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控制论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控制论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前,高中古诗教学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要么过于严谨,要么过于松散,不知所谓。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理念,高中古诗教学应该是“开放”而“有序”的。将控制论恰当地应用于高中古诗教学,设置高中古诗教学的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利用信息反馈规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加强师生间互动交流,增强高中古诗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高中古诗教学的“开放”与“有序”。

关键词: 控制论 高中古诗教学 最优化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是多元化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双基,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过于强调个性而疏忽引导,一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情合理。最后,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反馈,在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全不顾合作的效果和问题的探究质疑,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对新课程改革质疑、批评、赞同、表扬等各种声音纷至沓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始在依循传统和接受创新之间摇摆。

目前,高中古诗教学同样存在上述两种极端现象:要么严谨有余,解析明白,导致灵性不足,诗意全无;要么过于松散,漫无目的,导致眼花缭乱,不知所谓。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要求,高中古诗教学即不能过分依赖于程序化的解析,也不应陷入多元解读、没有旨归的泥淖,高中古诗教学应该呈现出“自由有序”的流程美,应该是“开放”而“有序”的。要将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恰当地应用于高中古诗教学,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利用“最优化”、“类比”、“黑箱”等基本控制机制,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实现高中古诗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受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机制的影响,古诗教学仍然是以“相关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三段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以被动式学习为主。古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被简化为单纯的语言分析和识记默写的材料,许多教师习惯于替代式的咀嚼、肢解古诗,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信息反馈,导致高中诗歌教学诗意全无,学生学习兴趣全无。为应对高考,高中古诗课堂教学围绕着文学常识、名句识记来展开,忽视了在古诗审美层面的引导,使古诗教学完全丧失其“生成性”。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而预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只是对教学内容的生硬灌输,学生无法获得古诗阅读的审美体验,导致高中古诗教学效率低下,无法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主建构。古诗多义性、含蓄性、暗示性等特点正好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的阅读提供了合适的材料,可以说,新课程标准为高中古诗教学带来了福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高中古诗教学却呈现出以下几种状态:(1)表面上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或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偶尔出现“学生讨论”等教学形式,但学生依然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实际思维情况依然得不到充分的重视;(2)片面地强调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活泼的,教学形式是多样的,课件是精美的,学生是自由的,课堂教学设计片面强调高中古诗的意象、意境的个性理解,全然不顾基础知识和语言层面的掌握,课堂教学过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理论知识体系,并逐步向其他科学领域渗透,相继出现了许多控制论的分支,教育控制论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国内外关于教育控制论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控制论本身的研究;二是控制论与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教育控制论的研究。首先,教育控制论的产生。最早将控制论与教学相结合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B.E)根据对动物学习实验的研究和对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创造性地提出联结学说作为学习的心理学依据。他根据自己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设计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建立了直线式的程序教学,奠定了教育控制论产生的基础。其后,美国心理学家克劳德(Crowder,N.A)提出了认知学说,认为学习就是认识的整合和澄清作用的渐进过程,他设计了分支式的教学程序,成为教育控制论发展的起源模式。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也开始研究程序教学,并将控制论引进教育学和推广程序教学结合起来。此后,教学中研究运用控制论的越来越广泛,并开始研究反馈联系的问题,确立了直接联系和反馈联系的明确概念。欧美和日本等国的学校教学也汲取了教育控制论的思想,也先后采用教育最优化的理论,创立了教育工艺学来研究教育科学理论。其次,教育控制论的发展。“控制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应用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对象,包括系统论和信息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育学控制论化;另一种可能性是用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研究教育的控制系统和控制过程,形成一门新的学科,这就是教育控制论”。目前,无论是教学控制论化,还是教育控制论(重点教学控制论),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控制论与教育实践的相关性研究。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的社会活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而实现教育目的则是以控制为条件的。对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活动的确定与调整都要通过信息交流与反馈去实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无论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和吸收消耗等具体活动行为都有一定目的的控制行为,特别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的信息、教授的方法、讲课的进度、学生的反馈等都构成控制论的研究内容。因此,“教育作为一种控制现象,其本身就是一个控制系统,因而教育现象本身就是控制论的研究对象”。

控制论作为一门渗透性很强的学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已相当广泛。教育控制理论在学科教育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教育控制论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医学、思想政治、音乐、体育等学科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许多专家学者在相关领域研究方面产生了不少理论成果。在教育控制论在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中有向各个小分支延伸的趋势,在控制论与语言学、控制论与语文阅读、控制论与语文教学提问等方面已有不少学者涉足。

学者们比较关注控制论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用控制论的原理指导语文教学,用黑箱、白箱方法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用反馈理论及时调控教学设计,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有其科学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教育控制论不是单纯的“控制”,更不是“固定”或“限制”,其本质是利用信息反馈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教育控制论又称之为控制—信息教育论,即通过信息反馈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控制过程。教育控制论以教学目标为控制对象,以信息交流与反馈为核心,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最优化为最终要求,因此,笔者认为用教育控制论基本思想指导任何学科教学都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将控制论运用于高中古诗教学是教育控制论在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开创性的意义。教育控制论是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方法论,已逐渐发展成为控制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教育控制论发展来看,控制论逐渐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并逐渐对教学的任务、内容、方法、手段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等领域用控制论来指导实践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语文教学领域,控制论语文教学的某些具体领域,已多有所建树。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范畴,控制论在语文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而在古诗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却鲜有成就,把控制论用于高中古诗教学十分必要,对高中古诗教学研究具有先导性的意义和贡献。

控制论是研究不同系统共同控制规律的理论,其核心是信息反馈和过程控制,基本目的是实现目标、过程和结果的最优化,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稳定性和最优化等特点。从高中古诗教学来看,运用控制论设计高中古诗教学过程,通过信息交流与反馈,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古诗“意象美”的整体性、“艺术美”的动态性、“文字美”的稳定性和“结构美”的最优化。目前,高中古诗教学往往只注重古诗的某些方面,教学方法、手段都比较单一,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记住和掌握古诗部分知识,而不能完全领略到古诗的美,不能完全掌握古诗的内涵。因此,高中古诗教学应当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设置高中古诗教学的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利用信息反馈规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通过信息处理、最优化和黑箱机制控制教学过程,以实现最佳的高中古诗教学效果。

科学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弟。控制论起源并发展于严谨的科学研究领域,古诗教学或鉴赏是一个享受艺术、陶冶情操的过程。科学和艺术融合发展是各门类科学的发展趋势,古诗教学是学科教学中艺术与美学教育最典型的学科,高中古诗教学正是要体现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结构美与艺术美,而控制论是科学严谨的方法论,把控制论用于高中古诗教学无疑是具有发展前途的领域。

教育研究是对教育问题的一种认真、系统、持续的探究活动。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方法、图形分析方法等。其中控制论在高中古诗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评价是重点。

教学目标是控制论在学科教学应用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有学者认为,“控制论有一个基本点,那就是承认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合理的目的论。控制是有目的的控制,目的的优势决定着控制的结果,这就要求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换句话说,教学活动就是有目标的控制活动,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的好坏都取决于控制目标的有无与控制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根据高中诗歌的特点和教学对象能力的差异,设定不同教学目标和过程,使之尽可能地沿着既定的目标和轨道向前发展,并根据教学环境(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变化,不断地修正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使教学的方向与所确定目标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实现高中古诗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控制。

传统的高中古诗教学把目标确定在单纯地传授知识上,这种教学把学生视为存储知识的“仓库”,片面地将古诗教学控制过程当作信息输入的过程,将古诗学习等同于记忆,从而导致高中古诗教学质量不高。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要提高高中古诗教学的质量,首先必须根据新标准的要求来划分古诗教学的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分类控制。

一、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

根据高中古诗教学控制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所谓宏观目标,就是古诗教学的整体目标和普遍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确定古诗教学控制的宏观目标,可以让学生明确古诗鉴赏的目的,提升自身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学校角度出发,确定古诗教学控制的宏观目标,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数量和质量,扩大古诗的普及范围,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并掌握中国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所谓微观目标,就是某一阶段、某一单元或某一首诗歌的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包括诗歌的语言、词汇、感情、意象和韵律等。

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根据高中古诗教学控制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所谓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控制活动,掌握与古诗相关的语言、格律、韵律等基本知识。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同时还要能“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所谓能力目标,就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控制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学习与创作能力。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和识记,了解古诗创作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能“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所谓情感目标,就是要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

根据高中古诗教学控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所谓一般目标,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古诗的基础知识和鉴赏的基本方法。所谓具体目标,根据学生的能力、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实现差异化的控制目标,即根据控制论的“黑箱”原理,针对个体差异而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古诗教学的一般目标为识记,即能背诵古诗,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样还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默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等。在关于古诗的意境教学中,我们的一般目标是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但学生自身的感悟和想象能到达怎样的一个深度却只能因人而异。

如何增强高中古诗教学的效果,实现高中古诗教学的最优化,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成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本研究试图将控制论引入高中古诗教学,通过控制目标、控制规律、控制机制、控制方法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寻高中古诗教学新方法,改变高中古诗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僵化和过分发散的状况,提高高中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控制论是以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最小的信息,进行最优的调控,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控制论把整个高中古诗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依靠多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前后的信息反馈,积极地实现动态的最优调控。新课改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的,这需要大量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优化调控。控制论原理符合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可以使新课改进行良性地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达到其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继坤主编.现代阅读学教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3]薛瑞萍.琅琅书声,朗朗乾坤——关于儿童诵读的一点体验和思考.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