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实距理想到底有多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实距理想到底有多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走了近三十年,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教育对人的意义。它使人情感幅度扩大、增强;使人的敏感程度提高;使人素质不断提升并向纵深发展;使人精神焕发,得以开拓心境、充分领略人生和艺术的美好、激起奋勇向上的热情和意志。“在那里,不存在感性、理性的区分,不存在感情、理智的矛盾,而却使人导致一种超感性、超理性的升华,实现一种本能的飞跃。”①

要如此成功地完成以上音乐教育使命,面对目前的音乐教学现状,我们要做的实在太多。2010年12月,杭州市滨江区全体音乐教师开始朝这个目标迈进。

第一阶段――从“教作品”

走向“用作品”

2011年,滨江区教研室组织本区教师对“以一个音乐作品为课时内容展开教学(教作品)”的普遍现象进行思辨和分析,得出“如此一来,教师关注音乐作品多过关注学生的音乐体验;教学容易忽略‘学生音乐体验的内在逻辑发展’”②的认识。提出学生音乐学习的内容应是“音乐结构要素”,音乐能力在参与学习的音乐行为中逐步形成,音乐作品则是学习的载体(用作品)构想。思想统一后,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各年级学生各学期需要学习哪些“音乐结构要素”

1.从现状出发,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和现用“人音版”教材为依据来看,“课标”的学段目标中明确了各年级教学的方向和原则,从四大学习领域中梳理出各年级学生音乐学习所要达到的水平。

2.仔细翻阅教材,从每课的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插图、文字和活动要求等类目中梳理出编者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并记录。例如,第二册第一课“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为:

能按节奏朗读由“X、XX、X-”组成的歌词;

能看柯尔文手势模唱音阶;

能歌唱由“5、3、1”组成的简短旋律;

认识三角铃的名称和音色、学习探究其演奏方法;

能用象声词表现春风、春雨、布谷鸟叫。

3.对所记录每一课“知识与技能”的相关内容以表格形式进行分类汇总。以第二册为例:

表1

音乐结构要素 水平期望

音 色 a.能听辨打击乐器:双响筒、三角铃、沙槌和串铃的音色并探究其演奏方式。

b.能从所学的打击乐器:碰钟、木鱼、响板、鼓、锣、镲、双响筒、三角铃、沙槌和串铃中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力度和速度 a.能以歌唱、动作和演奏表现音乐的力度及变化。

b.能以歌唱、动作和演奏表现音乐的速度及变化。

节 拍 a.能听辨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能以歌唱、动作和演奏表现。

b.能以动作、演奏和歌唱表现四拍子旋律的强拍。

节 奏 a.学习四分休止符,能以歌唱、动作和演奏表现由“x、xx、x-”以及四分休止符组合而成的各种节奏型。

b.能演奏及用象声词表现多个声部的节奏。

c.能选择合适的节奏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旋 律 a.能听辨、歌唱或以动作表现音的高低和旋律的进行。

b.能在手势中歌唱“1、2、3、4、5、6、7、i”,看手势模唱音阶,并模唱由七个音组成的简短旋律。

c.能听辨和以动作表现旋律在歌曲中出现的次数;能进行乐曲主题的听辨,并记住主题说出曲名。

曲 式

a.能听辨、歌唱或演奏或用动作表现句子。

b.能听辨、用演奏或动作表现相似的乐段和乐句。

4.仔细阅读《教师用书》中每一课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使自己的理解更全面和客观。

二、如何更有针对性地使用音乐作品

为了让音乐作品更好地为学生学习以上要素服务,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音乐作品的要素特征需要和本课时音乐学习内容匹配。例如,一年级上册学习“音的长短”,会选用本册教材歌曲《法国号》,因为歌曲每句旋律前三个小节都是四分音符,最后一个小节则都是三拍的长音。又如,一年级下册学习“旋律的进行”,会选用本册教材中的歌曲《时间像小马车》,因为歌曲通过旋律的上、下行来表现马车奔跑的路线。

由此,我们在使用音乐作品时有了以下两种做法。

1.围绕音乐学习内容组织音乐作品。①“放眼”整册教材。聆听整册教材中所有的歌曲和乐曲,及时记录其音乐表现性要素的主要特征;②“收”至单元。按学习内容划分单元,将音乐材料进行选择归类;③“收”至课时。音乐材料按照单元学习内容组织好之后,每个单元都会有好几首作品,这时,我们可以对单元中的音乐材料进行再次组织。

2.根据音乐作品锁定学习内容。每一个音乐作品都会涉及各音乐结构要素,我们可以按照教材的安排,对每一个音乐作品进行细致聆听和分析,根据本学期音乐学习内容,锁定作品的特征要素,作为课时学习内容。例如,第二册第一课歌曲《布谷》,它的特征要素有:①四分休止符的运用;②每句旋律表现布谷叫声的旋律音程“5”至 “3”;③尾音的渐慢和渐弱;④四三拍子的动感节拍。对照本学期学习(见表1),从以上四个要素中锁定前三点或前两点,即用这首歌曲学习四分休止符、旋律音程“5”至 “3”、渐慢和渐弱。

基于此,我们在音乐教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两个方面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第二阶段――从“内容目标”

走向“行为目标”

“当代教育已从以往强调的内容目标转向行为目标”③,音乐更应如此。因为音乐是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学习时的种种音乐实践和各音乐结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2013年,我们提出学生在对内容的学习和体验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反应,才是教学和学习评估的核心,这就是行为的目标。

一、深入认识学生音乐学习行为

要充分认识“行为目标”,首先需要深入认识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行为――律动、歌唱、演奏和聆听(创作行为蕴含其中)。为此,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深入的感受与剖析,获得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1.律 动

律动和各音乐结构要素的联系非常紧密,因为音乐产生于时间和空间,律动则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例如,手或身体的高低变化和旋律的进行方向相吻合;两人及以上的层次律动(有高、低布局)和旋律的纵向织体相吻合;各种声势律动和各种节奏相吻合;变化的律动模式可以表现音乐的曲式,等等。

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律动能发展出对音乐时间和声音空间的高度敏感性及其素质。不过,其前提是,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律动的技能,它包括对律动的乐器――身体种种可能性的探索,也包括对身体的关注和控制――重或轻、紧张或放松、持续或短促以及舒缓或急促等,不然体验将缺少成果。

2.歌 唱

歌唱是一项最自然、最直接和最简便的音乐实践,同时也是一种最讲究音乐性、艺术性和组织性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歌唱作为教学的目的与歌唱作为教学的手段同样重要,前者指通过音乐教学学会歌唱,后者通过歌唱去学习音乐。可是后者在音乐教学中往往被我们忽视,教师没有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和有方法地把歌唱作为一个再好不过的音乐学习手段去进行音乐教学。

而音乐教学的本身则需要我们既要视歌唱为目的,更要视其为手段。因为,歌唱使自身器官和音乐紧密相连,使感官直达心灵。例如,在歌唱向上或向下发展的旋律时,身体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张力的变化;在歌唱节奏紧密或宽松的旋律时,身体可以直接地感觉到紧密与宽松的对比;在进行轮唱时,身体会敏锐地传递给意识偏离和返回的感觉。

由此,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歌唱能发展起对音乐结构要素的理解力和更明晰的感知力,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歌唱习惯,如良好的姿势、快速归韵的咬字、有控制的呼吸,再慢慢培养他们细微的表达能力,如典型节奏型的强调、强弱或明暗的对比、音色的变化等。

3.演 奏

这里的演奏,指演奏课堂上常用的打击乐器,如铃鼓、三角铃、碰钟、鼓、镲、沙槌、双响筒和木鱼等。这些演奏,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愉快的,因为通过演奏,乐器能发出所需要的声响,这使学生满足并喜欢。这些演奏,又是特别实在的活动,因为学生通过演奏能真实地触摸到各音乐结构要素。例如,奏出节拍或强拍;奏出旋律的典型节奏;奏出固定的伴奏音型;奏出不同音色、音值和音量等,还可以通过演奏获得最佳声音和不同声音的技能,它能有效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和鉴别力。

4.聆 听

“聆听”这种音乐体验行为渗透于各种音乐活动中,但只有指向有意味的细微之处和有意味的联系之处的“聆听”,才是有意义的聆听,才能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

那么,我们就要为这样的“聆听”做好充分的准备:

听什么――从作品中听教学时正在研究或感受的音乐表现特点或音乐结构要素。

怎么听――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程度,采用各种形式。例如,结合律动或视觉帮助(图形谱)、语言引导或任务驱动。

如何实施――首先教师要非常了解音乐,对需要学生聆听的细节了如指掌、烂熟于心;然后根据学生设计聆听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将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吸引到音乐细节中;还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体验反应给予充分关注,帮助学生在形成确定反应(音乐的表现性)的讨论中发挥作用。

以上探究的过程,使我们越来越明白,教和学的效果评价,一定是从学生音乐学习行为的反应中获得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根据学生现状明确在每一个音乐活动中,学生的行为体验期望达到何种程度。

二、如何从学生的音乐行为中评估教学效果

课堂观察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在音乐教学的所有活动里,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音乐行为反应进行观察:是否按节拍律动,是否准确地拍击出节奏型,是否准确唱出音程,是否找到了相同的旋律等。

透过这样的观察,我们能知道学生有没有美感享受,我们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够不够,学生还需要思考多久,我们还需要强化哪些方面。

因此,我们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设计“学生音乐学习行为观察表”(见表2)。观察表包括学习环节、普通反应、特殊反应、分析和步骤调整几部分,此表在课后必须及时记录并尽快做好相应的分析与调整。

2.教学现场的观察和调整。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教师始终要密切关注全班大多数学生的行为反应,教学进程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设计进行,而应以大部分学生的现实行为反应为标准,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3.课后记录学生的行为反应。课后,教师必须在表2中及时记录学生课堂上的行为反应。

4.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需要根据观察表所记录的内容,进行反思和分析,并对各个“学习步骤”进行调整。表2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歌唱祖国”第二课时教学后的记录、分析与调整。

下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

通过这样的观察和思考,我们能比较客观地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真实的音乐感受和体验程度,我们的教学就有了比较真实的依据。

第三阶段――从“要素学习”

走向“音感培养”

明晰了音乐教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行为及行为目标后,音乐教学的思路愈加明朗。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觉得学生通过音乐行为进行音乐结构要素的学习还是一种“外壳”,需要进一步向着“内核”走。

2014年开始,我们提出要从“要素学习”走向“音感培养”。

这里所说的“音感”主要指音乐的感觉、美感和乐感,不只局限于高低、轻响和快慢,更需明辨其连断、张弛、清浊、浓淡和方圆等其他一切因素和奥秘。既是对单音的感受,又是对众音连接和组合形成的音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