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白在湄、白或如、白璧双关系考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在湄、白或如、白璧双为清初南通州人,三人之间的辈分为祖孙三代。自从吴伟业长篇抒情叙事诗《琵琶行》描述白或如琵琶弹唱明思宗遭难以来离乱之事后。几乎所有学者都不能正确解说白氏三人间的关系,应予纠谬。
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三《琵琶行》序云:“去梅村一里为王太常烟客(画家王时敏一一笔者)南园。今春(顺治三年,1646)梅花盛开,予偶步到此,忽闻琵琶声出于短垣丛阶间,循墙侧听,当其妙处,不觉拊掌,主人开门延客。问向谁弹?则通州白在湄子或如。父子善弹琵琶,好为新声。须臾花下置酒,白生为予朗弹一曲,乃先帝(崇祯)十七年(1644)以来事,叙述乱离,豪嘈凄切……相与哽咽者久之。于是作长句纪其事,凡六百二言,仍命之日《琵琶行》”。可见,吴伟业所遇为白或如,其父为白在湄,父子皆善弹琵琶。
四十二年后即康熙二十七年(1688),舛误开始。是年,吴江徐钒刊刻其词学名著《词苑丛溯》书中“纪事,四云:“阳羡生(即清代词人陈维崧――笔者)《漠鱼儿》,白生名珏,字璧双,通州人,琵琶第一手,吴梅村为作《琵琶行》”。查《迦陵词集》,确有《摸鱼儿》,词牌下题:“赋白生弹琵琶”,并序云“……堂中闻白生璧双亦在河下。喜甚。数使趣之。须臾,白生抱琵琶至……”词作于康熙九年(1670,)是赠给白珏(璧双)的。这里,徐钒将白或如和白珏(璧双)混为一人,大错。
由徐之错开始,错误便越来越甚,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程穆衡、杨学沆笺注《吴梅村诗集》,在《(琵琶行)序》中夹注“在湄名珏,一字璧双。”又将自在湄和白珏(璧双)混而为一。而光绪《通州志・方伎》竟说:“白珏子或如……白珏字璧双。”是又颠倒白或如与白珏(璧双)的辈分。
当代研究者皆特重吴伟业《(琵琶行)序》第一手材料,对白在湄、白或如、白珏(璧双)三人关系持极其慎重之态度。戏曲研究家、《辞海》主要编写人缪依杭先生在通市戏曲资料选编》第一期上撰文《“当年顾曲恨难平”――冒辟疆与戏曲》中说:“白璧双,又名白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擅弹琵琶,外号‘白琶琶’。“……另据吴伟业《琵琶行》诗文自序,云其在王时敏南园中,听通州琵琶名手白在湄、白或如父子弹唱先帝思宗遭难以来离乱之事……白璧双与白在湄父子同姓、同里、同时,同擅琵琶,其关系如何?尚需进一步探找史料。”吴伟业研究大家冯其庸、叶君远在其力作《吴梅村年谱》(1990年5月江苏古籍出版社)“顺治三年(隆武二年,鲁滥国元年)丙戌,1646,三十八岁”条目中云:“自在湄与白或如之生平不详。”
随着嘉庆版南通州《白氏宗谱》的被访得,笔者终于能将白在湄、白或如、白珏(璧双)三人之间的关系理清、证实。《白氏宗谱》版本源远流长,根据卷首“历代辑修宗谱氏系”,可知该谱由六世孙白瑶于明代正德、嘉靖两朝间手录创辑。自此绵绵不绝,由十一世孙白鹤汇辑续修刊刻。顺治十七年(1678)又“同修宗谱氏系”,自八世到十四世共四十六人参加,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详加考核、补充,刊刻该谱第二版。再后。又有雍正四年(1726),乾隆二十二年(1757)、嘉庆十年(1805)“同修宗谱氏系”,并刊刻了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我们看到的嘉庆版即第五版,是从以十四孙白为兰为主续辑的汇刻本。
《白氏宗谱》卷二“事娶子墓”表二十页:“八世白书,字政辅,号江湄”,第二十九页:“九世文昌,字盛国,号在湄,行六,书之子。正宗沈氏。男六人:秉贞、秉易、秉忠、秉素,秉志,秉赤,”;卷三第四十二、四十三页有白在湄六子详表,秉贞,字乾夫,号真如,秉易,字启夫,号天如,秉忠,字蕴夫,号谆如;秉素,字绚夫,号素如;秉志,字庆夫,号或如,秉赤,号莹如。而白秉志如因无后,故以三兄秉忠次子珏及小弟秉苏幼子丝为嗣子。卷三第六十二页:“十一世白珏,号璧双,行三,秉忠次子,善音律”。
据《白氏宗谱》,我们可以作出下列判断:白在湄为白氏第九世,白或如为第十世,白珏(璧双)为第十一世。他们三人系祖、父、子的关系。故徐 将白或如、白璧双混为一人,是搞错了他们之间承嗣的父子关系,程穆衡、杨学沆所云“在湄名珏,一字璧双”则混淆了白在湄与白珏(璧双)之间的嫡祖孙关系。光绪《通州志》的“白珏子或如”之说更是颠倒白或如与白珏(璧双)的父子关系。为正本清源,三说皆应纠谬。
丁富生:南通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