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刘汉元:用科技创造财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刘汉元:用科技创造财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刘汉元,通威集团董事长。从1991年正式辞职下海并于1992年在成都组建通威集团开始,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他领导的通威集团已连续12年保持行业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世界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商,刘汉元本人在2002年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40岁以下最成功商人”。

金属网箱发明

1964年12月8日,四川省眉山县永寿镇永新村的刘定全一家打破了往时的宁静,因为在这一天他们期盼的第三个孩子,也是家中的长子诞生了,他就是刘汉元。

刘汉元自幼聪明,深得父母的喜爱。他在13岁那年顺利地考上中专――四川省水产学校,本来他想读高中再念大学的,可尽管他的中考分数线远远超过高中录取分数线,但还是因为年龄太小被无情地拒绝了。来到四川省水产学校的刘汉元,格外珍惜后难得的学习机会,勤奋学习。1981年,刘汉元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眉山县水电局两河口水库渔场当了一名技术员,拿着每月三四十元的工资,应该说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

当技术员的刘汉元对各种各样的“技术”非常痴迷,最初让他痴迷的并不是养鱼技术,而是无线电技术,甚至把那时少有的电视机拆了装,装了又拆。但真正影响他人生的是他在读了一篇关于国外网箱养鱼的报道之后。

由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鱼类产品并不像现在这么丰富,而是比奢侈品的猪肉还金贵得多。刘汉元至今还记得,在1978年他读中专时,“每天吃的要么是玉米,要么是红薯,就连吃米饭的机会都很少,猪肉只能一个月吃一次,更不要说吃鱼。”到了80年代初,这样的饮食结构也没有太大的变化。鱼的普遍价格比猪肉贵三到五倍,要是在春节期间,猪肉与鱼的价格差距甚至可以达10倍之多。在那个时候,要是机关单位的后勤人员过年过节能为大家发上一条鱼,那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有着切身体会的刘汉元发现,能吃到鱼而高兴的背后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鱼类产品在市场上严重供不应求。对鱼类水产市场的了解和对水产养殖专业熟知的刘汉元,在看了国外网箱养鱼的报道后自然来了灵感:我为什么不可以像报道中所说的德国、日本等那样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养鱼方式呢?

当初,刘汉元曾为自己的这一想法而兴奋不已,但又为是否切合实际而思考了很久,进行了认真的可行性分析。而对于当时的刘汉元来说,最大的劣势就在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刘汉元为了实现网箱养鱼的梦想,他想到了贷款。可他到了信用社时,信用社的人不但没有支持反而给他泼下一盆凉水。

无可奈何的刘汉元想到了家里。为了凑足实验用的材料钱,他至今记得一清二楚。他说,那时靠自己那么点工资只能过日子,但存不住钱,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更没多少余钱。无奈之下,刘汉元想到了家中喂养的肥猪和仅有的值钱的东西,将这些东西卖掉后,有了“可观”的500元钱。为了这500元钱,父亲刘定全还流着泪对他说:“娃儿啊,再要钱,我就没什么东西可卖了。”

投入是为了更大的产出。投资500元的刘汉元,在1983年的时候终于在永寿镇永光电站尾水渠的小河上,建起了一个64平方米的金属网箱,投入了185公斤鲤鱼苗。一年后的1984年10月,当四川省科委、省水产局等派出专家捞鱼称重验收时,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因为63.67平方米的网箱里,共捕捞出高达1390公斤的鲤鱼,也就是说亩产高达1.5万公斤,在四川,这样的成绩可是单位面积养鱼的最高纪录。为此,刘汉元盈利1950元,这可是他年工资收入的四五倍!从那以后,刘汉元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一举成名。

我为人人

网箱养鱼的一举成功,无疑让刘汉元的父亲感到十分安慰,毕竟自己的血汗钱没有白费,但更高兴的是刘汉元本人,因为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同时也给了他足够的信心,也获得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按道理,刘汉元完全可以通过他发明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和积累的养鱼经验成为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万元户,可他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看到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加广阔的前景。

成功后的第二年,刘汉元又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养鱼试验,让当地15家农户也参与了进来。由于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参与进来的农户都是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培训、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方式运行。显然,最终全部都获得了圆满成功。

随着网箱养鱼技术在全国的广泛推广,刘汉元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不仅仅在眉山县,而且在四川,在全国都将产生不计其数的养鱼专业户。而这些养鱼专业户们又将用什么来喂鱼呢?精明的刘汉元意识到,生产养鱼的饲料必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根据刘汉元的分析判断,当时市场上还没有专门的鱼饲料,养鱼的农户也不懂得饲料的科学营养配方,他们都是采取传统的养殖办法,而仅靠传统的养殖办法来获得快速发展是根本不现实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从网箱养鱼技术中初尝甜头的刘汉元,接下来又马不停蹄地进行鱼饲料的技术研究。

为了研究出鱼饲料的好配方,在没有现代生产工具的情况下,刘汉元动员全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好些人把手的皮都搓掉了,父亲刘定全因为运输饲料原料曾右腿受伤。工夫不负有心人,一边试验、一边生产、一边用实际喂养来印证养殖效果,一天天下来,眼看自己的鱼饲料有了市场,刘汉元开始了用机械制造鱼饲料的尝试。开始时买了一台小型号的搅肉机,将原料粉碎,然后搅拌,再挤压成条状的鱼饲料。后来,随着鱼饲料的市场需求的增加,刘汉元索性花了几千元钱购买了一套简易机组生产配套饲料。再后来,简易机组生产的饲料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建立大型饲料厂的迫切要求摆在了刘汉元的面前。

对从未建过工厂的刘汉元来说,一无资金二无经验。1986年,年仅22岁的刘汉元拿出自己几年来养鱼、卖自制的鱼饲料所积累的资金,在眉山县永寿镇租下了一家磨房,并在这里建起西南地区第一家像模像样的鱼饲料工厂――取名“科力饲料厂”。

建造新饲料厂,刘汉元没少花力气。在没有任何依靠的情况下,刘汉元一人几乎揽下了全部的活儿。从工厂建筑设计到具体施工,刘汉元边学边干,几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年产量上千吨的鱼饲料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回忆起当年的建厂经历,刘汉元至今还感到自豪。他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人的潜力真是很大的,只要心中有了目标,不怕苦不怕累踏踏实实地干,总有一天会成功。”

科技神威

刘汉元的科力饲料厂投产不久,科力饲料就供不应求。不仅附近的养鱼户蜂拥而至,几十上百公里外的农户在听说了科力饲料的神奇效果后,也络绎不绝地赶来购买。由于人多饲料少,为了能买到科力饲料,有些农户甚至排了7天7夜的队。仅在这年年底,科力饲料厂就盈利600多万元。这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小永寿镇乃至眉山县引起了巨大轰动。

科力饲料的畅销,在给刘汉元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对手。科力饲料厂建厂后不久,永寿镇就出现了大大小小10多家饲料厂。刘汉元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鱼饲料行业的前卫地位,他再次发挥出技术员的特有习惯--依靠技术力量,改进饲料配方,进一步提高质量和产量。

饲料配方的不断改进和成功,无疑让科力饲料更加畅销。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1991年27岁的刘汉元从眉山县水电局辞职下海,一心一意地做起了鱼饲料生意。

1992年,刘汉元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在眉山县城北建起年产6万吨的四川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公司的组建投产,仅用了半年的时间。那时,随着市场经济在全国的初步发展,通威饲料也真正开始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生产和销售。

经过短短几年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公司自身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1994年初,刘汉元将公司总部搬迁到了西南经济中心的成都,成立了通威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管理总部和面向全国的庞大销售网络。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通威的触角伸到了全国各地。通威在渐渐发展成为一家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尤其是这期间很多民营饲料公司的相继倒下,让刘汉元警觉,他开始认真思考下一步如何发展。

面对可能存在的危机,刘汉元首先放慢了公司扩张的步伐,随后提出了修炼内功的”质量认证、强化服务、技术研发“三大战略目标。当年一个又一个红火的饲料企业相继倒下,刘汉元却依靠一系列的举措使通威始终稳健发展,屹立不倒,使通威发展成为我国饲料工业前三强的大型集团。

通威惊艳

跨入新的世纪,随着通威集团的快速发展,为完善产业链条,打通通威集团从基因工程研究、苗种繁育、成鱼养殖、饲料生产到终端水产品深加工的一条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刘汉元和通威集团运筹帷幄,于2002年9月18日,在成都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条品牌鱼――通威鱼。

目前,“通威鱼”先后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的权威检测认证,销售网点从成都渐渐地向全国各大城市的商场、超市、农贸市场推进。仅在成都市区,就有3个通威鱼特大型批发点,加上其他通威鱼的零售点和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的上百个专卖点,通威鱼已成为全国水产市场上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通威鱼已形成了完善的运作模式和强势的品牌效应,深受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和认同,并通过各大餐饮名店、商超市场等渠道,源源不断地游向全国,成为吸引大众消费的主流产品。

为了实现“通威鱼”做大做强的目标,刘汉元首先在四川建立了50万亩的无公害鱼养殖基地。在2006年,通威在鱼类产品消费大的北京、上海、广东、武汉等地建立起无公害鱼养殖基地,每个地方的养殖规模不少于10万亩。

2006年初,刘汉元对外宣布,依托通威饲料和“通威鱼”的品牌优势,通威将用5到10年的时间,力争实现300亿到500亿元人民币的年度销售规模,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健康安全食品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