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如何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如何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产业集群;西部地区;战略措施

中提出的。产业集群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产业,大量密切联系的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在发达国家已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美国硅谷、英国剑桥工业园、印度班加罗尔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世界闻名。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的杭州湾及沿海平原、江苏环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地带以及闽南沿海及山东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省的南海、顺德、中山、东莞等地经济都是典型的集群经济(符正平,2002),产业集群已成为东部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产业集群发展还比较落后,全面分析西部产业集群的现状,准确把握西部地区存在的问题,对于推进西部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集群: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1](27-144)

(一)从理论上看,产业集群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思想精髓是发现了人类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分工规律,而专业化分工恰恰是规模报酬递增规律的根本原因。一般认为,对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马歇尔。他继承了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的开创性观察,描述了企业集群形成的原因。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描述了集中于某些地方的工业,即他所称的“地方性工业”的原始形态。他所说的地方性工业就是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马歇尔把这些特定地区称作“工业区域”。马歇尔据此指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指出,企业集群的原因在于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好处,这种好处包括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辅工作的服务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平衡劳动需求结构和方便顾客等。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则最早提出了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1909 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也就是形成了产业集群。

奥古斯特・勒施著述的《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产业集聚的有关问题,他把区位的集聚分为点状集聚和平面集聚,点状集聚区分为同类产品生产区域的集聚和不同类产品生产区域的集聚,平面的集聚在于它们的中心区位位于彼此密接的距离内,但并不重叠,点状集聚恰在区位集中的附近重叠起来。他认为,不同产业企业集聚的原因主要是(1)与企业数目有关的利益;(2)与企业联合有关的利益,这些利益也代表着共同的外部利益。勒施首次对集聚区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集聚的特点和成因,这些论述不仅涉及集聚带来的好处,而且开始深入到集聚区内部。

克鲁格曼(1991)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经济学和地理学最为典型的代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一文,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他第一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证明了低的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

以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派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应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波特于1998年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企业集群理论。在波特看来,企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它不同于科层制组织或垂直一体化组织,是对有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波特主要的贡献在于从企业竞争力角度来说明企业集聚现象的,认为企业集聚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对企业集聚为何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说明。

(二)从特征上讲,产业集群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

1-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及优势。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一是产品生产过程的可分性,二是最终产品的可运输性。[2](231)生产过程的可分性是集聚的必不可少的技术性条件。只有当生产过程可以明确地分解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或几道工序时,分工与专业化才有可能形成,集聚才容易发生。反过来,产业集聚进一步细化分工,并带来纵向一体化的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2-产业集聚与生产链。生产链是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能增加价值的一系列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基本活动的集合。生产链上的每一活动过程之间依靠不同形式的技术投入及交通通讯联系起来,而且镶嵌在能提供必要经营资金的金融系统内,多种相关产业彼此之间纵横交错,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3](32)生产链摆脱了现实企业组织边界的限制,原有的企业边界固定,产品或劳务不再是“某一企业”生产出来的,而是生产链生产的,生产部门被细化成了专业化分工的组织,非本企业的核心产品生产可以委托其他企业生产,比单纯利用内部资源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形成所谓的“虚拟企业”或“扩展企业”。因此,产业集聚是同一产业生产链的集聚,而不是简单的企业集聚,它并不要求生产链上的所有的企业都汇集在一起,生产链上的企业完全可以处于产业集聚体之外。因此产业集聚的本质是生产链。

3-外部性和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群的特质也是它重要的竞争优势所在。所谓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随整个产业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内部规模经济是公司的规模经济,公司的效益提高得益于其自身规模的扩大,与其所在的行业规模可能无关。产业集群优势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集聚效益可以给区域内的企业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而这种集聚效益产生于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它包括知识的溢出效应、劳动力和中介投入的专业化、竞争强化、竞争和合作增强。[4]

4-产业集群的创新及其运用的优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获取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益,促进了新思想、新观念的生产和新工艺、新技术的迅速传播;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使得新产业和新产品不断出现。

5-区域网络是产业集群的独特结构。产业集聚区域网络系统是建立在区域内核心产业、辅助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它是市场交易组织和企业科层管理中间的组织形式,比市场稳定,比等级组织灵活,因而,网络被称为“有组织的市场、可调整的企业”。通过网络,企业间进行文化、技术、制度、管理等各方面的交流,大大降低交易费用。它可以增加灵活性,减少不确定性,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使整个生产链既保持灵活性又具有稳定性。[5]

二、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差异

产业集群在西部已开始形成并快速发展。一些产业基础较好、资源较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和企业自发等方式,已经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如四川德阳的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关中地区的煤化工产业集群、成都地区的制鞋产业集群、重庆的摩托车产业集群、四川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都正在快速发展,同时也引导和带动了产业集群在西部的繁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总体说来,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起步较晚,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相比还不成熟。

(一)从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看,西部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很不成熟,数量少,规模小。

从表1可见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数量是76个,说明还处于零星分布状态,而东部地区是560个,这个差距是很明显的。从规模上看,据浙江省经贸委的调查,200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制造业总量的50%;其中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35个,100亿元以上的有26个,200亿元以上的有6个。而在西部地区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一些大型的“三线”国有企业,如四川德阳的重大装备产业集群,到2005年,全市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90-78亿元,比2000年增长2-98倍;工业增加值59-88亿元,比2000年增长4-35倍;实现利税29-02亿元,比2000年增长9-36倍;实现利润22-31亿元,比2000年增长110-55倍。但这种产业集群由于产业的特殊性,产业的集聚并未产生较大的产业辐射力,在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上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起步较晚,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相比还不成熟。

(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不够强

集群内部的分工协作、主导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链不完善,集群整体竞争力较弱,市场占有率都还不够高,企业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和较低的人力资本素质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增长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如表2所示,浙江温州与四川成都武侯区的鞋业产业集群相比,表明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

(三)产业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从产业类别看,西部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是鞋业、建筑陶瓷、家具、商贸等轻工业,在这些产业中,大部分企业都采用简单、适用技术为主、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而且技术模仿多于技术创新,不少企业把低质低价视为竞争的法宝;一类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国有大型企业在改制后的公有企业基础上经过企业繁衍和集聚而形成的重工业产业,如重庆的嘉陵摩托、四川德阳的重型装备制造业等。这些企业虽然有过去作为国有大企业的技术基础,但技术改造缓慢,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整体素质不高,与国内国际同类行业相比,基本停留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低端,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产业十分缺乏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和资金,致使一线高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

(四)产业内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分工机制尚未形成

分工和专业化是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缺乏分工和专业化的产业集群不但难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还会形成同行业的企业之间是“冤家”的结果,一旦产业需求减少,就会陷入恶性竞争。[6](291)从实际情况看,西部不少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普遍缺乏深度的专业化分工,各个企业都比较重视动员企业内部资源,多数企业未能建立起上下游的分工配套协作的产业链条关系,难以获得专业化分工效率。

(五)在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过场中,土地、资本、高级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的约束增强

西部地区占有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1%,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素质的生产要素却比较匮乏。以资本状况为例,2004年西部利用外资17-44亿美元,不到东部地区的4%,从技术市场、技术流向等情况看,西部地区在技术创新上西部地区的政府财政收入也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资金的严重匮乏,使西部地区的园区建设,技术改造、重大项目建设等等举步维艰,也使产业集群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且在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数量上,西部地区越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高层次生产要素的缺乏,制约了西部产业集群的发展。

(六)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比较单一

西部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区域资源基础而自发形成的,通过市场拉动、创新推动、投资促进、知识溢出等其他方式形成产业集群的案例很少,从而导致产业集群的发展缓慢。

三、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措施

从上述的比较看来,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条件与东部地区相比十分不足,但我们同样要看到,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不仅仅受限于这些因素,西部地区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比较优势,西部产业集群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通过产业项目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产业集聚。要积极推进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建设,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要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工业园区,园区发展规划要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流程,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此外,利用集群战略对“三线”建设积累起来的老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进行改造,通过明确主导产业,制定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产业的进驻,低成本、短周期的形成产业集群。

(二)通过发展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西部地区虽然在电子产业、制造业等利润率较高的产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避免与东部地区的直接竞争,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主导产业,如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业、高耗能产业、烟酒、乳制品、羊绒、果品、中药材等以及农林牧业为原料的食品、医药等加工业,集中有限资金,形成根植于本土的优势产业,带动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三)抓住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西部大开发和世贸组织的加入,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西部地区培育产业集群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努力扩大开放,开展产业链招商,利用全球制造业大转移的契机,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外著名企业,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究机构转移到西部;积极做好与东部产业转移的对接工作,抓住东部的一些高耗能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梯度内迁的机遇,着力打造环境,积极迎接转移,利用外来产业的加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通过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协调产业集群的发展。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律师、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报关报检等中介机构;积极推进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创业类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坚持民间性、自律性原则,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以行业自律、反倾销公诉、产业信息、技术交流、对外协作、招商引资、职工技能培训和营销联盟为重点,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统计、培训、会展、招标、名牌认定、行业质量标准制定、价格协调和公信证明等工作;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依托行业协会、同业公会或商会,培育引进有实力的信息服务机构和应用服务提供商,通过有形和无形的信息交流渠道,依法定期企业、产品、技术、市场等统计信息,建立起规范的市场信息引导机制。

(五)通过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弥补产业集群的功能缺陷。加快商品市场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加快现代物流平台建设,推广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鼓励企业采用“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分散经营生产”的物流管理模式,打造高速、便捷、畅通的物流通道;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企业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加快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区域金融资源,畅通各种融资渠道。

6-通过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服好务。首先要搞好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在规划指导下,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西部。其次要搞好人才培养,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完善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技术培训基地,加快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再次是加大对产业集群的政策扶持,在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最后是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产业集群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硬”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承红-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6).

[2]梁 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4).

[3]王辑慈.创新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4]曾忠禄.产业群集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1).

[5]刘 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

[6]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West China

Li WenqingLin Gang Liu Hongwei

Abstract: At present, industrial cluster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east coast areas in China. As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 form, it also plays critical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areas. In view of its basic featur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strategic measures for developing industrial cluster in West China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east areas.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 West China; Strategic Measures

[ 收稿日期: 2007-10-23 责任编辑:陈健生 ][中图分类号]F4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7)12-001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