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超文本文学是一种以电脑、网络为载体,以超文本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文学。节点、链接、网络

>> 浅谈《圣经》对《喧哗骚动》创作的影响 从《喧哗与骚动》中的母女形象反观福克纳对美国清教观的批判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小说《喧哗与骚动》的解读 《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因素 浅谈《喧哗与骚动》的嗅觉象征 阳光下的“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中的多重主题与颓废书写 论《秦腔》与《喧哗与骚动》的傻子视角 《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悲剧的探索 浅谈福克纳作品《喧哗与骚动》的创作特点 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时间 喧哗与骚动,设计共和的精神再生 论《喧哗与骚动》的复调性叙事策略 试析《喧哗与骚动》中的水意象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解读《喧哗与骚动》中旧南方的女性形象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向性”解读 《喧哗与骚动》中哲学思想的解读 浅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凯蒂形象 论《喧哗与骚动》创作技巧的重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这个超链接进入该小说的封面所在页面。再点击封面上的超链接,读者便打开该小说的目录所在的页面。小说的目录有超链接,并指向不同的文本。在每个文本中分布数量不等的超链接,它们又指向其他文本。在电脑和互联网的共同协作下,无论读者身在何处,只要具备上面提到的必备的硬件设施,就能阅读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另外,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里增加了由福克纳在1933年对该小说的介绍,并在该文本所在页面的侧栏里还附有辅阅读索引,它们或指向与此小说互文的文本,或指向小说问世以来读者对原著的重要评价文本,还有针对小说内容、结构、情节和语言所做的图表,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的超链接项目。

(二)超文本版的《喧W与骚动》颇具后现代文学特征。由于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超文本特征,它呈现给读者的文学特点便趋向于后现代主义文学。

首先,在超文本版的《喧哗与骚动》中,超文本链接的使用,使小说充满“拼贴”和“蒙太奇”的电影效果。由于超文本链接技术的支持,纸质原著的那种以页码为阅读次序的指针被完全打破。打开超文本版的《喧哗与骚动》的首页,读者首先会看到该小说首次以纸质印刷为载体发行时的封面,而这个封面同时又是个超链接,它指向该小说超文本版的目录,此目录在纸质版原著的目录的基础上增加了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介绍、阅读指南及对小说原著和原著作者福克纳的介绍的项目。此目录的各项目均为超链接,指向各自相对独立的文本。任意打开其中一个文本来阅读,读者会看到在文本正文中分布着一些标记为绿色字体的单词、短语或者语句,它们都是超链接,并指向与内容相关的文本所在。在小说各部分的页面最下端还横向列有附有超链接的超文本版小说的目录,可供读者随时点击。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打开了这些超链接进入其他文本而发生阅读内容的突然中断、跳跃和重复等现象。这正是“拼贴”和“蒙太奇”的技法带给读者的感受。

与此同时,由于《喧哗与骚动》原著本身突出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因此,在不同人物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在现在、过去或冥想之间跳跃着,这令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感到迷惑。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在“班吉”叙述的“1928年4月7号”部分,为读者提供了两个版本:标有“”的,为福克纳所写的版本,而标有“”是超文本化了的,按照情节时间顺序发展的小说文本。

(三)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提升了读者地位,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创作。超文本文学比传统文学在叙事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超文本文学打破了作家对叙事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将叙事权授予了读者。后现代主义强调“作者已死”,而所强调的“作者已死”,并非是说不再需要创作者,而是说要使文本和读者摆脱作者的控制。相应地,在超文本文学中,读者从受制于作者和文本的地位转变为文本的积极创作者,不再被动地接受与欣赏,而是积极地参与创作。当鼠标握在读者的手中,读者的每一次点击都是在参与创作。读者阅读超文本版的《喧哗与骚动》时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随意地选择阅读的入口和出口、阅读的路径和内容,从而大大提升读者的自主性。

总之,超文本文学以强大的艺术魅力、独特的内涵与形式带给读者视觉的冲击。不仅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理念,更彰显了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不仅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对传统文学叙事进行了重新解读,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对传统文学叙事进行了颠覆与重构,从而使文学创作活动更加便利、自由,因此,超文本文学为世界文学的创作注入了新活力。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被赋予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元素,因此,它呈现出了一个迥异于纸质版的、被陌生化和异化的小说空间;不但内容上比纸质版丰富得多,而且扩大了读者的阅读权限,甚至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参与到了小说的再创作中,给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定家.“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7(3):161-175.

[2]韩伟.都市空间与文学意义生成[J].文艺理论研究,2010(4):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