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善待学生的提问――科学有效教学的一个切入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善待学生的提问――科学有效教学的一个切入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贵有疑”,学生质疑并提出问题的教学价值要远胜于解决一个问题.环顾当前的初中科学教学实际,我们在处理学生提问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做法,导致学生的思维放开了硬是给档了回去,长期如此学生的科学思维受到抑制,不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和学习的进步.笔者认为教学必须善待生的提问,从学生的疑惑出发,思考学生出现疑问的原因并鉴别问题的可行性,引导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保护学生质疑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获得更大的发展.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注重质疑环境的建设

当前的初中科学课堂,还是以教师提问为主,极少有学生提出问题,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属于低层次问题,其原因在于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缺失,学生会提出“问题”,是因为他对知识存在着不解与困惑,那么会提出什么问题呢?这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师生互动的实施,要想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质疑的环境.

1.注意互动环境的和谐性

教学杠杆这块内容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撬动铅笔盒,尺子下可以垫一支铅笔.由于铅笔盒里东西一般比较多,所以撬起来比较吃力.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尺子比较容易地撬起铅笔盒呢?有同学提出将铅笔盒中的东西拿掉一些,也有同学提出可以让大力士来压尺子.教师感觉不爽,因为他们的回答离开了支点位置选择和动力臂与支力臂这块内容的教学大方向.于是教师说:“瞎扯!不要这种馊主意.”学生顿时语塞――他们看来,这完全是可行之策啊!教师一看情况不妙,略作反思,意识到问题后,马上改口说:是这样,刚才同学回答的问题是直接通过改变力量的对比,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这一方法比较直接,不过这样的方法很多同学早已经想到了,我的意思,除了这样的方法,有否不改变施力者的力量和铅笔盒的重量,而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呢?于是通过不断地反复实践,学生才慢慢得出杠杆的作用的规律.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表达.切忌把教学要求强加给学生,而要把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积极创设愉悦的情景,才能使学生无顾忌,敢想、敢说、敢为.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心理有安全感,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困惑,只是教师没有构建民主的学习环境,导致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或不敢问,或不会问.

2.注意问题预设的价值性

教师提问具有链式效益,环顾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师的提问大多属于封闭性问题,而且问题简单的思考力度和启发不强,主要用于简单的回忆,难以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发展,还有些问题主干和内容均呈现外显,只是提问“对不对?”、“是不是?”,缺少思考价值.

以刚才例1中的问题来说,其实教师的提问本身就有发散性,学生可以充分地考虑从不同角度入手回答,而且学生的回答也是正确的.而后继的解释则缩小了问题探讨的范围,使得问题更加逼近教学目标,也具有探究价值.如果老师将这些问题给以支解,分成许多小问题来探讨,那只能是如果你把铅笔移近文具盒一侧,操作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那样的提问就相对封闭,探究价值也会锐减,学生操作也会索然无味.

3.注重预设问题的有效性

教师的提问往往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导火索,教师的问题要密切联系教学内容的本质和意义,这样学生的思维落点才会实,使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例如,“密度”这个概念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关系?若有关系,猜一猜是一种什么关系?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问题2: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之间的关系?

问题3:同一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评析:从这3个问题的对比中,可以发现问题1是有效问题,问题2和问题3属于无效问题,问题2的问法已经暗示了两者存在着关系,那么学生就不需要自主猜想和发现这一过程,思维主动性不够,反而不容易接近正确的答案;问题3则因为加上限定词“同种”,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也与“密度是用来区分物质”这一概念提出的本质和意义越行越远.

二、善待学生的提问

对于学生的提问怎么处理?理答过程是教师智慧的集中体现.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提问要辩证看,不要一味责怪学生偏离了自己预设的教学方向,要善待与我们想法不一致的声音,实践经验表明,只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疑问都是有探究价值的,出现疑问的原因在于概念本身就容易混淆,对于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如果简单地处理学生的提问,往往等于放弃了课堂教学的亮点.对待学生的提问,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值得重视.

1.学生提问时的倾听

还以刚才杠杆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对第一位同学的回答采取倾听的态度,他可以回馈道:你的回答非常直接,大家心服口服,不过除了这样的方法,有没有不改变双方力量对比,而通过其它方法来解决问题呢?这样既向学生表达了尊重,又使问题的探讨引向更深一层.同样道理,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我们要给以充分地关注、理解、尊重和引导,这样的氛围才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善待,他们才会变得善问.

2.恰到好处的理答与点拨

当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疑惑无法解决时,提出了问题或是思维找不到路时,应该顺着学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理答,在理答的过程中,追问或提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1)提示所提问题的关键点;(2)通过实例或追问帮助学生通过其他问题联想到该问题,揭示问题的实质;(3)变化问题的角度,重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4)顺着学生的思维,和学生一起回顾分析过程,引导学生逆向反思自己的回答;(5)肯定学生回答中有价值的成分,并直接指出其回答的漏洞,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等等.

3.运用实验消除相异构想的影响

初中生受他们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质疑问题会让成人无法苟同,让教师哭笑不得.初中科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科学前意思中的相异构想一定要及时地予以纠正,实验演示的方法可以建立概念间的联系,促进思维条理化、系统化.这既是科学教学实现学生真正理解问题本质的需要,也是让学生心服口服而感觉他们的提问得到了尊重的心理需求的有效满足,是对学生提问最大的人文关怀.

在和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同一个物体速度大滑行距离长,速度小滑行距离短”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与运动速度有关?”学生的问题源于生活中经验而形成的错误的科学前感知,学生的这个提问,如果直接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A物体叠放在B物体上,竖直墙壁与A之间用一弹簧秤相联,现用力拉物体B使其以不同的速度运动,观察弹簧秤示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无论B的速度多大,弹簧秤示数都相同,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得到A、B之间的滑动

摩擦力大小不变.通过多次实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运动速度有关”这一前认识多次被事实所否定,正确的概念和结论逐步建立.

实验是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是释疑解惑的利器,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直观性、真实,帮助学生消除疑惑和不解.

“学,然后知困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具有未知性,“困惑”和“意外”在所难免,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如何处理,是引导?还是灌输?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力度,也关系到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对于教师而言,处理学生的困惑,不仅仅帮助了学生,对于自身而言也是进步的阶梯,教学相长.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科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是课堂推进知识深化的催化剂,也是调节课堂气氛的兴奋剂,善于提问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学生也会学着质疑,知识学习就呈现出主动性,“问题”是教学的载体,尤其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学生更感觉到亲切,更有兴趣去一探究竟,同时“提问”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反映的是其不满足“知其然,而欲知其所以然”的探究意识,随着问题进入课堂,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