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死亡诗社》的悲剧反观教育的深层本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死亡诗社》的悲剧反观教育的深层本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讲述了1959年新英格兰威尔顿预备学院教育教学的故事,影片通过对比手法,叙述了学校与学生、家长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几组矛盾冲突,侧重展现了教师基廷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及其对学生的巨大影响,但影片最后以尼尔的死和基廷老师的被开除为结局,体现了传统教育势力的顽强和革新传统的巨大阻力。虽然影片以尼尔和基廷的悲剧结束了,但影片传递给观众的却不仅仅是这两个人的悲剧,影片中涉及的传统教育、家长、教师、学生都各有自己的悲剧存在。本文透过《死亡诗社》的悲剧探讨教育的深层本质和责任。

[关键词] 悲剧;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学改革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率不错的重点中学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和良好的声誉,学院的校旨是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然而,这里又是学生心目中的地狱学校。在这所充斥着教条以及古板气息的古老学校里,教育教学都有固定的模式,枯燥而乏味,学生很难有机会释放自己的激情,更没有可能触及自己灵魂的深处。但这一切随着基廷老师的到来逐渐发生着变化:他告诉学生珍惜时间,抓住现在;他让学生将教科书中前言撕掉,学会自己思考;他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周围的世界;他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引导学生聆听心中的呼唤;他推崇自由发散式的思维方法,告诫学生顺从的危险,鼓励学生要走自己的路,等等。基廷老师以诗歌、音乐和运动,以深厚的学识和热诚的心灵开启了学生们一颗颗懵懂的心灵,不断感染着每个学生,渐渐地,尼尔、托德、诺克斯、多尔顿等学生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他们恢复了追求梦想、做真正的自己的勇气和激情。影片运用了大量对比的手法,想要观众从中看到:理想与现实、传统与革新、现实与浪漫、新人与老人两股势力二元的较量,正是由于在剧情、画面、音乐、对白等方面对比手法的使用,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觉冲击,引起观众内心极大的震动和思索。悲剧的结尾更是让观众看到了这现实社会的残酷。整部影片给人的直观感觉是以学校和家长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弊端甚多,但力量又是极其强大的,少数革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虽然可以触动传统教育的一些神经,但要动其根基基本是不可能的,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那么,事实的确如此吗?究竟《死亡诗社》悲剧的根源在哪里?教育的深层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透过《死亡诗社》,我们一起探讨。

一、传统教育的悲剧与以人为本

威尔顿预备学院,这所家长眼中的百年名校,全美最优秀的预备学校,学生心中的地狱学校,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基廷老师这样具有创新气质和能力的优秀人才。所以,不能否认传统教育及其代表学校为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那么,传统教育何以能够在学生甚至优秀学生认为其是地狱的情况下一直保持下来并受到家长欢迎呢?当然,除了学校、家长的权威之外,更重要的正如校长诺兰对基廷所说的:“这儿的课程是固定的,经过检验并很有效,在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受人影响,所以遵从传统、纪律,送更多的人上了大学”才是根本原因。由此可见,传统教育并非一无是处,它们也在研究社会需求、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管理、研究教学等,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基廷所代表的革新者更加了解教育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这恐怕是传统教育最大的优势所在,也是其成功获得社会和家长认可的原因。

然而,外表成功的传统学校又是学生心中的地狱学校,这就造成了其悲剧的结果,根源仍在于其固定、传统、纪律,把所有学生当成了一个个客观的、没有自我的人,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人本主义强调学生的个人发展,教育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强调情感的培养,认为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个人,教学要以“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培养全人;重视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认为每个人都有充分发展自身潜在能力的倾向等。对于人个性的忽视正是传统教育的悲剧根源,也是基廷这个另类老师能够受到学生欢迎的根本原因。所以,传统教育在保持自己各方面优势的同时,要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促进“地狱”早日变“天堂”。

二、学生的悲剧与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尼尔在基廷老师的课堂上重拾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重组死亡诗社,瞒着父母参与他梦寐以求的话剧演出。然而在此过程中,尼尔与父母冲突不断,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尼尔走投无路,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可尼尔在话剧演出前一天曾找到基廷老师,说出他父母的反对,心情极为沉重,一脸凝重,满含热泪地说“我走投无路了,跟父母不能那么说,有没有更简单的解决办法”等,基廷老师只简单地说“不,你不是,除了和父母谈,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就在明天晚上之前谈,用你的坚持和激情让他们明白你内心的想法”,这其中观众可以看到老师远没有学生了解其父母的顽固,尼尔明白谈是没有用的,更何况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是老师把问题看得简单了。影片到这里,其实观众也可以看出,尼尔此时已经产生了严重心理问题。可悲的是学生一贯信任的基廷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只一味劝说尼尔和父母沟通,这才加速了尼尔之后的自杀行为。试想,如果基廷老师在当时能敏感地捕捉到这个心理,并对尼尔做出心理疏导,那悲剧或者可以避免。

而当诺克斯不顾一切追求爱情时,可追求的对象是已经与别人订婚的人,如果他一直被拒绝会怎样;当托德跳上桌子朗诵自己的诗歌时,如果得不到大家的赞许又会怎样。如果基廷老师告诉他的学生们这方面的道理或者给学生创造一些“吃苦”甚至是受挫折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在劣境中求生存和发展,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敢于承担责任、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大概尼尔就不会走上绝路。

一所历史悠久、升学率较高的学校,一套严谨刻板的制度,对于大人来说,称得上是孩子的天堂。那么,“天堂”和“地狱”该如何平衡,关键不在于是否一定要改变或不改变,而是首先要教导学生获得智慧去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梦想的年轻人需要被教导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被教导当梦想和现实发生激烈冲突时,应该如何做好心理调适。在这方面学校和家庭应该做些什么,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