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被忽视的半边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70-01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是影响青少年行为、态度、观念形成的重要媒介。语文教材,因其强烈的情感性、形象性和思想性以及背后潜藏的主流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远比其他课程来得深刻。然而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全套6本)却存在不容忽视的性别歧视现象。
经统计,六册教材共144篇课文,直接描写女性22 篇,占15%;间接描写13 篇,占9%;两者合起来占24%。直接、间接描写女性人物的活动范围在家庭的计19篇,占出现女性的35篇作品的54%;女性身份大部分为弃妇、寡妇、下人或被欺辱者,革命者形象仅占8%。女性在文学作品中气质单一、性格单调、活动范围狭窄。古代女性形象占绝对的优势,几乎看不到当代杰出女性的影子。很多被调查的女生感到从语文教材中受到了负面影响,甚至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暗示中,女生对男权社会文化逐渐皈依,认同了多数男性对女性审视的标准,思维上屈服了,精神上亦萎靡不振。学生评价女性的标准也存在着性别的差异,男生们更在意女性美丽的外貌和温柔的性格,女生们则十分欣赏富有反抗精神和坚毅性格的女性。在将来职业的选择上,女生多数选择传统观念中人们认可的女性从事的工作,男生亦然。此外,教材对女性文学的成果仿佛视而不见。中国许多优秀女作家未被提及,144篇文章里仅有5篇女性作家的作品,且不是以单独篇章出现,等等。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目前现象的原因如下:
一、历史的负重。无论东西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都是一部女性缺席的历史,也是受男权支配的历史。正如美国妇女运动的代言人凯特・米利特在其经典著作《性的政治》中谈到的“我们发现,现在,以及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两性之间的关系就是如马克思・韦伯所定义的那样,是一种支配和从属的关系。不管目前人类在这方面保持何等一致的沉默,两性之间的这种支配和被支配,已成为我们文化中最普及的意识形态,并毫不含糊地体现出了它根本的权利概念。我们的社会像历史上的任何文明一样是男权社会。我们的军队、工业、技术、高等教育、科学、政治机构、财政,一句话,这个社会所有通向权利的途径,全部掌握在男人手里。”从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起业已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礼记・内则》所载:“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治丝茧,织饪组,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教助奠,二十而嫁。”女子一生所学习和从事的工作内容无非是在历史的舞台上担任幕后沉默的角色,长期在社会生活中列于烹饪、缝纫、编织等家庭杂务,不必过问“治学”和“从政”的大事。女性长期生活在人类文明史的边缘境地。随着人类历史不断进步,女性的地位才得以逐渐改善。毕竟历史的沉疴不可能在短时期消除,女性至今仍在历史的负重下生活着,被男性的话语书写着、刻画着。
二、文化的蒙蔽。在男权社会里,男性不仅在经济、政治等社会领域里占统治地位,而且在意识形态里同样占据主导地位,因而男性领先掌握文化符号体系操纵权。他们创造了符号,拥有了话语权,建立了美的原则和规范,因而也就首先创造了女性形象和其行为范式,规定了女性的价值,创造了有关女性的一切陈述。而这一切是建立在男性写作心理基础之上的。在以男子的立场、男权话语的角度建立起来的审美原则和女性范式并不以女性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充满了对女性的压抑、扭曲甚至异化。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所体现的温柔、善良、忠贞不渝与美丽的容颜正标志着传统的男权价值尺度及男权对女性性别角色的期望。女性主义学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指出的,“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体系,其核心是封建等级观念、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性别作为等级社会一个基础要件,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男女、夫妇之间的尊卑等级关系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支配下被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列子》说“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提倡如“阳贵而阴贱”、“亲阳而疏阴”等社会伦理思想更使得“三纲五常”“三从四得”的性别等级文化观念神圣化、理论化、社会化。
三、积俗及文化心理的沉疴。民俗文化是坊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之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等。在其传承过程中,女性受各种传袭力量和习惯势力的深刻影响,被民俗文化中浓厚的男性中心观念所束缚,例如缠足、曝女祈雨、结婚的“六礼”、“坐富贵”(指新娘在旧式婚礼上不吃不喝,坐床一天)、立贞洁牌坊等。鲁迅名篇《祝福》中,祥林嫂被禁止碰触祭祀的“神器”也是鄙陋习俗的反映。使本来就已处在奴隶地位的女性又增添了无限的羞耻感。男性的强悍有力与女性的被动屈从在人们的内心深处都早已根深蒂固。
简而言之,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生活在家庭中以儿女情长为主业的女性。我们看到了她们的美丽端庄、勤劳善良和温柔贤惠,也看到了她们愚昧麻木、软弱封闭的病态人格。即使有一些个性与反抗,也始终让人感受到无限的压抑和悲凉,成长中的女生欲寻榜样而不得。美国女权主义者贝蒂・弗里丹指出,“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我们快要长大成人时,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在21岁后是什么样子,我们没有自己的未来形象――作为女人没有自己的形象。”或许,我们在制度层面上做了些尝试,但真正将“男女平等”落实在意识层面却仍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广大女性被搁浅在历史征程的边缘,这与时代进步激昂的鼓点格格不入,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