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三种意识”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三种意识”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生物教学中至关重要,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生物教学;现代意识;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125-02

科学教育是人们一直不断追求的目标和探索的主题。当前,如何让学生得到科学的教育,真正实现学有所长,更好的适应社会、找到一席属于自己的天地呢?现代意识教育至关重要。所谓现代意识,是指能够适应并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思想、知识修养、伦理道德和文化心理素质的总和,如团结协作、自立、自信、思考、竞争、效率、责任、法制、信息意识等。现代意识的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体现。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在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真正做到科学教育。

一、科技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科技意识是指人所具有的科学、技术观念和思想,主要包括:对科技发展问题和科技活动的兴趣、对科技成果应用的意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及科教兴国意识等。对国家来说,只有学习新科技、应用新科技、不断创造新科技,才能与国际接轨,实现长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青年来说,只有拥有科技意识,及时了解和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成果,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不落伍、不掉队,更好地实现个性的发展和才能的发挥。

生物学是一门通过观察、实验等科学手段认识、研究生命体的科学,它依赖于高科技的研究手段和工具,并体现着科技的发展潮流。早在1996年《21世纪初科学发展的趋势》一书中就指出:“生命科学因研究客体的极端重要和复杂,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又非常迫切,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革命性变化,发展成为科学革命的中心。”由此可见,生物学本身就体现了高科技。现在,生物学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尖端科技的应用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中;同时,生物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科技,如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这些典型情境和契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技促进发展的认知。

在课堂外,有意识地布置一些任务,如阅读一些科普书籍、收看科技频道及科技专栏等,让学生了解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以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同时,组织参观各种科技展览和科技馆等,关注科技发明的新创造,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科技视野。此外,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各种科技竞赛、科技兴趣小组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科技制作,亲自体验科学技术的进步作用,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想象、科学创造、科技实践能力,信守科技活动的道德等,力争把学生培养成爱科学、学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有科技意识的自信的一代新人。

二、竞争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竞争是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法则,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体现出竞争现象最本质的内涵。在生物界,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无时无刻不在争夺着空间、食物、水等,可以说,竞争现象在生物学中体现的更充分。再如,在人或动物的受精作用过程中,和卵子在输卵管相遇后,成千上万个中只有一个能进入卵细胞,最后完成受精。在教材中这些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比比皆是,无不启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充分地理解生物竞争的涵义。

尤其在食物链、生态平衡环节中,竞争现象表现的更加激烈、更加复杂。同种生物间要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不同种生物间又表现出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它们之间既竞争又相互依存,实现着生态平衡。通过这些分析、综合,使学生对竞争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再结合日常教学中开展的一些知识竞赛、科技竞赛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使学生更加明确竞争的意义和结果,并积极倡导理性竞争、平等竞争、只有竞争才能发展的健康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

三、适应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在新世纪,科技迅猛发展、政治纷纭变换,青少年必须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才能很快融入社会、立足于社会,进而生存发展、有所作为。

在生物学中,适应思想始终渗透其中。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如蒲公英等借风传播的种子,果实上都有细小的白色绒毛,可以随风飞扬,散播到很远的地方;生长在沙漠中的植物大多叶片较窄,这样可以减少蒸腾作用、留住水分。此外,动物、微生物也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如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都是动物形态和结构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典型实例。再如,森林中杜鹃、黄鹂、鹰等栖息在上面的林冠层;啄木鸟、山雀、莺等主要停留在中间层;而林下层则生活着画眉、八色鸫等。通过这些司空见惯的生物现象,使学生理解生物界潜在的适应现象,激发学生的适应意识。

但是,生物的适应性又是相对的、变化的,当其生存环境发生迅速变化时,常有不少生物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濒临灭绝或灭绝,如当今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濒临灭绝和恐龙的灭绝等。再如,农田被弃耕以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由于杂草覆盖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一些多年生的杂草也接踵而至,慢慢地,土壤表层有机物逐渐增多、保水能力增强,几年后,乔木、灌木就会生长起来。从这些典型事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适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适应思想。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当我们在面对一个复杂的、陌生的社会环境时,应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地去适应,在适应中谋求发展。

四、环保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这是因为: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保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生物学是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一个学科,在那些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圈中,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都有其各自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要通过这些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与环境是紧密结合的,人类一切损害环境的行为都会破坏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家园,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大量排放污水、废气,随意捕杀野生动物、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等,都在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强调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植物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作用、生物对病虫害的防治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净化及监测作用等。通过这些例子,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在课外,可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小范围的调查活动,如某地的物种数目、空气污染指数、环境质量等级等,通过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学习,使学生自己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再结合一些真实的事例,如青藏铁路修建之初,为方便藏羚羊迁徙,在路基下专门留下了许多涵洞,并规定火车行驶中一律不鸣笛等,教育学生自觉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关心地球环境、保护环境。如清理白色垃圾、回收废旧电池、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植树种草等。除此之外,还可在植树节、人口日、环境日、粮食日、地球日等开办一些专栏,组织各种科普活动、制作宣传作品等,让学生接触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环保意识,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典型实例、结合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渗透现代意识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增强科技意识、竞争意识、适应意识、环保意识等,真正做到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植彬等.现代人才素质概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罗小琴.生物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J].科学教育,2003,9(2):7-9.

[3]郭靖.生物课程教学中应增强学生的现代意识培养[J].考试周刊,2008,18:191.

[4]史胜.注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8:160.

[5]刘明言.利用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现代意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