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总借俊眼传出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总借俊眼传出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问题。同仁们在努力加以改善,从课程改革,教材完善等方面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笔者认为,一切的努力最终体现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而课堂教学的最终责任,还是要落实在语文教师身上。但现在的课堂,教师往往着眼于自己的教,较少关注学生的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的是: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喜欢怎么学。另外,教师更多的是着眼于教学方法,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的正确、合宜。“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往往又从“我要怎么教”入手,教师习惯于从教法来考虑教学:开始怎么教,是多媒体,是朗读,还是活动导入等等。而最后,却往往是受困于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这一招一式在教什么呢,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呢,对此存在着很大的困惑。在此,笔者就“教什么”与“怎么教”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无论是“启发说”、“诱导说”、“倾听说”还是“导儿学步说”,在本质上都在强调同一理念:“教是帮助”,不同的是帮助的方式。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只能充当乐队指挥或伴奏等角色,为主角提供引导和烘托等帮助作用。所以教师要从向学生传输知识向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转换。怎样帮助呢?立足于“教”的角度,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明确“教什么”。

大专语文不是高中语文,其人文性大于基础性,因此不宜沿袭中学串讲的方法,而宜突出文本的人文性。大专生不是高中生,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师范生不是职高生,其审美性大于工具性,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拓宽空间。“教什么”,笔者认为大专语文应该重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关注生活,学会思考与表达。

举一个课例。听了很多节教学《我的母亲》(胡适)的课,这篇文章写的是胡适的母亲,教师们的教法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集在“母爱”这个主题上。教学的重点都是围绕母亲是严父、慈母兼恩师,讲授或者讨论文中哪些具体事例说明母亲具备这样的品德性格,让学生形成对母爱的一种体认。拓展环节都是让学生站起来说一说“母爱伟大”、“母爱深情似海”等等。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也去观察,也去描写,也写心目当中的母爱。

让学生体认母爱,这很好。但是,学习胡适的散文,仅仅是体会母爱,这适合吗?到位了吗?我们知道,《我的母亲》是一篇散文,散文的基本特征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散文,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呢,还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对对象的描述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上呢?换句话讲,是看母亲的形象呢,还是看体察母亲的那个人、那个人的心情呢?小说是记事写人的,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那记事写人的散文教学也是落实在人物形象上吗?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意识到,课堂上把全部精力聚焦在描写的对象上,聚焦在“母亲”上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很多教师对这篇散文“教什么”不很确定,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对散文这种体式的把握不足,对散文这种体式和散文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不足。

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比如说,符合诗歌阅读的方式、符合戏剧阅读的方式来阅读。

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一个具体作品、具体文章的理解,教师要依据它的文章体式对文本作合适的解读。教师只有自己做出正确的文本解读,才能引领学生去理解文本。

二、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什么是合适的文本解读呢?笔者认为,对某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也就是说,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读者那样去阅读。更或者是把自己当作学生去阅读文本。钱梦龙曾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自己觉得理解有难度的地方,学生也可能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几遍才看出好处的地方,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换句话说,“导读”导的就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对一具体文本“教什么”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在高职新教材中选入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散文,胡适的作品是第一次在教材中出现,与鲁迅、郭沫若等名家相比,学生对胡适是很陌生的。作为语文教师,本人也只是在读大学时才接触胡适,曾读过他的《尝试集》,但他的散文也还是第一次接触。相对于名家经典作品,网上对胡适的《我的母亲》的解读很少。此时,教师就是一位普通读者,完全依据自己的感悟解读文本。胡适自幼丧父,又值家道中落,母亲在困境中担当起了生活重任。在那个封建大家庭中,他的母亲承担着多重角色,他的母亲二十三岁便成了寡妇,母亲一方面要把胡适抚养成人,同时,作为后母后婆,她还要照管丈夫前妻留下的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又不甚懂事的儿子儿媳,这就使得“母亲”的处境十分艰难和尴尬。这种生活的痛苦,胡适自己都说“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胡适是伟大的,他的母亲更是伟大的中国母亲。笔者是位母亲,胡适母亲的点滴震撼了我,但对于我们的学生,他们对胡适更是非常陌生,十六七岁的他们怎能体会胡适那对母亲的感激敬佩之情呢。另外,初步接触文本,本人发现文章在第四小节才涉及我的母亲,前文三小节都是写自己童年的经历,其内容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有缺憾的。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这内容看似与“母亲”无关,这闲笔起何作用呢?天下写母亲的文字何其多也,但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什么被编者看中呢?它有着怎样的独具的魅力呢?所有这些都是读者在阅读中想了解的“为什么”,这都需要读者仔细品味才能解决。而作为普通读者的学生,他们想了解的就是教师在初步阅读中的疑惑。从这点出发,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的教学内容。

因此,把自己还原成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才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否则,一切的教学只是教师自我的猜想。教学生不懂的,从学生学情出发,依据文本体式,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正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确定的“教什么”。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