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ENCODE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ENCODE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接近十年了啊,不是号称堪比“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么?为什么生命还是这样继续,没有什么东西在某国上空爆炸,也没有人宣称这是他的一小步呢?难道又是某些邪恶组织的炒作,使人类基因组计划躺着中枪?其实不然,计划的完成本身是非常伟大的,只是,人类太渺小了,要想弄清上帝究竟有没有掷骰子,还是有很长的路需要去走。正如本文将提到的encode一样,就是这慢慢探索路中的一大步!

生命的天书

如果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为了精确地撰写生命之书,那么当2003年,这个堪比“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的工程收工的时候,科学家们却发现,他们仍然看不懂这本谜一样的天书,仍然不能完全揭示生命的奥秘。同年9月,一项名为“DNA元件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简称ENCODE)的庞大“解密计划”渐渐开展起来了。终于,历时9年,耗资1.5亿美元,来自5个国家32个研究机构的442名科学家,终于在2012年的9月5日以同时发表30篇论文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他们杰出的研究成果,宣告这个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最大型的国际合作项目的完成。然而颇为讽刺的是,在这最近的几十年里,ENCODE这部天书中的研究主体,却被普遍认为是没有生物意义的“垃圾DNA”。

此垃圾非彼垃圾

要说人体内有一点垃圾你也许能接受,但是有的“垃圾”永远地存在于你的体内,你能接受吗?1972年,一位名叫Susumu Ohno的遗传学家提出“垃圾DNA(Junk DNA)”这一概念,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一概念被用来形容那些基因组上没有生物学意义的非编码DNA序列。由于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才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关键,同时也没有一种好的理论和技术手段来解释这些“垃圾”存在的原因,于是在这随后的时间里,“垃圾DNA”这一观念,渐渐根深蒂固起来,并影响着人们对于基因组的认识与研究工作,而著名的科普刊物《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甚至宣称,这一“邪恶”的观念,已经迟滞了人们对基因组学的研究。

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人们发现人类的全基因组包含了超过30亿个碱基对,大约20000个基因,但是把这些基因的序列加起来,却仅仅占全基因组长度的1.5%!这个数字,甚至没有某些植物和毛毛虫的多!难道这么1.5%就能解释同卯双胞胎的差异,能帮助人们找到各种疾病的原因?难道作为地球主宰的人类,基因组中的98.5%竟然是垃圾?难道造物主能容忍一部100分钟的电影,有98.5分钟都是广告?人们疑惑了,质疑了,并且开始行动了!

发现意味着挑战传统

十年磨一剑,虽然这个计划还有需进一步补充完善的地方,但是,它已经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思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基因组时代。

正如基因这个词,“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这一解释已经植根于我们的脑海中几十年了,并且已经将DNA序列与生物性状两者间画上了根深蒂固的等号。然而当ENCODE这部生命天书完成,科学家们发现多达400万个基因开关和功能调节因子占据着大约20%的基因组序列的时候,基因的概念也随之动摇而变得陈腐了。想象一下,每个基因对应着差不多200种各类型的调节方式,而不同的调节方式又决定着差异的生物性状,那么真正影响生物性状的,或者说生命的精髓,不应该是那些核苷酸序列本身,而是那些丰富的调节方式,是那些调节后的转录产物。于是就有人提议,基因的概念是否已经过时,是否应该重新定义为那些具有生物意义的转录本?新一轮的争论由此开始了。

以前生物医药研究的重点在于寻找导致疾病的致病基因,虽然发现了这么一些基因,也解释了一些疾病的机理,可是,几十年过去了,并没有更多的疾病被人类所攻克。对于这种瓶颈,科学家们疑惑不已,怀疑是技术手段的缺陷或是筛选的样本不够充分,抑或是有些新的基因并没有被发现。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同一种治病手段,用在不同人的身上,所起到的效果并不一样,甚至有时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这种差异被人们解释为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环境是如何去影响并调控机体的,却又没有完美的理论和机制去解释。种种疑虑随着ENCODE的完成,得到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疾病的产生,也许并不是某些基因的缺陷,而是复杂的调控网络出现了紊乱,而人与人个体的差异,恰恰也是源于这种调控网络间的差异,同一种手段去干扰这种网络,自然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伴随着这种机制的逐渐揭示,个体化医疗必将走近人们的视野,诊断、治疗这种传统的医疗模式也将被逐渐淘汰,代之以检查、分析、制订个体医疗计划、治疗这种新型的医疗模式,疾病预测和治疗手段也将更加人性化和精确化。

激动之余请淡定

当然,面对这样重大的科技成就,我们仍然需要摆正心态,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判断。正如“垃圾DNA”这一概念,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极端地将它摈弃,毕竟这些概念都是伴随着我们对生命的一步步探索而诞生的,它见证着我们探索真理的过程。ENCODE的完成也仅仅说明80%的基因组是可能有生物功能的,而且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它们的机制,也没有确定剩下的20%究竟是不是“垃圾”。也有证据指出,去除部分序列的小鼠仍然能够健康地长大。所以,我们仅仅可以指出,“垃圾DNA”也许不是“垃圾”,而不能说“垃圾DNA”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ENCODE虽然完成了,可是我们仅仅是证明了这些DNA元件的存在,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信息,也没有将其机制完全阐明,更没有将其应用到个体化医疗等领域中。所以现在应该做的不是欢呼雀跃,而是冷静地面对、分析这些宝贵的数据,真正地看懂这部生命的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