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语文模块考试与学分认定实践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语文模块考试与学分认定实践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秋季,甘肃省开始施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一些有别于传统高中课程的新理念、新制度、新方案陆续“闪亮”登场。其中,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的实践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之一。它将多元性学生评价、过程性学生评价及发展性学生评价等新课程学生评价理念确定为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的基本原则。这里就语文学科模块考试与学分认定实践,谈一点个人粗浅地认识和思考。

我校高中语文模块学分认定成绩,_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学生在模块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综合评定,占总成绩的30%,包括修习时间占10%、课堂表现占10%、作业情况占10%。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模块的学业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及学校统一组织的纸笔考试(模块考试)。

一、学分认定各项目之间的权重分配比例及具体要求

1.学习过程表现(30%)——过程性评价

语文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活动记录、读书笔记、纸笔测验、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其评价方式是在一种开放、宽松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

修习时间(10%)分四个等级,A出勤率95%以上,无迟到早退;B出勤率90%以上,无旷课;C出勤率80%以上,旷课2节以内;D出勤率80%以下,旷课2节以上。如修习时间为D等未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不予学分认定。

修习过程表现包括两个项目,即课堂表现和作业质量,各项目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按照3:3:4计人总分。

(1)课堂表现(10%)包括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

(备注:课堂表现的评价,我校有《兰炼二中学科模块教学日志》作为评价参考依据。)

(2)作业质量(10%)包括作业完成的次数和质量等,本学期主要以平时作业和作文为主,得分方法如下:

平时作业——(缴交次数,总次数)×5%

作文——(缴交次数/总次数)×5%

2.模块结业成绩(70%)——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一个模块学习结束后,采用的纸笔考试形式,以水平测试的要求为主。纸笔考试由学校依据课程标准统一命题,试题难度适中,既能让达到该模块基本要求的学生考试合格,又能让该模块学习优秀的学生考出水平。模块考试成绩(卷面分/满分~70)记入综合评价。虽然甘肃省还未公布高考大纲。我校参照海南:宁夏等省高考试卷形式,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卷面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易、中、难题的比例约为7:2:1。命题注重题型创新,题目设计更贴近现实生活。其目的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

二、模块考试与学分认定在实践中的困惑

模块考试与学分认定实践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的困惑,这些困惑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们开展模块考试与学分认定的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新课程改革朝着更深的层次发展。

1.学生对学分认定反应冷淡,多元性评价容易流于形式

从新课程实施之初,学校曾组织了新高一全体学生召开学生大会,用以宣传及解读新课程有关精神及“学校学业管理方案”,但就事后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的冷淡态度着实出乎我们的意料,学生普遍认为学分认定只是填表格的形式,对自己未来高考升学影响不大。

多元性评价原本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结合,但其中只有教师依据教学日志认真客观地打分,“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很难有机结合,“学生自评”往往成绩过高,而“小组互评”也是依据各人总体印象给分,容易流于形式。

2.过程性材料较多,占用教师大量的精力

过程性的材料登记及整理成为当前教学中最迫切也是最尴尬的问题。除出勤以外,教师还必须对学生在模块学习过程中每一节课是否迟到早退以及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情感态度等进行登记记录。我校目前只能以纸质的《兰炼二中学科模块教学日志》来落实学生模块学习的过程性记录。

由于学分认定对学生的模块学习评价项目众多,有终结性的考试或测试,有建立在出勤、情感态度、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真实记录上的过程性评价。因此,当学生的模块学习结束后,要对以上一系列的数据进行计算或转换,最后教师还要一一进行签名确认,工作效率较低。

3.学分认定难以严格执行,重修有名无实

教师往往有这样的矛盾:不予认定,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人数太多,会导致学生及家长的不满,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补考不过关,要到下一个年级重修,实施难度很大。重修有名无实,缺乏对学生的促进与约束力。

所以,学校要解决教师严格执行学分认定规则,而带来的学生补考、补修、重修方面的麻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教师明确,学分不够是否真的与不能毕业挂钩。这样教师的学分认定操作将更有底气,才会使评价体系达到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炼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