗教组织向教皇上送的贡款和教徒们的捐赠。对资产进行经营,是梵蒂冈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来源。梵蒂冈在北美、欧洲许多国家有数百亿美元的投资,其资本以银行信贷的方式,渗透到意大利众多的经济部门。黄金、外汇储备达100亿美元,拥有地产达46万余公顷,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设有学校、医院和文化机构。

梵蒂冈城由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博物馆和职员居住生活区四部分组成。四部分紧密相连,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把梵蒂冈构筑成一个世界上奇妙的艺术世界。游览梵蒂冈,主要是看圣彼得广场和大教堂。它们本身就是建筑艺术的博物馆。造型和谐、恢宏壮观的圣彼得广场,宽达240米,左右两侧由贝尔尼尼圆柱廊环抱。圆柱廊分为四排,由284根石柱组成,广场中央矗立着由埃及运达的方尖碑,碑的两边对称建有两座由建筑设计大师马德尔诺和贝尔尼尼分别设计的喷泉,泉水从中央喷高又自然落到第二阶梯,然后似瀑如帘地落到最低层,给观赏者以“疑似银河落九天”之畅感。

圣彼得大教堂是罗马城最高的建筑物,是世界上第二大教堂。它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37米,建筑高度143米,略低于埃及的金字塔。建造工程从1506年动工,工期长达一百五十多年。建筑工程师几易其人,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和雕刻艺术家布拉曼特、拉斐尔、安乐尼奥•达桑加罗、米开朗基罗和贝尔尼尼都参加了设计和建造,他们通过相继多年的劳碌,给人类留下了这座艺术珍品。教堂中有三处艺术精华:出自于米开朗基罗之手的圣母哀痛像,出自于贝尔尼尼之手的青铜华盖和圣彼得铜像。

梵蒂冈虽小,但要认真游览,还真颇费时间。因为它的一砖一瓦都有讲究,一石一柱都凸显艺术品位,整个城池向人们展示源于中世纪的建筑风格,沁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袖珍之国――圣马力诺

凡是来意大利北部访问的人,几乎都要去圣马力诺看一看。这是个全部领土都被意大利所围的袖珍国家,国土面积只有60.57平方公里,全国总共24000人。从政体到自然景观,都有独特之处,看后使人回味无穷。

早餐后,我们乘车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出发,接近中午就到了圣马力诺。下车的第一件事,就使我们感受到中国之大和圣马力诺之小。在这个仅相当中国一个小镇的国家,竟有中国人做饮食营生。我们来到居于蒂塔诺山腰紧贴盘山公路的广东餐馆午餐。店老板用中国菜招待我们,用中国语向我们介绍他所了解的圣马力诺。滔滔不绝的述说,使我们的异国他乡之感顿时隐去。

在这个国家访问的时间虽短,但还是大有收获。特别值得记忆的是,它有许多趣闻。它是世界上少有的国境不临海而属于海洋性气候的国家。它离亚得里亚海岸最近处只有20公里。徐徐的海风,给它带来了温和与湿润。它还是欧洲最早实行共和制的国家。它已有1600多年的建国史,公元1263年制定共和国宪规,建立了共和政体。在中国人看来,一国不可有两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在圣马力诺,却应另当别论。它的国家元首称执政官,由两名权力相等的执政官共同执政,且任期只有半年。这又是一个世界之“最”。执政官不能连任,只有御任后满三年才有再次当选的资格。两位执政官同时执政,意见怎么统一?会不会误了国事?对此,陪同我们的友人说,这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转一直比较平稳。秘诀就在于执政官作为政府首脑,他却不管经济,除了主持议会和外交外,其余职能也就相当于中国的民政部长罢了。所以,谁当执政官,何时换届,对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仅有2.4万人口的国家,其侨居欧洲和美国的侨民就有近1.8万人。侨民是国籍人口的75%,这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圣马力诺国小,但比较富有。纺织、服装、制革、水泥、造纸、陶瓷工业发达,工业为国民提供25%的收入。旅游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每年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500万人次左右,业内收入占其国民收入50%的份额。对此有人说,圣马力诺人在每年旅游旺季做5个月的生意,所得收入可生活5年。受制于自然资源,这个国家的农业不是很兴旺。农业从业人口仅占总从业人口的1.5%,由600个农场经营着全国6000公顷的土地。经营规模小,提高产出率的难度大,农产品不能自给,大部分要从意大利进口。

海拔738米的蒂塔诺山,是境内的唯一一座山。只有4180多人的首都圣马力诺,就建在这座山上。山顶的古城堡,是旅游胜地。站在城堡高处俯看,整个国家收视无遗。11月中旬,山上仍是青翠掩映,植株繁茂,碧绿间点缀着金黄树叶,给这座古城凭添了几分艳丽。

从古堡拾阶而下,我们来到了执政官府邸。这是来圣马力诺的游人又一必到之处。府邸是一座四层小楼,顶部屹立着钟楼,在大约800平方米的官邸广场,空无一人,也不曾见到岗哨。我们在为官邸的小巧而赞叹的同时,也为其保卫设施所揣摩。时间已近傍晚,我们借着斜阳,互相交换着照相机,摄下了站在执政官府邸前的永久纪念。

沿着执政官府邸左侧下行,就进入了旅游纪念品专卖一条街。这里各种精品店铺接踵,室内装修考究,货品摆放整齐,购物环境良好。皮货、邮票、纪念币,是这里的“三件宝”。

圣马力诺人的商品意识很浓。接待不同国度的游人,会打出临时写出去的欢迎招牌。一幅“中国人,欢迎你”的招牌,吸引我们情不自禁地进入室内。热情的接待,使团里的大多数人掏了腰包,各自选购了纪念品。出门时,我们听到了“China,Bye”!

海上明珠――威尼斯

意大利东北部,浩瀚的亚德里亚海把亚平宁半岛同东欧板块紧紧地连在一起。世界名城威尼斯,犹如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飘逸在波光粼粼的海湾边。

威尼斯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水城,也是著名的旅游名城。在这座居留着34万人口的城市中,城市的中心部分是建在海面上的。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用木桩作基础,所以又有建在桩上的城市之说。城中有蜿蜒曲折的运河,有姿色各异的桥梁,有五彩缤纷的建筑群……旖旎的风光,吸引着五大洲的游客。不分春夏秋冬,这里总是游人如潮。

威尼斯不单是建筑辉煌,它的历史,也是辉煌的。威尼斯起源于西罗马帝国衰落时期,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人的掠夺和争斗,造就了这座如诗如画的城池。公元452年,住在阿尔卑斯山南麓的一些城市和乡村的居民,为了躲避蛮族和强盗的侵袭而逃到岛上,成为水城的创业者。丰富的水生物种,成了他们维持生命的营养源。后来,他们由以渔猎为生进化到经商和从事海上运输。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权的诞生。公元697年,威尼斯建立了统一政权,公元十世纪,威尼斯摆脱了东罗马帝国的统治,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当时这里商贾云集,交易发达,聪明的威尼斯人出征前用船满载毛织品、丝织品、木器和金属制品,到各地去以物易物,换回他们所需要的香料、面粉和宝石。到十四世纪,威尼斯就成为了地中海沿岸实力最雄厚的海岸强国。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它开始走向衰落。尔后,风起云涌的战乱,使它屈服于拿破仑的统治,也曾被划归奥地利帝国的版图,直到1866年,它才挣脱外强的蹂躏,成为统一的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

因为是水城,注定了它的交通工具是船只而非汽车;岛与岛之间的连接是桥梁而非公路。它的交通大动脉是长4公里的大运河,成反写的“S”型流经整个城市。由其派生的174条小运河,就像人的血管一样,延伸到威尼斯城的各个部位。在全城118个岛屿上,棋布着400座桥梁。岛屿、运河、桥梁,是水城风光的奇特之处。由大陆通往岛上的必经之路是两座桥梁。一座是铁路桥,建于1846年,桥基用了75000根木桩。一座是同铁路桥平行的公路桥,建于1933年,桥头建在人工岛上。整个岛屿是一处停车场。凡是要到威尼斯城里的人,都要在这个停车场上存车,换乘船只经大运河而至目的地。这个桥头停车场堪称是威尼斯的“中枢”。因为在旅游旺季,它可起到进入市区人流多少的调节作用。城区连接水域的著名桥梁,还有里亚托桥和叹息桥。跨越大运河的里亚尔托桥是这座城市中最大的桥梁。桥为凸起的单孔大理石建筑,长48米,宽22米,顶高为7.5米,始建于1588年,竣工于1591年。它的建筑设计师是安东尼奥•达彭特。平静的大运河从桥下流过,桥上两厢为旅游纪念品专卖街。站在桥上的大理石栏杆后面俯视,运河上熙来攘往的各种船只尽收眼底,运河与建筑辉,远处的楼馆殿堂恰似在水面浮动,使游人感到威尼斯美不虚传。叹息桥是督纪宫和古监狱之间的一座跨河的桥。古代督纪提审时犯人要经桥而过,桥上有桥屋,屋的两壁开着若干个窗口,犯人可以凭着这窗口看上一眼海面和城区。见景生情,犯人往往会发出忏悔的长叹,故此得名为叹息桥。据威尼斯友人介绍,桥头牢房全部用大块石头砌成,阴暗潮湿,最底层浸于水里,蛇鼠生害,蚊虫叮咬,疫病传播,有多少犯人没能走过叹息桥就魂西而去了。

威尼斯水城的中心是圣马可广场。广场上有世界著名的督纪宫、图书馆、圣马可教堂和高达98.6米的圣马可钟楼。有人说这里是建筑艺术博物馆;也有人说这里是没有语言的诗歌和凝固的立体图画。如有机会身临其境,领略其风光,就会印证这些说法并非夸张。不等游船靠近广场码头,矗立在圣马可广场入口处的两根高大圆柱就会映入游人的眼帘。在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支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它是威尼斯的城徽,人们习惯地称它为飞狮。西边的圆柱上雕刻着圣泰索多罗像,威尼斯人把它称为威尼斯的第一个庇护神,保佑着威尼斯城池的安澜和人民的福寿康宁。传说,这两根圆柱是从东方掠夺而来,已在这里竖立800多年了。两根柱子是广场的门户,但奇怪的是,进入广场熙熙攘攘的人流,都从两柱的旁边绕行,不曾见到有人从两柱中间穿过。陪同我们的友人说穿了这里的奥秘。据说,在古威尼斯时代,对执行死刑的犯人走向断头台,要从这两根柱子中间走过。故此,今天的游人们总是绕道而行。

广场的右翼是督纪宫,又名公爵宫。这是一座将拜占廷式、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熔为一炉的殿堂建筑,外观为三层内里为四层的建筑结构,给人一种美轮美奂之感。第一层原为佣人居住,第二层是督纪办公的地方,第三层是特殊功能厅和督纪的私人住房,第四层是机要处所。设在第二层的最高法院厅,厅高为15.4米,总面积为1350平方米,是宫中最大的厅室,大厅的顶棚和四壁是几十幅著名彩画。整体建筑呈现出督纪的专横和至高无上的气氛。

毗邻督纪宫的是圣马可大教堂。它将西方建筑和东方风格熔为一体,是西方最富丽的天主教堂之一;始建于公元832年。遗憾的是在接近公元1000年时,一场起源于督纪宫的大火殃及于此,将其烧为灰烬,今天我们见到的大教堂是于1063年重建的。整个教堂分为六层,其特色是面阔,正面宽达51.8米,设有5座进门;内室装饰富丽堂皇,彩色镶嵌画精雕细刻,铜金相映,珠宝随处可见,光线耀眼。

广场左翼是洁白如玉的圣马可图书馆。这是威尼斯最美的一幢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出自佛罗伦萨建筑大师雅•塔蒂之手,陶立克式拱廊,长排之窗及顶端平台,凸显威尼斯所特有的建筑风格。它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馆藏一百多万册珍贵的图书、宝贵的航海图和独特的袖珍艺术品,这里还有十五与十六世纪来自于荷兰的艺术珍品。

圣马可广场呈平面梯形,总面积近11500平方米,被人们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客厅。有史以来,这里就是威尼斯政治、宗教以及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也是游人必到之处。广场上鸽子成群,安然地在人流中飞来飞去,或落地觅食,或搭上人的肩头乞求食物。

威尼斯不仅建筑奇特,风光美丽,而且还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名城。绘画、雕刻、歌剧等,都可以在威尼斯找到佳品。游人乘上“贡多拉”(一种两头上翘的船),听着船夫的小调,在水面上游弋,那心情,那意境,真是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