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五年高护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五年高护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对商洛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五年高护1~7班学生化学学习状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普遍感到化学难学;而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基础差、没有一个好习惯、学生学习方法欠妥、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强、目的性不够明确。调查还表明,学生的职业意识已初步形成,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尤其是联系医学实际的内容及实验比较感兴趣。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7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 学习态度 教学质量 化学学习 高护学生 学习成绩

1 问题的提出

五年制高护的一年级学生是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年龄16岁左右,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的矛盾。一是存在自卑心理:当前职业院校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社会对高职学生认可的程度以及将来的就业定位都较低,另外,他们原来大多在中学时一般不是老师、学生青睐的对象,他们在压抑中度过了中学生时代,加之他们不理想的升学成绩,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自卑心理。二是适应能力差、学习能力不足,不能适应高职学校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培养模式。

在上述两个因素的影响下,抄袭作业、降低要求、甚至逃学弃学的情况不断增多。因此,除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外,加强学习心理教育与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客观地描述目前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的现状,并分析其特点和成因,对帮助学生依据学习规律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给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提供参考。

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5个方面。

3 调查方法

以2009级高护1~7七个班学生作为调查研究样本。

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谈话法。

调查结果不反馈给学生本人,也不作个案分析,因此,本调查问卷真实可信。

4 调查结果

我们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40份,统计分析以回收的问卷为主要依据,结果如表1所示:

5 分析与讨论

(1)对化学学科的认识。82%的学生认为化学课对高护专业来讲很重要,这表明学生对化学课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定位,但还有18%的学生存在对化学课认识的偏差,老师应注重引导加强学生对化学课重要性的认识。

(2)教师的授课方式。有40%的学生基本赞同,但还要注意到仍然有60%的学生不能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老师加强教学研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出更能体现高护特点的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有48%的学生对化学课缺少兴趣或兴趣不稳定,针对此实际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关于预习。只有6%的学生经常预习,大多数学生不预习,认为反正要上课,预习不预习无所谓。

(5)关于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和听课方法。能坚持预习的学生仅占6%;边听边想边记,有疑问的地方在课内或课外与老师同学讨论也仅占20%;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查书,也不问的占32%;化学作业经常抄的却占40%。

(6)关于学习信心。仅有18%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没有困难;对后阶段学习充满信心的也只有13%。

6 教学建议

(1)应当依据我国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根据化学教学的目的以及在医学中的作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为科技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2],制定适合高职五年制医学化学基础课的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2)教师宜选择难度适中的化学教材。现今出版的医用化学教材的种类繁多,但内容大多是换汤不换药,真正适合初中起点的高职教育的教材寥寥无几。所选择的教材难度大,学生学习吃力,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不高;所选择的教材难度小,又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选择一本适用的教材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由杨彦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化学教材基本上适合于五年高护学生的特点。

(3)酌情讲授,必需为准,以够用为度。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而且他们的中考成绩比较低,化学知识非常薄弱,要想在一年内把化学知识学懂学透,会应用,难度非常大[3]。为了使学生在一年内把化学知识学好,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以必需为准,够用为度,对教材可酌情讲授,适当删减。如在讲原子核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4个量子数时,就必须适当降低难度,讲的时候,最好不要提量子的概念,直接以学生初中时所学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方法为基础,直接讲新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排就够了。

(4)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发现“目标、问题、自学、精讲”教学模式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该模式的关键是确定目标和提出问题,有了目标和问题,学生便会学有方向,便会产生兴趣,同时要求设计的学习目标和提出的问题应紧贴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如笔者在给07级临床学生讲盐的水解这一部分内容时,提出的目标是:理解盐水解的实质;能够解释临床上为什么用乳酸钠或者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用氯化铵纠正碱中毒。提出的问题是:①依据酸碱的相对强弱,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大类;②_____类型的盐可和水电离出的离子相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③盐的水解是指_____;④能水解盐组成的特点是_____;⑤盐水解的规律是_____。提出这些问题后,教师一方面引导同学自学,另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同学的自学情况及不同见解。在精讲环节,要注意对同学自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疑惑要精讲,并要结合精讲内容,对同学中的新见解及时予以展示和剖析,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课堂小结时,除了小结课堂内容之外,还要针对性地对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提出表扬,强调习惯的作用和重要。

(5)理论联系实际,多向医学偏移。化学与医学、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和医学中的实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达到良好教学效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讲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时,可联系到抢救煤气中毒病人时,为什么要把病人放在温暖通风的地方;啤酒瓶打开时为什么有大量的气泡溢出;讲缓冲溶液时可提出,血液的pH为什么总能保持在7.35和7.45之间;讲溶液浓度时,让学生认识0.9%的生理盐水和75%的消毒酒精中0.9%和75%的含义等等。通过这些操作,使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学习化学对后续学习专业课程及生活的巨大作用。

(6)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好实验课,对高职医学学生更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对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上好实验课,保证实验课的效果,教师除了应注重实验室的美化,使学生能感受到整洁和严谨以外,还要切实重视实验的三个环节,即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①实验前:对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非常熟悉,对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了如指掌,并对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到事前准备,以防万一。学生应做实验预习,预习的好坏关系到实验是否成功,学生应当阅读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要求、步骤、方法,写出预习报告,有的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步骤、方案。实验开始前,教师应当提问或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不预习或预习不足的,应当禁止这部分人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另外,教师还应当讲解实验,提示安全等注意事项。②实验中:实验的重要环节就是实际操作,学生分到实验台前,首先要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有无损坏。检查无问题后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一定按实验步骤进行,如实验出现问题,首先自己分析找原因,这样可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要爱惜仪器,节约药品,注意正确操作,不会使用时要请教老师,不可盲目使用。对于设计性实验,要拟好方案,请老师审阅后方可进行。另外,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仪器、水槽、地面和实验台面的干净,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③实验后:实验后,学生应当清洗、清点、返还实验用品,报告老师后离开实验室,然后就要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填写实验报告,对于实验中的现象要如实填写,对于一些异常现象要做出分析,拿出自己的见解,必要时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撰写实验报告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作为训练表达能力、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

(7)加强学术交流,拓展师生的知识面。教师应注重加强学术交流,经常请一些知名教授来校讲学和派一些骨干教师去一些重点大学进修学习。校内要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组织一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开展结对子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取长补短,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扩展师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以及医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够引导教师立足本学科的前沿,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促进交叉学科的学习和形成良好的科研和教学的氛围[7]。学生结对子交流,有助于一年级学生充分认识化学课对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使自己的学习及早步入正轨。

总之,要学好化学,不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更主要的是要学以致用,为学习后续课程服务,为医学卫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建荣.卫生职业教育,2006,24(3):104-105

[2] 张运晓.医用化学.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5

[3] 李艾华.武汉职工医学院学报,1996,24(4):49-50

[4] 李瑛.卫生职业教育,2007,25(6):11-12

[5] 刘红梅.新疆中医药,2006,24(4):72-73

[6] 张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8(1):37-38

[7] 郑存库.科技管理研究,2005,(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