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向死而生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向死而生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 要】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史铁生从身处残疾渴求死亡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经历与体验,不但使他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极大地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从其独特的体验出发,史铁生对死亡及死亡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探索和思考。这种探索对当下中国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关键词】史铁生;死亡;人生

史铁生曾经说,谈到死亡,对他来说是件很恐怖的事情,之所以感到恐怖是因为自己对世界的留恋和不舍太多,很难想象没有他们的日子该干些什么。此刻,一颗心总是被某种东西揪得很紧。但是,死亡,是史铁生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呈现了他对死亡的冥想、思考和探索。如,在其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开始,他便把死亡列为他思考和探索的对象:“死是怎么回事?活,怎么就变成了死?这中间的分界是怎么搞的,是什么?死是什么?什么状态,或者是什么感觉?” [1]毫不夸张地说,史铁生正是在此意义上进行着他的艺术创作。

一、渴求死亡

对于人生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铁生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状况,那倒恐怕没太大痛感了。可问题在于,命运为史铁生安排了一个残酷的圈套:在21岁那年,正当生命向其展示人生美好的时光时史铁生却被突如其来的病魔击倒,被永远固定在了轮椅上,毫无思想准备的他被这病魔打懵了。那是一段充满绝望的日子,令人无可奈何的残疾带给他的不单是生理上的痛苦,更有精神上的绝望。他从此被抛出了正常的生活轨道,遭遇了无数的冷漠和歧视。在那令人绝望的日子里,史铁生“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他“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2]面对生存困境,人要么承受不了精神刺激而自杀,要么接受命运的安排而自怨自艾,从此苟延残喘,苦度余生。起初的日子,身处绝地的史铁生和普通人一样,不止一次地想到了自杀,要投入死神的怀抱以求解脱。他坦诚相告:“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一个死字去填满。” [3]

二、思索死亡

怀着这样的心境,他第一次来到地坛,初入古园,看见的是森森斑驳,荒芜的地坛到处都透出历史的苍凉。在这所上帝安排的宁静去处,更容易展开对生命本身的思考。窥探生命意义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对于死,他的思考出现了悖论:“我”现在生不如死,活着就是受苦,而受苦却没有意义,还不如选择早日解脱;要解脱,又必须寻找到死的理由,可是死的理由又在哪里呢?没有意义的死和没有意义的生一样痛苦。那段痛苦的矛盾的日子持续了多久他不得而知。所幸,史铁生通过地坛四季的风物悟到了:地坛虽然古旧荒凉,但却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花木鸟虫各自向避难者展示了缤纷的世界。这些卑微弱小的生命,不会深究为什么要出生,又为什么会死去,它们只是遵循着自然法则去经历着各自生命的过程。,在历经了无数次的精神磨炼之后想通了活着的意义“: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4]。第一次在生与死中选择,史铁生朦胧中依稀触碰到了真实,却不具体,这是他第一个转折点。而地坛也成了他生命的组成部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自己摇进去再摇出来,观察,聆听,思索,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进行缠绵不尽的交流和对话。

萨特说:“虽不死,但无意义地活着,依然是非生存。拒绝了死神诱惑的史铁生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仍孜孜不倦地探究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母亲的早逝,在史铁生的第二次重大蜕变仿佛宿命的、悠远的地坛给他以暗示,使得一直沉浸在自身伤痛中的他总算解脱出来:“她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除了“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时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外,他渐渐感悟到: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不幸,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忍受命运的重压。比起母亲,上帝没有把最苦的命运交给自己,是否算是一种幸运呢?这个世界不可能是一个没有差别的世界,必须有苦难的存在,对于不幸的命运我们只能接受,只能放得心胸豁达一些。因此,死亡会剥去人的一切,如名、利、理想、事业等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史铁生认为,有一件东西是任谁也不能带走的,这就是人生的过程。唯有人生的过程是真正本己的,是任何外力也不能剥夺的,那是一块可以任自己自由耕耘的园地,是一块任自己任意飞翔的天空。正是这种信念的存在,深受残疾之苦而又时时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史铁生才以罕见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才思完成了一部又一部深富哲理、意义隽永而又引人深思的优秀作品,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超越死亡

此时的史铁生真正开始自我涅槃,在完成了“活下去”和“为什么活”的思考后,他转而开始思考人类的终极价值,发出了“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的叩问。在经过“自我”的一番思考之后,他开始从个人的短暂而有限的生命中超脱出来,升华为“超我”。他说:“通常所谓的死,不过是指某一生理现象的中断,但其实,宇宙无限的消息并不因此而有丝毫减损,所以,死,必牵系着对整个宇宙之奥秘的思悟。” [5]

所以他认为,宇宙中某一人体生命的死亡无非只是宇宙整体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中一个细胞的更替,亿万个细胞在死去,亿万个细胞又再生,而宇宙生命永在。个体生命之于宇宙生命,正如浪与水,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永恒与无穷。[6]在此,史铁生将自己对死亡的思索推进到了限,他自己也由“小我”进入到了“大我”的境界,成功地从精神上突破了肉体死亡对自身生命的限制,祛除了死亡给自身生命带来的恐惧。由此,人的死亡在他笔下也获得了一份别样的美。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的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的山洼里,势必跑出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

【参考文献】

[1] 史铁生.务虚笔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第3页.

[2] 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71页.

[3][4] 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206页,第164页.

[5] 史铁生.病隙碎笔[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158页.

[6] 胡山林.寻找灵魂的归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