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会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会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总体上说,初一学生辩证思维水平不高,同时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思维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基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辩证思维的培养需提到教学的日常生活中来。笔者通过实践,旨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初一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认知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辩证;思维;品质;初一

辩证思维是指能运用辩证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

思维能力是人们认知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由于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人的认识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大大加快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进程。发展心理学一般将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一阶段叫做青少年期,通常这段时间是在中学度过的,因而也常称为中学期。中学期是儿童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它意味着从一个完全依赖于成人生活的孩子转变成独立生活的成人的整个发展过程,因此在个体一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认知方面,辩证思维开始形成,而这在创新性思维,特别是科学创造活动的创新思维中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为了学生目前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发展,辩证思维的培养都是极其重要的,下面,我就在初一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浅谈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

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对初一学生而言,辩证思维开始逐步形成,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自觉、不系统,学生尚不能有意识地加以自觉应用,认知往往具有较大的片面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指导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逐步形成全面认识事物的观点,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中有关山区开发与建设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请同学先看一看教材中两位同学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山区,你同意谁的看法?

生:我同意小明的观点。

生:我同意小玲的观点。

师: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认为他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

师:大家觉得小明的说法对吗?

生:对。

师:那小玲的说法怎么样?

生:也有道理。

师:由此看来,这两位同学说得都有一定道理,大家是否这样认为?

生:是的。

师:山区树林茂密,那意味着什么呢?

生:有许多野兽。

生:有许多植物,如蘑菇,木耳等。

生:有许多中草药。

生:有很多珍稀的动物和植物。

生:景色优美。

师:山区水质好,空气清新,加之树林茂密,适合发展什么产业?

生:旅游业。

师:山区道路比较差,会有什么影响?

生:交通不便。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小明主要提到了山区自身的有利条件,如空气清新,水质好,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旅游业等。而小玲则提到了山区的……

生:不利条件。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山区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

生:自身的劣势。

师:所以,我们对山区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什么叫全面呢?就是既要看到优势也要看到劣势;既要看到长处,也要看到短处。既要看到有利的因素,

……

生:也要看到不利的因素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首先让学生谈论教材中两位同学的观点,组织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会发现两位同学说得都有一定道理,老师可以总结:小明主要提到了山区自身的有利条件,如空气好、水质佳、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旅游业等。而小玲则谈及了山区有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提示、小结,学生可以初步体会到:山区既有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身的劣势和不足,从而学会初步的辩证思维。老师可以进一步阐明:对于经济活动来说,大部分自然要素既有它有利的方面,又有它不利的方面,没有绝对好的自然环境,也没有绝对不好的自然环境,从而让学生在认识我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老师在教学季风的功劳时可以这样阐述:季风使中国南方珠江流域成为农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富饶宝地。而相同纬度的西亚却是沙海连绵,荒漠广布。对这种差异的形成,季风起了巨大的作用。至此,教师可以设问:季风带给我们是不是只有有利的影响?它有没有不利的影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相应内容并思考。经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会认识到,季风有着很大的功劳,也有显著的不利影响,会导致我国季风区洪涝或干旱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锻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学生的辩证思维就会得到较好地发展,能够自觉地用全面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认识事物。

二、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

联系是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如在《气象万千》这一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作如此引导。

师:请大家看图2-15地中海之滨。为什么这个英国小伙子喜欢夏天到地中海沿岸来度假?

生:因为地中海沿岸夏天炎热干燥。

生:因为英国经常出现阴雨天。

师:那么英国是什么类型的气候呢?

生:(读图2-14)温带海洋性气候。

师:这种气候特点是什么?

生:夏天凉爽,冬天不冷,全年降雨较多,比较潮湿。

师:我们从图2-14中可以看出,欧洲西部和北部是什么气候?

生:温带海洋性气候。

师:对于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来说,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晴朗的天空,灿烂的阳光。

师:而夏天,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对西欧和北欧的人们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所以,欧洲地中海周边地区成为了著名的……

生:旅游胜地。

师: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对旅游业有着重大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大家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

以此为基础,学生经过对《地中海之滨》、《中国海南的椰林》和《格陵兰岛的房屋》这些图片的阅读和观察,学生会发现气候对旅游业、农业、建筑的影响,感受到气候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对阅读卡《从动植物看气候》的学习,也会感受到植物和动物对于当地气候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此基础上,当学生学习《风光迥异》这一框时,会从地形、气候等方面去分析造成各地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这说明,如果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是完全可行的。教材中有许多这方面的训练素材。如地形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等,教师需要作有意识地引导、提示和总结,以便使学生体会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联系,从而有利于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古人遗留下来的许多成语如“刻舟求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无不反映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训练。而教材提供了许多极好的素材。如在学习了历史上的太湖周边城镇后,学生会感受到太湖流域众多城镇的古今变迁。只有在对它们的形成和往日的繁华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才会对水乡的现状与发展有更深刻的体会。对这块知识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系统的思维训练,学生会逐渐体会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并会在学习中初步运用这一思维方法……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如学生会感受日本渔业的发展,威尼斯水城昔日商业的辉煌与今日旅游业的繁荣,学生也会体会到中国青藏牧区的发展变化与内蒙古草原人力到机械化的发展等。以石油的开采给波斯湾沿岸的阿拉伯国家带来的变化为例,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

师: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地区之一。气候极为干燥,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了绿洲农业的发展。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生活比较贫困。自从发现石油之后,这里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生:农业用水效率提高了。

生:农田面积扩大了。

生:建起了多座海水淡化厂,日常生活用水多了。

生:城市更漂亮了。

生:生活水平提高了。

师:大家说得很好。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说明事物是怎么样的?

生:……

师:事物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生:不是的。

师:这说明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

通过让学生对比波斯湾沿岸国家以前与现在的巨大差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时提示、小结,学生就会感受到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以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看待事物,虽然,这三个观点各有其侧重点,但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观察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既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也要注意这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分析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还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于整体,顾全大局,又通观全局,重视局部。另一方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人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由此,我们只有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观点。这说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及用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这三者之间是并不矛盾的。恰恰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都指向一个目标,即辨证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从小学到初中后,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学习容量、人际关系等改变,使初一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他们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此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辩证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这对于学生目前和后续的学习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虽然,思维能力不能简单地由教师“赐予”,它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材内容等。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和学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因为教师的责任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把发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为他们提供一把学习知识、认知世界的一把金钥匙。这大概就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吧!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494页;

[2]张明、刘晓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57-158页;

[3]吴风岚:《少年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载《山西教育》1979年第3期;

[4]《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