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语文走向高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语文走向高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课的教育实际是情感性教育、人文性教育,是要将学生教育成有生活美感的人,一言以蔽之,“高贵”而已。倘若能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渗透,语文课的“高贵”便有可探索之路。

【关键词】高贵 内涵 途径 渗透

一、高贵的内涵

“四书”中的《大学》,释其要,大抵是学之大或大之学,即撑大人的主观世界、人格修养和道德境界,知识只不过是完善人格的载体。以此为参照,语文课的过程应是教导学生成人的过程,即懂得并追求真善美。

(一)教师教学水平求深谓之“高”

“高”者,真而有情。所谓“真”,既是指课堂风格的清切自然,不矫揉造作,也是指课堂内容的独抒己见,不拾人牙慧。

(二)学生气质修养求高谓之“贵”

“贵”者,事理通达。所谓“通”,强调的是悟性,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举一反三”。所谓“达”,强调的是修养,即王勃所谓 “达人知命”。有了这种追求,语文课至少不会堕落。

二、实现高贵的途径

(一)掌握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性、创造性

苏灵杨先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刘国正先生也说:“语文教学既要有科学的严谨性,也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所以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激发人的情思,引感共鸣:或化作几声豪放的笑,或掬一抔同情的泪,或啸出一口长久的叹息……

1.情感性——因文施教

所谓诗言志、词写情、文显性、小说明是非。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然以无法入无法,正是有法,兴之所至,方能手之足之蹈之舞之。真性流露,或高昂或沉郁,或慷慨或低徊,均由文而定。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受金圣叹影响,欣赏此文总喜欢将重点放在“雪”的描写上。将重点放于此显然对林冲这一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体会不深。施耐庵对林冲来至草料场时所拥有的“物质”交代甚细:一毡笠、一风衣、一白衫、一杆枪、一葫芦,还有一把钥匙。施耐庵为何要不厌其烦地提醒读者林冲每离开草料场都要关好门、揣好钥匙?因为这是他全部的世界,有了钥匙他才能打开回家团聚的大门。可即使如此简陋的世界,高俅也不会留给他……带着这份细心与真情去品读此文,自能带着学生进入其中的压抑、愤怒以及最终的快意恩仇。

2.创造性——鉴赏与写作

朱光潜在《我与文学及其他》中写道:“读诗就是再做诗……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所以阅读教学就是教会欣赏、教会写作。比如教学《雨霖铃》,可设置为“我读《雨霖铃》”“我赏《雨霖铃》”和“我填《雨霖铃》”三个环节,由读而感,由感而悟,由悟而通,由通而达。凡事通达以后,便能有所创造。

(二)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渗透。

阅读与写作本为一体,却易受分割。这好比面对一道牛排,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刀叉各异,但都是为了将牛排舒适地吃下去。倘若二者去其一,牛排照样也可以下肚,却没有了过程的享受感。周国平先生说:“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

1.写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阅读至动情处,常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然阅读教学,不仅要做到意会,而且要会言传,否则阅读便“死在言下”了。唯有突破了这一瓶颈,才能别开洞天。

(1)适时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写作

此处的“写作”并非写作知识,而是指写作实践,但又不同于谋篇布局之作。穿插不等于依托,不科学地穿插热心要矫枉过正,反而失去了穿插的效果。所谓“适当”是指可操作、有形象、有趣味。比如《卫风·氓》,设置一问题即可:本诗以弃妇口吻为之,氓并未出现,假如你是其氓,看完本诗,有何感触?请写一封回信。

(2)多形式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写作

阅读是美的寻找过程,不必强求于一种见解。批注、改写、扩写、仿写等等均可在阅读教学中有所涉足,时间久了,小风小雨亦可成大气候。

2.阅读教学在写作教学中的渗透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

(1)教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打开教材,我们就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历史,直面人生的惨烈与悲壮尽在其中。孔子的大道成仁、老子的清静无为、庄子的天人合一、孟子的舍生取义、墨子的兼爱非攻、李白的狂歌悲笑、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前甜后苦、陆游的心系家国……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入世情怀鲜活而不朽。

(2)教材可以成为写作技巧的借鉴

教材堪称文学经典,不仅是思想内容的高超出世,也包括艺术构思的出类拔萃。《孟子》的严谨好辩、《庄子》的恣肆、鲁迅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朱自清的清新自然、徐志摩的缠绵悱恻、沈从文的“湘西无痕”……此番财富若能化为己有,岂愁一篇之中无清词丽句?

(3)教材可以成为写作激情的碰撞

写作本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是心声的喷薄与宣泄。写作激情需要某种特定的刺激和启发。如处理选修教材《庄子》部分时,可以把旧教材(人教版第五册)中鲍鹏山先生所写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印发给学生,相信学生会有由衷的赞叹并心生仿写的冲动。而写作正是从仿写开始。

【参考文献】

[1]苏灵杨. 教师——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 教育研究,1981(3) .

[2]刘国正. 语文教学艺术谈序.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朱光潜. 我与文学及其他.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周国平. 人与书之间. 华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