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国学精髓对中小学教育的适应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魏育栋,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广东深圳市南湾学校副校长。先后荣获市历史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班主任、省级青年教师基本大赛一等奖、省级课堂教学能手、省级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先后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及教育部课题,另在多家省级刊物上多篇。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过:“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激情方式,将对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埋下深层隐患。”面对工业社会、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对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大,工具理性在人的意识中不自觉地占据重要的地位,并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甚至影响到了人的正常生活、冲击着人类的生存秩序、道德底线。尤其是21世纪以来,信息的泛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所面临的矛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更加紧张、尖锐,社会矛盾、自然灾难时刻威胁到个体人的生命。但上个世纪80年代的“巴黎集会”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1988年,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30年前,到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这正说明,有智慧的人无不是在承接传统中走向未来的。也如罗曼・罗兰所言:“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历史、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的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也如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当今的青少年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文化;不是智商,而是智慧;不是技能,而是精神。文化的奠基、智慧的成熟、精神的培养,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国学典籍。从国学典籍吸收国学精髓在为人与为学上来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一.国学精髓适应性教育的理论
那什么是国学精髓呢?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它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北京大学教授王炳照认为“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通过上述名家的界定和启迪,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学精髓是古人在长期的人生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先哲和先贤的智慧,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当下教育所主张的“人化”、“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或隐或显地贯穿始终。而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的核心也突出了人,尤其是个体的人从外在的规范向内在心灵深处的探寻意义,更重视其存在价值和生命价值。
国学之底蕴、人格之养成则奠基于童年、少年时期。如《易经》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有鉴于此,故需积极弘扬传统文化,面向中小学生推动国学(启蒙)教育,开启悟性,成就完美人性。我们加强优秀国学熏陶,整合国学经典,吸收国学精髓以适合学生成长的需要,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并逐渐完善其人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而适合性教育是指国学精髓要和当代中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需要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国学精髓选择首先要适应孩子身心发展的;其次,要在选择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其内容,在为人与为学上对孩子有所促进;最后,在整合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教育理念与孩子的心理、身体结构特点以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教学。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所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我们把国学的精华部分融合各科的教学目标,将国学思想渗透在各学科中,以适合学生成长之需,让学生在各科的学习过程中无形地接受到思想的熏陶,进而在不增加任何负担的前提下,活跃学生的思想,培养其成人成才。
二.国学精髓适应性教育的实践
适合性教育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它不是一味地迎合,配合,而是在把握孩子心理成长规律及需要的基础上来把握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仅对内容的选择,还是在教育的方法;不仅是在孩子的德育建构,还是在智育的启发上都要有积极的适合。学校不能一刀切,而应从校情与学情出发,坚持“差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鼓励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它以适合学生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主体在德育与教学,修身与践行、人文与科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上,建构让师生“双适应双发展”的和谐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以达成师生主体身心结构完善,于快乐中自我实现,收获成功体验的教育教学。正如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一切从“心”开始,这也是国学所包含的育人之道。因为它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促进公平、真正,促进教育和谐。
1、主题为先行 整合国学经典
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发展需要及智力水平,我们按照主题进行编排教学内容,从国学经典中吸收有关主题的国学精髓进行适合的教学,以完成对适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的整合。根据各年段的教学内容及年龄特点、明确教育目标:低年级旨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年级旨在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高年级旨在扩展学习者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能力。
2、课程为依托 融合国学精髓
在课程的设置上,小学开设《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浅显的启蒙、教学课程。其中主要《弟子规》为中心,根据当下生活与社会内容,对原版弟子规进行修改、整合、融合,以适应当代孩子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来教育孩子。将道德培养放在比学业知识更重要的地位。关心孩子身心健康,注重孩子的品德塑造,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初中开设《论语》《大学》《孟子》等富有特色的国学课程。尤其开展以《论语》为核心的国学经典教育,注重吸收其中“仁者,爱人”,以仁为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宽容他人。阐释“和”的价值内涵。不仅要求个体身心、个体之间、家庭间和谐,还要国家、社会等社会群体之间要和谐,这与我们现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脉相承,与世界发展同步。
3、国学精髓熏陶 育人先育德
国学大师钱穆之子钱逊认为:国学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讲做人的道理。国学的价值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知识层面、道德层面、思维层面、人格层面。现在青少年学生学国学,不能仅停留在引经据典、诵读古代诗文的知识层面,而应该提升到道德层面、思维层面、人格层面上来。学习国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奉公守法、恪守信用、遵循规则、奉献社会的人。其次要修志,《论语》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要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恢弘志向,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把青少年成长的目标设定为一个对社会有益、有贡献、有价值的人。再次要修气,“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是古人追求的气节。这也正是对目前教育偏知识、技能、智力培养,而缺乏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人格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的纠正。国学教育思想中就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我修养的道理和方法。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善于启发学生甚至教师的性情与智慧,并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这是国学精髓适应性教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德性是教育的核心。作为学校,应该引导青少年有系统地、实实在在地阅读国学经典,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国学精髓,为现代社会培养全新的有文化的公民。
三.国学精髓对中小学适应性教育的思考
国学精髓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几个问题:其一,接受教育的对象,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不可能全部接受,也不可能都能明白。教师以“国学精髓对中小学生的适应性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切入心性教育,借鉴了“渐悟”的方法,把学生与生俱来的知性打开。在准确阐述并充分发挥国学经典德育功能作用的基础上,本着“相适应相发展”的理念,教师用自身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来引导学生进入国学经典,用其精髓来提升自我。其二,提倡国学精髓的引领,不是一味考究训诂,不是钻故纸堆,而且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样就能吐故纳新,扬精弃陋;就能与时俱进,激发生机。国学精髓的适应性教育,要求更高地适合学生的发展、适合其思维的发展与成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与智慧的成熟。其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教育的本源就是为人的发展服务。而国学精髓对中小学适应性教育教学需要学校、教师都要把握合适性,拿准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内容的“度”。这个“度”就是要符合成长的规律、心理规律与教育的规律,使它们真正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并且通过适度的学习而真正地把内容外化到行动上,真正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的内在精神元素。总之,人是在传承历史中走向未来的,我们必须探索中走向自己的未来。而国学精髓对中小学适应性教育教学就是最好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