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常见部位和少见纵隔肿瘤13例的螺旋CT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常见部位和少见纵隔肿瘤13例的螺旋CT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纵隔肿瘤有好发于一定纵隔解剖部位内的倾向,因此,纵隔肿瘤的分类定性往往建立在定位的基础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少部分纵隔肿瘤发生在非常见部位,这就不能以好发部位来推测肿瘤的性质。另外,某些少见纵隔肿瘤因其缺乏特征性,有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人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50岁;主要临床表现有:胸闷、胸痛、气促、咳嗽、咯血、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等;部分病人无临床症状,经体检发现。

检查方法:采用东芝Asteion4排螺旋CT扫描,采集层厚为1mm,螺距为5mm,重建层厚3mm或7mm;增强对比剂:碘海醇;注射剂量80~95ml;注射速度2.5ml/秒。

结 果

带蒂胸腺瘤2例,2例均位于左侧胸腔,直径分别为10cm、15cm,1例圆形、1例椭圆形,边界清楚光滑,CT值14~36HU,轻度强化,轴位及MPR重建冠位、矢状位均可见有细带状蒂与前上纵隔相连。

囊性畸胎瘤2例,1例位于右侧胸腔,1例位于后上纵隔,直径分别为10cm、5cm,边缘光滑,混杂密度,可见钙化灶、水样密度(5~13HU)、脂肪密度(-70~-90HU)及软组织间隔密度(36~45HU)。

黏液脂肪肉瘤1例,位于前上纵隔,大小约8cm×10cm×15cm,密度不均匀,CT值-78~35HU,边缘不规则分叶状,浸润生长,心脏大血管受压变形移位,与肿瘤分界不清,心包内见积液影。

胸内甲状腺肿3例,均位于后上纵隔,大小分别为3cm×4cm×6cm、5cm×4cm×3cm、2.5cm×3.5cm×4cm,密度不均匀,2例病灶内见囊变区,CT值16~60HU,增强后,实质部分均明显强化,MPR重建冠状位及矢状位见肿物与颈部甲状腺相连。

霍奇金淋巴瘤2例,均位于前上纵隔,大小分别为5cm×4cm×6cm、3cm×2.5cm×5cm,边界清楚但不规则,增强后,呈不均匀显著强化,邻近胸骨骨质破坏。

心包囊肿1例,位于左心膈角区,大小约4cm×5cm,边缘光滑整齐,水样密度,CT值10HU,无强化表现。内胚窦瘤1例,位于前上纵隔,大小约10cm×15cm×13cm,边缘不整,密度不均匀,内见较低密度坏死区,上腔静脉及心包受累。

神经内分泌癌1例,右上纵隔肿块向右上肺野突出,大小约5cm×6cm×9cm,边缘明显分叶,密度均匀,CT值40HU,气管及上腔静脉受压变形,但与肿块分界尚清楚,不均匀强化表现。

多发神经纤维瘤1例,左后纵隔脊柱旁上下排列4个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CT值40~46HU,类圆形或椭圆形,最大径2~6cm,边界清楚光滑,邻近骨质未见异常,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MPR重建冠位可见病灶上下累及范围长约17cm。

讨 论

一般来说,纵隔肿瘤有好发于一定纵隔解剖部位内的倾向,通过X正侧位平片可初步提出肿瘤的发生部位,行螺旋CT扫描后可进一步明确肿瘤的来源部位、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以及肿瘤的构成组织成分,通过CT值测量可明确肿瘤有无囊变、坏死、钙化或脂肪密度,而螺旋CT多平面重建图像又克服了单纯轴位图像导致的诊断信息的不足,可以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生长特征,以及肿瘤和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肿瘤周围侵犯程度等细节,从而对肿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做出更有把握的判断。①胸腺瘤:好发部位为前纵隔,少数为前中纵隔,但本组病例2例瘤体均位于胸腔内,X线平片及单纯轴位CT图像缺乏特征性,X线平片误诊为肺肉瘤,但螺旋CTMPR重建图像清楚显示肿瘤有细蒂与前纵隔相连,我们据此正确的诊断为胸腺瘤。②畸胎瘤:好发于前纵隔,但本组病例1例位于胸腔,1例位于后上纵隔,X线平片分别误诊为脓胸、神经源性肿瘤,但其CT表现较为典型,有钙化、水样及脂肪密度,因而我们正确诊断为畸胎瘤。③黏液脂肪肉瘤:少见,多位于后纵隔,但本组1例位于前纵隔,因含有脂肪密度,形态极不规则,累及纵隔的范围较为广泛,因而我们高度怀疑为脂肪肉瘤。④胸内甲状腺肿:好发部位为胸骨后前上纵隔,但本组3例却均位于后上纵隔,X线平片及普通CT误诊为纵隔肿大淋巴结,但螺旋CT增强及MPR重建显示其特征性改变-明显强化并与颈部甲状腺相连。⑤霍奇金淋巴瘤:多位于中纵隔上部,但本组2例却均位于前上纵隔,X线拟诊胸腺瘤,CT显示胸骨骨质破坏故考虑为恶性肿瘤,因其有显著的强化而排除了恶性胸腺瘤的可能,诊为淋巴瘤。⑥心包囊肿:少见,多位于右心膈角,本组1例位于左心膈角,但CT表现为典型无强化水样密度,诊断无误。⑦神经内分泌癌:极为罕见,CT上可有囊变、点状钙化,亦可有完整包膜,恶性度高,术前难以诊断。⑧多发神经纤维瘤:多位于后纵隔,单发多见,多发少见,且本组病例表现罕见,呈上下排列多个软组织肿块,未见横跨椎管内外“哑铃征”,MPR重建显示病变累及范围长达17cm,但因其特征性位于脊柱旁沟区,又有明显强化,故能正确诊断。

通过回顾性分析13例非常见部位和少见纵隔肿瘤,我们认为,对于非常见部位和少见的纵隔肿瘤,单纯依靠X线难以做出正确诊断,但螺旋ct轴位、增强及多平面重建图像对其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优势;对于非常见部位纵隔肿瘤,只要CT表现典型,仍可作出定性诊断;对于非好发部位表现又不典型者,在提出诊断的过程中,综合各种资料,时刻想到与某些少见肿瘤相鉴别,对提出诊断的正确性还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