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谢汉通的小算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谢汉通,1948年出生,1968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1971年复员后进入广州海关工作,先后担任容奇海关关长、番禺海关关长、广州海关副关长,现任广州海关巡视员、广州海关学会会长。
尼龙袜、棉布衬衣裤、海产瑶柱等商品都是“高级”消费品,要征收100%甚至300%的进口关税;监管加工贸易货物是否符合“一进一出”标准时,采用称重及算盘来计算;一个海关派出机构,既没有电话,更没有任何交通工具。
“翻天覆地。”原广州海关副关长、现广州海关巡视员谢汉通想起当年的情形时,就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坚定的同志
1971年5月,谢汉通从部队退伍,在五个可供选择的工作单位中选择了海关。理由很简单,这个单位在自己的老家广东。而且那时候和国外联系少,物资匮乏,把守国门是个挺稀奇的事。
谢汉通报到时,海关还隶属于外经贸部,全国海关只有3000多人。他所在的广州海关有300多人,业务单位主要是邮检组、旅检组、货管组以及调查组等几个部门。邮包是物品进出口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所以邮检组占了100多人。谢汉通被分到了旅检组,这是个被视为与资本主义国家、地区进境人、物接触较多的部门,只有政治觉悟高、思想过硬、能抵抗诱惑的同志才能胜任。
进出口商品组成非常简单,出口的主要是塘鱼、蔬菜等鲜活产品、土畜产品以及少量矿产品,进口的主要是生活用品、化肥和药品等。空运货品很少,主要靠小型船舶运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国家经济实力、人民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国门一线的谢汉通明显感受到了这股春风的力量。
米簿催生的发明
1978年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内地工厂与港商合作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新模式首先在广东应运而生。
此前,经营一般贸易的是清一色的国有企业,私人和外资企业不得介入外贸。这样的局面下,海关货运监管任务当然比较简单,主要职责就是看管货运过程中有无摔坏商品,这在当时被称为揭发货运事故,还有就是看货物数量是否符合等。螺丝刀和算盘是海关人员最常使用的检查工具。抓走私的情况很少,偶尔旅检渠道会有极个别的人试图走私一些文物出去,或是将一些手表、丝巾、火石、尼龙绳走私进来。
原先的格局一下就被打破了。谢汉通所在的广州海关顺德容奇工作组迎来了全国最早的来料加工厂之一大进制衣厂,这家企业由一名姓杨的港商与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在1978年9月份合作设立,加工牛仔服装。如何监管这种前所未有的加工贸易模式,让身为工作组组长的谢汉通有些头痛。
考虑到大进制衣厂的生产设备与原材料等货品是由资本主义市场引入,海关通常要和当地派出所、外贸公司一起详尽检查每批衣车及布料。一次检查中,一些不明物品被发现,大家异常紧张,派出所反应迅速,立刻向上级层层报告。最后的结果是,这些不明物品被证明是牛仔布漂染过程中所要用到的化学制剂。一场虚惊。
国家还没出台有关加工贸易的政策,如何履行职责,这对海关来说真是不小的挑战。当时没有进出口报关单,只能要求企业提交“进出口明细单”,保留起来以便核对。条件有限,对加工贸易的核查比较繁琐,效率很低。举例来说,核查进口布料,要一一用尺子去量,之后改进方法,改成了称重;对制衣过程中的用料多少也不清楚,就按着剪版的纸样来量,然后用算盘计算数量是否吻合。
没办法,谢汉通只能自己想方设法摸索。一天,他从购米的米簿记账方式上得到灵感,并尝试将这套方法移用到加工贸易监管上来。通过把原材料进口数量、合同等一一详细登记,诞生了纸本手册管理的雏形。这个全国首创的纸本账册自1979年起在顺德试行,1981年在全国海关系统全面推广,在不断完善中一直沿用了20多年。
算盘变键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外贸易的方式、主体以及渠道等日益多元化,进出口商品也由蔬菜、鸡蛋、尼龙袜为主变成了机电、高科技产品领衔,品种成千上万,外贸业务如同滚雪球一样发展。海关监管方法、手段、理念都面临新的挑战。
又一场海关监管改革悄然进行。从1998年起,海关总署会同有关部门,以严密监管和高效运作相统一为原则,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为手段,以“电子账册 +联网核查”为内容,启动了联网监管改革。谢汉通及时总结自己在纸本手册监管模式上积累的经验,并逐步转变思维方式,参与到了新改革当中。2001年底,全国首家海关总署标准模式联网监管企业在广州海关试点。
这家企业叫顺达电脑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经营规模大、料件和成品规格多、生产工艺复杂。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顺达公司随着业务扩大,逐渐体会到了纸本手册监管模式下“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公司曾一度拥有60多人的庞大报关队伍、1000多份手册、9000多份报关单,报关员抬着大皮箱前去报关的情形经常出现。
在手册监管模式下,一份合同必须申领一份手册。异地通关或深加工结转时,一本主手册还需增发2-3本分册。作为系统庞大的生产型加工贸易IT企业,再加上层层结转、异地通关,顺达每年核发的手册多达几百本。货物一到口岸,公司报关人员就要在堆积如山的手册中“刨”出相应的手册去报关,若手册在外地,则要派专人送回,周转十分困难,极大地影响了通关速度。
“网上下单、即时生产、快速交货”是大多数IT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大订单6-7天、小订单1-2天内交货,是普遍的企业要求。在纸本手册监管模式下,仅备案审批就需要五个工作日,生产企业根本无法达到客户的交货时间要求,以至很多企业都不敢承接短期订单。面对致命的通关瓶颈,顺达只能望“单”兴叹。
这些问题随着联网监管的实施迎刃而解。顺达公司电子账册的备案、变更、通关、报核、核销全过程业务操作,通过联网计算机即可完成申报,以前天天跑海关的报关工作,如今只要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可以完成。报关时间大大缩短,效率得以提高,报关费用迅速减少,顺达公司的报关人员迅速减少到了10人。
现在,享受这种“待遇”的将不再是顺达一家,电子化监管从今年起全面取代纸本手册监管。在经历过多次海关监管改革的谢汉通看来,在管得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简化手续、节省企业时间和成本是海关改革的方向。他设想有一天,企业通关像普通入关一样,周遭看不到海关,海关却又无处不在。
谢汉通的看法是,现在海关要做的功课之一就是与时间、科技赛跑。他甚至开玩笑说,现在走私分子已经进入了集团化、智能化的阶段,作为走私工具的飞艇已经达到1000多马力,并且通过卫星定位等高科技手段来协助,假如海关不提高自身的马力,就可能跟不上这些不法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