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梁天培:桃李芬芳铸辉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梁天培:桃李芬芳铸辉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既是一个含笑谦和、气质泰然的儒者,又是一个挥毫抒写“蜀道纵难壮志在,青天有路转乾坤”的墨客。他不仅有着很高的书法造诣,还对国画推崇备至。

说他是文学才子一点也不为过,然而人们忽略了这一点,因为有太多的光环和头衔笼罩着他。

他就是曾任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香港科技协进会会长、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英国工程师学会(香港分会)主席、香港工程科学院高级副院长,现为香港孔子学院名誉院长、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香港学术评审局委员的梁天培教授。自1995年起,他就是香港非官守太平绅士、香港特区政府第一届及第二届选举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八届、九届、十届委员。

然而,众多的头衔之中,他最意的还是教授称呼,桃李芬芳满园,是他人生最美的风景,也是他永恒的人生主题。

夯事业之基 筑人生之石

1946年,还处於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香港在战後已经进入到经济复时期,出生於这一年的梁天培无疑是幸运的,这给他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战的脚步已经远去,但抗战时期人们自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香港人身上传承了下来。虽然家境情况良好,但早谙世事的梁天培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苦自立、自不息的精神,他自幼广读诗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奠定了他扎实的文学基础。然而爱好文学的他在进入大学时,选择了与文学相差甚远的机械工程专业,原来博文达理才是他人生的一大追求。

1963年,梁天培凭着优的成绩考入了著名的香港大学,主修机械工程学。因在校期间的出色表现,1967年毕业後的他获得了留校担任助教的机会,这对一般人来说都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归宿,他完全可以安於这样的现状。

也许是天生的禀性,也许是出於对西方文化的兴趣,也许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梁天培毅然放了待遇优厚的助教工作,於1969年前往英国,服务於英国鹤嘉雪鹂飞机公司。这是一家在英国很有名的一家大型飞机造企业,一开始,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也深得西方文化的精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感觉到自己还是习惯了香港的生活环境,於是,两年後他选择了回归,选择教育事业这块沃土发挥自己的能。1972年1月,他加盟香港理工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成为一名高级讲师。至此,他与教育与思想相伴至今。

成务之宗利民之旨

走上教育岗位的梁天培先生不断进取,先後获得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学位、伦敦城市大学哲学博士及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自服务理大以来,还担任了工学院院长及机械工程学系主任,以及设计及语文学院院长兼副校长之职。一路走来,他在教育之路上要考虑的不只是教与学的问题,还要考虑学校的整体规划与发展,如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等问题。正如香港理工大学的校训所言:开物成务,励学利民。就是说,要通晓万物之理,以所学所得把实务办妥;要研究学问,以所学令社会及人民有所裨益。这是理大的办学之宗旨,也是梁天培教授的育人之则。

随着教育历史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普及教育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受教育人群素质能否得到保证,梁天培教授在欣喜地接受这一转变的同时,还对这一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了深刻反思。

为此,香港理大在2001年拟订的策略性发展计划中,就对全球的发展趋势,包括全球一体化、以知识为本的经济模式、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制订了一套针对性的计划,以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使之能立足本地,走向世界。发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分析能力及创意思维、社会意识及民族责任感,使学生具备文化修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精通两文三语,具有进取精神和领导才能是理大最主要的策略性目标。

在这一策略目标的指引下,理大开展了“首选毕业生”培育计划、“青云路计划”、“工商奇才指导论坛”等活动课程,开设辅学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还与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及国际扶轮社合作成立了两个以英语为主的国际学生会社,以此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社会。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得理大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理大於2003年进行的“主意见调查”中显示,在聘用了2002年度理大本科毕业生的企业中,有95%的被访问者表示理大毕业生的工作表现达到了企业的要求。可以说这是给予既作为教授,又身为校长的梁教授的最好回报。

在总结理大办学经验时,梁天培教授谈到:以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设计及改革课程,与时进地培育社会国家现时及未来殷切需要的人才才是办学之根本。为了提升教育的应用力度,更显著地发挥教育在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作用,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经济时代的教育改革方针,提出香港可以为西部地区培训航运、商业、法律、会计、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以加香港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援力度,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更充分的人力资源。正所谓:拳拳之心聊可慰见。

博文达理齐发 专业通识重

从“回想多少英豪,奋登青云路,名垂穹宙”的豪怀壮志,到“蜀道纵难壮志在,青云有路转乾坤”的坚韧豁达,再到“百鸟群飞舞,千帆逐浪奔”的淘沙之勇,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然而这是一个年届花甲之年的老人之作,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这位老人在年少之时又有着怎样的鸿鹄之志。

这些词作正出自於以自动控制为研究领域的梁天培教授之手,理是他的专业,而文是他的爱好,博文达理乃个中高人者也。工科出身的他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加速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理大的形成,在他的倡导下,以“就地取材,撷其美善”为口号的理大文化推广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了起来,成立了专门的“文化推广委员会”,将理大蕴藏的美玉良材发掘出来,化去了学生们或有的粗俗、乖戾之气,从而改变了理大人“硬汉子”的面貌,也颠覆了传统的“文化”涵义。

为了带动整个校园弘扬传统文化,身为工程学教授的梁天培校长还藉助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在学校开展历史文化讲座,他以儒雅的文化气质和卓著的工科学术成就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成为理大弘扬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

兼收蓄是理大的教育信念,这也直接影响了梁天培教授在内的学校决策层对教育方针的制订。近年来,中外教育总的趋势,是发展“全人教育”。理大对“全人教育”的理念是这样来定义的:一方面,确信在这个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必须启迪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门径,从而发展成为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不仅要使学生谙熟他们的专业,能学以致用,还要有高水平的理论,包括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和人文学科的理论。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理大取了专业与通识重的措施,经过数年来的不断探索,理大已大体上找出具有本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应用”与“专业”为本。而通识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增加学生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不仅要求学生必修一门中国研读课,还提供大量往中国内地企业实习,或回内地著名学府进修中国文化的机会,目的在於寓历於学习,知天地之大,开拓胸怀,从而给理大学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吸收众家之长 展望教育未来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水平还与世界领先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社会人士对大专院校及大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批评,梁天培教授跳出身陷其中的迷局,透视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国家的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作了分析。

梁教授指出,我国的私立大学所的比例甚少,很多人对私立大学的办学质量还存在很大的偏见,这主要是私立大学的办学成效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国普及高等教育的推广。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可以自由设立大学,且不须要申请许可执照,只须要接受外界认同它的学术水平即可。这对普及教育的推广有极大的好处,也是我国推广普及高等教育值得借鉴的方面。

在教学管理方面,梁教授更推崇“校园民主”、“教授治校”与“学术责任”结合的治校则,他认为教授们应以身作则,为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学术榜样包括严格遵守学术伦理和学术真诚,做一个成功的“知识的传递者,技术的指导者,思想的启蒙者,和职业的引导者”,这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

在教学内容方面,创新教育的实施力度还不够,虽然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已走向创意、创新、创业的道路,但要使香港进入创意产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梁教授对日本与韩国的教学理念也推崇至,韩国教育界将传统文化成功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还将历史文化成功转化为高产值的文化产业,这给香港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教学体制方面,他认为由於我国的高等院校多数属於公立学校,政府对高校的政策制订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而日本的国立大学引入“独立行政法人化”的体制,这种将公立大学独立於政府控制之外的办学体制对现行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从梁教授的冷静思考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海纳百川”的气度,“取其精华”的智慧。这无疑也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

国事港事 事事关心

2006年3月,这对梁天培教授来说无疑又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庆祝自己六十大寿的同时,他也为自己的教育事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破折号――加入到了退休队伍的行列,然而他的教育热情还没有减退,还继续关注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继续关心着教育的变革与革新。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终身荣誉教授的他,教育生命还在延续,教育使命仍在繁殖,只是,这一切都在於他默默地耕耘。

梁天培教授的众多头衔当中,不能不提的就是他曾任第八、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在他的心中,装载的不仅是一批批学生,还装载着发展中的理大,更装载着振兴中的香港和整个中国。

作为连续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梁天培教授最为关心的就是国家经济和民主法制建设。在参加政协会议当中,他经常提出失业问题的解决,如何吸引一些工序回港,基建工程要尽快落实及上位,要惠及本地人就业,吸引内地企业来港设立分公司、分店,尽力支持香港工商业发展及创新,增加其竞力等问题,给香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梁教授还想百姓之所想,直言特区政府在政策执行上的不力,从实际情况出发,力陈公务员编制削减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对於“精兵简政”之风盛行的当下来说,他所承受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

然而,敢於直陈己言者能有几人?

梁天培教授认为,摆在民主面前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贪污问题,而如何遏制或者减少贪污,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政议政不只是梁天培教授教育工作之外唯一的事情,自80年代後期以来,梁先生参加了很多香港服务工作,从香港科技协进会、香港工程师学会、英国工程师学会、香港工程科学院都可以看到梁天培先生的身影,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在任职於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期间,将学会的规模发展至了2万会员人次,与国家科协、机械工程师学会合作,开发了多项研究项目,起到了很好的学术带头作用。

温文敦厚谦逊仁和

在众多成就面前,已年届花甲的梁天培教授在谈起自己的经历时,总是保持着谦逊的君子风度,一再调自己在学术上还没有很大的突破。然而又有谁能忽视他所取得的成就呢?从梁教授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儒家文化精髓的继承者,一位西方文化的贯通者。百忙之中的他还一直坚持着短途以步代车的习惯,笑言“走路不仅可以让我冷静思考,还起到了健身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当记者问起教授的子女的情况时,一直保持谦虚风范的梁教授一改常态,得意地说道:“我的儿子和女儿都毕业於伦敦大学,女儿现在从事金融工作,忙得是不亦乐乎。”他还颇为自豪地夸:“我的女儿很漂亮的!”遂而畅怀大笑……

在梁天培教授众多的头衔当中,他之所以爱“教授”之称,是因为“教授”之职让他有了寓教於人的责任感,“教授”之称让他有了人生奋斗的使命感,“教授”之衔让他有了教化助人的荣誉感。

他的一生也都在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息,而正是他在教育事业上的进步也铸就了他在其他社会工作方面的辉煌,正如梁天培先生所说:“教育是我的根,是教育让我找到了人生的归属。人就象是一棵树,只有扎下了根,枝繁叶茂才有可待之日。”

也正如梁天培教授在香港理工大学创校六十五周年所记:“理中有文,工益以商,六十五载耕耘,松柏成荫。”这既是对香港理工大学办学理念与办学历程的概括,也是梁天培教授人生历程的写照。

吸文纳理奠定了他坚实的人生基石,毕生奉献教育,成就桃李芬芳的人生历程为他谱写出了辉煌的人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