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预期收益率高就给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预期收益率高就给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某些银行理财产品,如结构性产品、投资于股票、基金的理财产品,由于标的市场或挂钩标的市场行情很可能与银行预测不一致,故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有一定差别,甚至差别很大。

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选择标准是什么?一些投资者或媒体,根据产品的最高预期收益率和期限结构简单比较后,草率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从专业角度分析,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失偏颇。

预期收益率准不准

预期收益率是发行银行在发行银行理财产品之初,对银行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率的预期值。银行是怎样预测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预期值的呢?

对于投资比较保守的银行理财产品,如投资于信托贷款、债券的理财产品,银行主要是以信托贷款合同条款、债券的票面利率等基本确定的要素为基础测算,其预测效果也比较准确,故这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差别并不大,对投资者的指导意义较强。

而对于投资比较激进的银行理财产品,如结构性产品、投资于股票、基金的理财产品,银行主要是靠历史行情数据和自身对行情的预测测算预期收益率,由于标的市场或挂钩标的市场行情很可能与银行预测不一致,故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有一定差别,甚至差别很大。

目前银行和投资者运用最多的最高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区间之上限),与到期收益率差别也就更大。如华夏银行近期到期的华夏理财―慧盈22号” A股挂钩自动赎回型理财产品B款产品,预期收益率(年化)为6.9975%,而实际到期收益率(年化)为0。

此外,部分银行为了销售顺畅,在发行投资较激进的理财产品时,故意只公布最高预期收益率,或是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只突出最高预期收益率,给投资者造成该产品到期就能达到这个收益率的错觉。投资者需对此引起警惕。

因此,预期收益率只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收益的估值,其准确度不仅与银行的专业性和对市场的研究能力有关,而且与银行的社会责任感有关,其并不代表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并且,预期收益率只能说明未来的可能收益有多少,而不能说明投资者要承担多少风险,因此,只能作为评判银行理财产品好坏的一个标准,而不能成为其唯一标准。对于结构性理财产品来讲,这甚至不能成为最重要的标准。

不能放过的关键因素

既然预期收益率不等同于到期收益率,那影响结构性产品最终收益的关键因素有哪些?除了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及收益结构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众要素中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整个理财产品的核心,也是直接决定整个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的关键因素。

当然,无论是挂钩标的走势预测,还是收益结构合理性测评,都比较专业,一般投资者很难在专业层面有深入、细致的分析,但这并不妨碍投资者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这两个要素做出基本判定。

首先,产品的历史表现虽然并不能作为对未来盈利的保证,但是如果一家银行以往发行的同类型产品的到期收益情况均良好并且稳定,那么至少说明这家银行对标的市场的研判能力是稳定的,其设计产品的能力也是稳定的,在市场没有发生巨大波动的前提下,投资者可以谨慎参考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查找历史数据分析或通过参考各类目前市场上第三方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及相关文章,了解各家银行的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综合能力并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银行。根据对2010年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统计,外资银行中的渣打银行、中资银行中的中国银行到期收益水平较高,而外资银行中的渣打银行和中资银行中的中信银行未达最高预期收益产品比例较小。

其次,投资者还应适当仔细分析结构性产品的收益结构,结合挂钩标的历史行情和目前走势做简单分析。虽然投资者的分析可能达不到专业级水准,但也足以拒绝一些银行设计明显失误的产品。如前几年流行的KODA产品,只要投资者仔细分析其收益结构,就不难发现,投资者一旦购买了此类产品,实际上就是卖出了挂钩股票的看跌期权:如果股票价格跌破敲定价格,投资者就必须已约定价格双倍吸纳股票,没有止损机制,而投资者可能得到的收益呢?当挂钩股票小幅上涨(一般为3%-5%) 后,KODA自动提前终止。这个收益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亏损无限,受益有限,理应被投资者“枪毙”。

插排:除了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及收益结构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众要素中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整个理财产品的核心,也是直接决定整个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的关键因素。

tips:风险和收益的权衡

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将募集到的资金分别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收益较低,但风险较小,金融衍生工具收益较高,但风险较低。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之时,可以通过调节这两部分资金的比例,调节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一般来说,低风险产品的收益通常较低,高风险产品的收益一般较高,因为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他们对某款理财产品的评价也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银行设计产品时没有重大失误,就不能单纯地说某款结构性产品是好,或是不好,只能说某款产品适合某个投资者或是某款产品不适合某个投资者。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不同产品,在风险和收益间做出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