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超声诊断及其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超声诊断及其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B超早期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并在其监视水压灌肠复位,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采集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经B超确诊为急性肠套叠患儿的3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超声监视下行水压灌肠复位在患儿急性肠套叠患儿的复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结果 经临床验证,B超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达到100%的准确率,而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也达93%,无一例肠穿孔等并发症。 结论 早期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并在其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的复位率成功率高,取材方便,操作简易,并可在动态观察下避免X线对人体照射的影响,其疗效确切无创伤,而且治疗费用较低,所以比较适宜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超声监视;水压灌肠复位

[中图分类号] R7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69-02

小儿急性肠套叠是常见的小儿外科急腹症之一,以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以4~10个月婴儿)多见[1],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多,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婴幼儿肠系膜较长,回肓部活动大,回结肠的肠腔差异较大,饮食规律改变、肠道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神经因素和外伤等[2];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触及“蜡肠样”包块;B超诊断简便、准确,腹部探及“同心圆征”及“套筒征”即可诊断,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效显著[3]。

该研究采集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经B超确诊为急性肠套叠患儿的3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超声监视下行水压灌肠复位在患儿急性肠套叠患儿的复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该院经B超确诊为急性肠套叠患儿的3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年龄最小的1个月,最大4岁,男19岁,女1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48h的4例;腹胀13例,精神较差的1例,无发热病1例;腹部体征检查:触及腹部肿块位于右下腹者25例,位于右上腹者2例,位于脐上者1例;另有2例未触及明显肿块。临床表现方面:呈现果酱样血便25例, 腹胀17例, 呕吐拒食26例,阵发性哭闹者30例,发热18例, 腹部触及包块者30例;以上的30例急性肠套叠的病例诊断明确,病程均在48h以内,患儿一般情况尚好,无重度脱水、无严重腹胀及腹膜炎等表现,均可施行水压灌肠复位,符合小儿急性肠套叠并在其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的适应证。

1.2 方法

1.2.1 器材 简易器材:B超仪(超声检查使用东芝SSA-325A B 超诊断仪,凸阵式探头,探头频率为3.5 MHz,根据需要调节仪器增益、扫描深度等,获得良好清晰的图像)、Foley氏管(26号带气囊的肛管)、普通血压计、Y型管、注射器(及生理盐水)、镇静剂(鲁米那钠8 mg/kg)。

1.2.2 具体复位治疗方法 ①准备:让哭闹不安的患儿平静下来(可使用(或不用)镇静剂(鲁米那钠8 mg/kg・次)后检查。患儿取平卧位,由家属配合固定,将 Foley氏管插入4~6 cm并同时将气囊进行充气达到约20 mL左右,为了防范肛管的脱落,取Y型管的一端接上Foley氏管,另一端管则连接至血压计并严密监视注水的压力,还有另一端作为注水口,让一个人固定在患儿的上身上,另一人则用双手夹紧患儿的臀部;②在超声监视下复位:先用注射器将约37~38 ℃的等渗盐水均速地推进待复位的肠管内,其注水压力固定在6.6~12.0 kPa(50~90 mmHg)左右,其注水量则约为300~500 mL;在进行一次复位不成功时,则可在放水后再次行注水复位,如若仍然不成功,需在放水后于腹部按肠管走行轻轻按摩肿块,最后再次注水,这样如是操作这后,大多可复位成功。

1.2.3 随访 在复位成功之后,拔出Foley氏管时排出带有臭味的粘液血便或黄色稀便;患儿无哭闹及呕吐等现象,并安静入睡;行腹部检查时未触及包块;在抗感染的同时及时纠正电解质的平衡。在随访的过程中出现3例复发,在再次灌肠后复位。

1.2.3 禁忌症 ①病程在48h以上并且复位中压力最高>10.6 kPa(80 mmHg)者;②肿块在脾曲以下;③患儿一般状况较差;④3个月以下患儿。

1.3 统计方法

所用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复位成功指征标准

B超下可见肠管随着注水量增加和压力的增高其横断面上的套叠鞘部与套入部之间的无回声环状液区逐渐增大,其套入部的肿块声像图也由大变小,套叠的肿块呈“半岛征”。在复位过程中,“半岛征”由大变小,最后通过回盲瓣呈“蟹样”运动。复位成功后盲肠和末端回肠肠壁的影像十分清晰,末端回肠水肿明显,其纵断面呈“沟壑样”改变,横断面呈“铜钱样”变化。最后28位复位成功患者均见上述影像变化[4]。

2.2 结果

30例经B超诊断的急性肠套叠患儿均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28例顺利复位成功,2例经重复三次水压灌肠复位无效(后经手术治疗痊愈),无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出现。

3 讨论

3.1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图像有“套筒”征及“靶环”征[5]等典型的临床表现,检查手段简便易行,迅速、准确、可靠,图像典型,对肠套叠可依据小儿肠套叠超声图像的特征性改变而满足临床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需要,准确率高,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3.2 B超诊断并监视下的小儿急性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探讨

在临床治疗上,小儿肠套叠的非手术治疗可选择在X线监测下行水溶液、钡剂及空气等方法进行灌肠复位。但此法对于回回结型肠套叠的复位率较低,且需应注意此法的禁忌证;而B超下监视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则较其具有避免X线对人体的影响的优点,较易被医生及患儿家属接受,在临床上具有普及应用的价值[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