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护理干预对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护理干预对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献血过程中的作用,防止和控制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在献血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其效果。结果: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尤其因精神紧张因素引起的应激性献血不良反应,下降最为明显。结论:献血不良反应是能够预防的,护理干预不仅有助于减少、并有效防止献血反应的发生,还有利于组织发动更多的无偿献血者,从而更好地促进无偿献血工作蓬勃、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献血;护理干预;反应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无偿献血已成为精神文明风尚。正常情况下,经体检标准严格筛选并符合献血条件的健康人都能接受献血,但有个别或少数献血者有时会发生献血反应,献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给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献血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对降低和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护献血者的身心健康、调动献血者的积极性,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献血者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2011年5月―2012年10月献血者进行有计划的全程护理干预,在降低献血反应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5月―2012年10月献血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78例。护理干预组男218例,女60例,年龄19―55(32.7)岁,体重51―90(66.9)kg;对照组男225例,女53例,年龄19―55(32.9)岁,体重45―90(66.4)kg。两组献血者均符合GB18467-201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1.2方法 护理干预组采用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在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三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干预、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

1.2.1认知干预:在献血场所循环滚动播放献血相关录像,捐献前向献血者讲解献血相关知识,以及采血耗材的安全可靠性、解释献血的每一步骤,以及这样做的理由,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按规定献血不会危害健康,并且科学献血有利于健康,从而消除献血者的紧张、忧虑、恐惧心理。与此同时对献血者的捐献行为给予认可、鼓励和赞扬,让献血者感受到能参加献血既是自身健康的标志,同时也能感受到拯救患者的荣誉感。

1.2.2心理干预:了解献血者心态,不同的工作性质、文化素质决定着献血者对献血的理解程度和献血过程中的不同心理反应。[1]针对不同年龄、行业、性别的献血者及对献血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不同方式的心理沟通和交流。对每一位献血者都应热情接待,详细询问饮食、休息等情况,随时对献血者作正面引导,增强荣誉感、被需要感和被尊重感,通过心理干预让献血者感受到献血的安全感。

1.2.3行为干预:采血室布置整洁温馨,物品摆放有序,调整最佳的温湿度。采血室工作人员着装整洁、热情大方,告知采血中的注意事项,保持与献血者的沟通交流,满足其需求,使采血过程的顺利进行。密切观察献血者血流情况和自身感受,并配备专业医务人员全程陪护,及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确保献血者的安全。采血护士技术娴熟,杜绝因反复穿刺或穿刺不当对献血者造成心理和生理伤害而产生抵触情绪。采集结束后,指导献血者正确护理穿刺点,对献血后的饮食情况、工作与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对每一位献血者建立个人档案,同时做好回访工作。

1.2.4对照组按一般献血宣教,不进行护理干预。

1.3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轻度:献血时或献血后,紧张焦虑、出现面色苍白并伴有轻度出汗、呼吸心跳加快、眩晕/连续的呵欠、恶心/呕吐;中度:除轻度症状外尚有皮肤湿冷、失去知觉、浅表呼吸、血压下降、脉搏减慢等;重度:除轻、中度症状外,还可出现意识模糊、晕厥、惊厥等症状。[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78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分析发生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是①心理因素引发的精神紧张是发生献血反应的最重要因素。献血者在献血时的心理状态影响着献血过程所发生的反应情况。初次献血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和对献血知识的欠缺有关,精神紧张导致他们对献血存在恐惧心理。还有些人担心献血会感染疾病,这多见于文化层次较高者,他们担心采血器材的安全性,思想顾虑较大。有部分农民及生活负担较重者,缺乏血液生理知识,担心献血后会影响健康,使工作能力下降,生活得不到保障,献血时心理压力大。②空腹、劳累或睡眠不足。主要见于2次以上献血者,因为工作人员认为他们有献血经历,对献血知识及献血注意事项较了解,且因他们以往献血未出现任何不适,故易产生麻痹大意思想和疏忽,不像询问初次献血者那样仔细,导致这些献血者在空腹、劳累或睡眠不足时献血而发生不良反应。③环境因素。献血环境拥挤,等候时间过长,尤其是天气过冷或过热时更易诱发不良反应。④晕针、晕血。多见于年轻女性。当见到采血的16号针头或血液从自己身体流出时,紧张恐惧感油然而生。⑤血管太细。血管太细导致穿刺困难,使疼痛加重且采血时血流速度慢致采血时间长,当见到其他同时献血的人都先于自己采完血时,容易产生急躁情绪,从而引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⑥在献血过程中,工作人员热情不高、操作不熟练,导致献血者产生恐惧和疑虑等消极心态,诱发献血不良反应。

3.2预防措施

3.2.1消除心理因素引发的精神紧张。根据献血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素质、社会文化背景、职业特点、以往经验、智力水平、健康需求等因素捕捉相关信息,谈一些献血者比较感兴趣的文艺、体育、新闻的话题,或聊聊其职业方面的问题。引导献血者回忆一些比较开心的事情,或提出一些让献血者思考或感兴趣的问题。另外,根据献血者自身状况,可进行简单的健康知识宣教,以分散其注意力,同时表达对其的爱护与关怀。

3.2.2用个性化语言交流及服务预防晕针、晕血。采血前与献血者沟通,对自述有晕针、晕血史的献血者,用关心体贴的语调、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献血者解释晕针、晕血发生的原因,并用诚恳的态度告诉献血者:“我是一名工作时间较长、有经验的护士”、“咱们配合好,晕针是不会发生的”。同时用清洁的一次性肘巾遮挡穿刺手臂,将血袋加以遮挡,减少视觉刺激产生的晕针晕血。运用鼓励、激励的疗法让献血者克服心理障碍。

3.2.3空腹、劳累和睡眠不足等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献血时间段相关,越接近中午12点,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5]针对上述情况,为减少此类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继续提高献血热情,一是献血单位充分得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媒体加大献血知识的宣传;二是尽量安排在上午10点以前献血完毕;三是组织献血人员分批分次采血,每批献血人员不要安排太多,以减少排队及等待时间;四是招募时告知献血者在献血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献血前当天不要安排体能训练,10点以后的献血者在献血前尽量喝些糖水及进食饼干等。

3.2.4加强高峰期献血服务管理,注重献血服务细节。通过多年的献血服务工作,体会到要作好高峰期的献血服务,之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足做细。献血高峰期前的准备工作不仅仅是人员和物资方面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服务人员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准备。定期培训工作人员,逐步提升服务水平,每月都会组织工作人员培训学习1―2次。培训内容主要与献血服务密切相关。适当增加工作人员,积极作好献血高峰期前准备,如果大型单位献血,我们会派出1―2部献血车,也会适当增加工作人员。由于工作人员有限,我们还可以发动献血志愿者来配合工作人员。志愿者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他们既是固定献血者又很愿意为献血者服务,他们能发挥与市民无利害、无界线、零距离接触、平行交流、现身说法的优势。志愿者详细的告知与人性化的服务加强了献血者与工作人员的沟通,良好的沟通使得献血者充分理解并主动配合我们的工作,这不仅使工作人员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使得献血点(车)的氛围轻松而又融洽。

通过对初次献血者和反复献血者实施有所针对的综合的全面的护理干预,正面引导献血者,有效预防和和减少了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在缓解紧张方面有一定作用,但缺乏完整性、系统性。通过护理干预旨在调动献血者的捐献热情,通过良好的沟通、情感的互动给予献血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并在捐献过程中与医护人员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及友情;通过认知干预,有针对性地宣传献血知识,提高献血者的认知程度,使献血者对不可知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和相应的心理准备,从而积极主动配合,以良好的心态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捐献。

参考文献:

[1] 唐光生.自愿无偿献血干若干问题的探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1):84―86.

[2] 高峰.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第一册安全献血[M].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02.165―168.

[3] 肖顺贞.护理学研究[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6.

[4] 杨雪斌.献血、供血服务顾客满意度调查[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2(1):66―67.

[5] 李秋生.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时间段相关性[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7,9(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