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与读者共成长共分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与读者共成长共分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齐鲁晚报从创刊至今20余年,副刊一直如涓涓细流、缕缕清风,滋润吹拂着读者的精神田园。作为副刊的耕耘者和守望者,我感觉,《青未了》与读者共成长分享

都市类生活报的副刊越来越边缘化,甚至只能在夹缝中勉强寻找一点立足之地。尤其是新创刊的报纸,创刊初期,只靠新闻抢夺读者,副刊根本无立足之地。齐鲁晚报副刊的版面虽然也有所减缩,但有眼光的领导层仍然把它放在不可或缺的位置。一张报纸的厚重与否,副刊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齐鲁晚报从寂寂无名到全国都市报排名第三、世界第三十七的位置,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各个版面贡献有大小,但《青未了》作为创刊20载以来硕果仅存的专刊,从品牌打造成名牌,给它一个“功不可没”的评价是名副其实的。

副刊这几年总是在一种动态中寻求最佳定位。其实,寻求就是发展,变化就是成功。总结起来,齐鲁晚报的副刊寻求的是如下三个演变:文学向文化演变;静态向动态演变;单纯向思辨演变。

文学向文化演变

在世俗化的当代,物质受到了大众前所未有的追逐,文化,特别是文学,几乎被汹涌的经济大潮推挤到沙滩上曝晒而亡。文学走入了死胡同,名家大腕不说,爱好文学的无名之辈要靠文学吃饭,恐怕是要饿死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最大众化的报纸副刊走纯文学的路子,那无疑也是要使自己“悬梁自尽”。好在任何事物都需要与时俱进,副刊也没有一定之规。《青未了》就在演变中越来越淡化高雅而孤傲的文学味,转而贴近通俗文化。于是,《青未了》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颇受好评的板块,如“人文齐鲁”、“大众讲坛”、《青未了》等,甚至把“山东精神・山东人”这样非常宏大抽象的命题,在副刊中进行解读。读“人文齐鲁”,每一篇文章的文字都是讲究的,将历史的、民俗的、影像的信息,以灵活而贴近的形式传递给读者。“山东精神・山东人”的大型专题报道,则更紧密地拉近了副刊与本地域文化、本地域生命个体的联系。其中的栏目,“谁不说俺家乡好”是抒情散文,“俺身边谁最山东”是记事散文,“走南闯北山东人”则是特殊形式的报告文学体例。这些充满齐鲁地域文化特色的栏目,营造了新时期《青未了》的活色生香。

静态向动态演变

20年前,1988年元旦,齐鲁晚报创刊,《青未了》是四分天下有其一(四开四版,副刊占一个版位)。回想起来,那时候做副刊真是太容易太舒服了,就那么几个固定体裁的栏目,散文、杂文、小说、诗歌,几篇稿子一搭配,哪个小角落里再塞个小豆腐块的“广知园”,形式和内容几乎一成不变,编辑可以一气编出两个月的版面出长差或休产假。《青未了》是精雕细刻的,是安静单纯的,真的像一片绿色的田园。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多年。那个时候,社会还没有这样喧闹,人们还能静下心来欣赏文学,报业竞争更没有今天这样你死我活,作为生活类报纸的齐鲁晚报在齐鲁大地几乎“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曾几何时,社会进入速读时代。报纸不断扩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厚报,即使长着四个眼睛也阅读不完全部内容。最吸引眼球的是新闻,很多人一边走路一边看报纸,很多内容就只看看题目。副刊的版面依然保留着,随着扩版,《青未了》的版面也有所增加,但四平八稳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副刊编辑几乎天天保持亢奋的状态,要关注文学和文化动态,要紧跟当代人情感和思想的脉动,要捕捉社会流向的热点。不能说今天编的稿子明天就过时了,但最起码“时效”、“新闻性”是要天天挂在嘴边印在脑中的。在新闻的第二落点做副刊成为编辑的基本要求,于是去年的几个新闻热点,比如“华南虎造假事件”、“李白是第一古惑仔”、“孔子是丧家狗”等,都是副刊所关注的热点。而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副刊更是和新闻同步开辟了“抗震救灾”的专栏和专刊,诗歌散文随笔纪实文学,全方位迅速跟进,涌现出了很多精彩作品,也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关注和共鸣。

单纯向思辨演变

报纸副刊,是要触及社会意识和思想层面的。批评较为尖锐的杂文也好,说理较为平和的随笔也罢,都要涉及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当难以立文。但尴尬的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副刊是连杂文随笔最常用的活体字都不敢出现的。面对一篇切中时弊见解独到的文章,你拿捏再三七砍八删还在刊出后捏一把汗,生怕哪个鸡蛋里挑骨头的人告你一状吃不了兜着走。我们只能风花雪月无关痛痒地顾左右而言他。这是媒体人的无奈和悲哀,但为了生存也只有去适应。当“芙蓉姐姐”、“水仙妹妹”恶俗当道,是什么让人们变得如此无聊?我们不能整天高呼崇高,但也不能不讲崇高,如果媒体不去宣扬崇高的精神,社会的精神状况会变成什么样子?然而,层出不穷的咸荤短信、黄色段子,像病毒一样在有声有色地消解着崇高和严肃。对文化应心存敬畏,可是敬畏之心何在?

然而,社会毕竟在一天天演进,变得开放和民主,变得包容和多元,蓦然回首,今天似乎又让你一点点放开手脚了。再看副刊,再看《青未了》,在渐进的“松绑”之后果然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媒体是要有社会担当和责任感的,办报要贴近读者服务读者,还要引领读者。在社会转型期纷纭复杂的局势中,引领应该比迎合更加重要。迎合喧嚣,一时获得了叫好,却失去了责任和信任,而引领则承担起一种责任。《青未了》2008年初推出的“第一腔”,追求的就是先锋和尖锐,借学者之口发出媒体严肃思考的声音。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是黑夜里的守望者,是天亮前的乌鸦。就像政府官员不关心民生是不作为一样,专家学者不思考不批判一样是不作为。其实,不是学者不思考,是他们的思想没有传播的渠道。学术大众化,思想大众化,媒体是最好的载体。当代学界的活跃人物方舟子、陶东风、张鸣、赵勇等频频出场《青未了》,使得晚报副刊活跃了,思辨了,深刻了,充满活力了。

(作者单位: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