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视觉文化冲击下高师美术教学的应对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视觉文化冲击下高师美术教学的应对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关系也越来越被美术教育者所关注。高师美教专业培养的是基层的美术教师,这些未来的人民教师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视觉文化时代给高师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今的高师美术教育则应以“读图时代”为契机,加强师生对话意识,强调经典,重新发掘经典,呼唤视觉素养培养,使学生在视觉浪潮冲击下不被抛偏,完善品行和人格。

[关键词]视觉文化 高师 美术教学

[作者简介]王晓丽(1972- ),女,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山东 淄博 2551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40-02

20世纪末,美术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新媒体、新手段、新材料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进入中国美术教育。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也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关系也被美术教育者所关注。当代的大学生更是在视觉文化的包围、浸染、影响下长大,他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都不可避免地与视觉图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师美教专业培养的是基层美术教师,这些未来的人民教师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视觉文化时代给高师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传统绘画技能培养和审美能力培育的基础上,更应该拓展其深度和广度,研究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视觉素养理论,更好地利用视觉图像来为美术教育的实施和运作做好准备。

一、在视觉文化时代,以史论文本为本位,加强师生对话意识

美术教育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造能力的同时,以提高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提升其人格素养和人格境界。这些目的培养通过专业技能训练,更主要的是通过美术史论及美学文本才能达到,即使是视觉图像当道的时代,艺术理论著作的功能也无可替代。

美术史论、艺术理论著作及其名家的艺术创作心得,是文字语言形式,是静态的、内敛的艺术形式,是作者个人的精神活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与文学作品对话。只有在这种静读的状态下,才能更容易进入作者的艺术世界,营造一种自我反省和鼓励人们不断思考的文化境界,这种境界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达到,也不同于在艺术创作中独立的个性语言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让阅读者远离喧嚣尘世浮华,始终保持一种如水的澄澈,不为外物所惑,享有极大自主能动性的高层次精神交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需要这种沉静内心、与明者对话的精神生活,尤其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们正值品行养成的关键期,经典的艺术著作和名家创作心得的阅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阅读,使学生逐渐了解大师们的心路历程、思想成果,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艺术修养和精神境界,从嘈杂繁华的影像世界走出来。

一方面,优秀的美术理论著作和名家创作心得本身也蕴涵着引发对话的基本条件,像吴冠中的《画里阴晴》等,他们文笔行云流水,清新优美,积淀了作者多年来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为学生展现了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使学生通过文本可以与大师进行间接对话,体会与感悟作者在那个特定语境下的心境和创作上的个性语言。通过这种交流,可以让学生反复印证自己对这些名家作品及其风格深层剖析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教师在对话中的作用也毋庸置疑,教师语言也是一种文本,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重新组织、排列和组合,进行理解与想象,创造性地理解教师要表达的意思。图片传达直观的视觉影像与语言描绘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应该是理解名家作品、提高个人审美素养的更好方式。

巴赫金在他的“对话理论”中提到,人类情感的表达和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都必须以对话为基础进行沟通。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必须把“对话”作为重要的沟通方法,加大美术理论、评论文本的阅读力度,让学生在艺术著作中保留阅读空间中的充分自由,与作者间接对话,引发独立思考,进行不同的体验和感悟。任何时候,即使是“读图时代”,厚重的文学功底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石,这一点不容置疑,尤其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

二、在视觉文化时代,以视觉图像为手段,解读名作,激发创作兴趣

新技术不断发展,视觉图像以静态、动态的形式铺天盖地而来,它们以一种轻松快捷的方式在教育对象中蔓延和传播。视觉文化环境影响下长大的主体多为90后,他们更习惯于视觉文化营造的现实世界,善于运用具象的视觉符号去感知世界。在无法回避的视觉信息海洋,施教者应坦然面对,因势利导,利用其优势,在教学中作为辅助手段,完成美术教育的目标。

美术本身就是视觉艺术,名家作品赏析是提高个人艺术创作水准的重要渠道,学习名家的作画理念和绘画技巧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更快捷地步入正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作品鉴赏渠道只有书籍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质量参差不齐,归纳起来问题有三:画幅小,色差大,清晰度不高。况且每个出版社的模板不一样,印刷质量更无从谈起。这对于美术这个视觉艺术来讲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因为学生无法看到艺术作品的真正原貌,特别是一些对于色彩要求比较高的油画作品,那现状更不用多言,除了少数的出版社能基本保持作品原貌之外,就连一些教科书也无法还原作品原来的色彩。这对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的美好愿望是一个沉重打击。

视觉图像有着诸多的美学感染力,其传达是客观确定的,通过声、色、光,能把观者带入一个真实的情境中,能带来极大的感官享受,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美术学科中很多视觉的知识点和经典作品的艺术特点正需要这种直观的再现,特别是在进行名家作品赏析时。经过历史认证的各时期名家,有着较强的时代烙印和典范性,视觉剖析能够帮助学生真正解读。孔新苗老师曾借用乔布斯的一句话来说明艺术创作的规律,“你无法把还没有画出的点连起来,只能把已经画出的点连起来。”言外之意,艺术创作中没有绝对的原创,文化都是有传承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前人的经验与自己的体验进行连接与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中是通过印刷品来完成对前人作品的解读,纸本赏析弊端无须再赘述。在视觉文化盛行的今天,网络资源比比皆是,有着大量图片和影视资料供我们选择,原来只属于特定行业特定人群的稀缺资源现在可以共享,不同版本的名家作品也在我们可选择范围之内,还有个别学院的名师也上传了其动态文本,这些都是原来纸本复制品所不具备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视觉资源,选择最优的视觉资料,反馈给学生直观可信的视觉信息,使图像审美由“感觉的美”上升至“情感的美”,触及他们的内心,促使审美思维的深化。这些影像图片或视频,使不容易说明白、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视觉图像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例如艺术创作中形式美的法则运用、色调的统一与变化等问题。与此同时,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多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在美术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形式美较敏感的认知能力,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媒介以及操作方法,例如photoshop等平面图片处理软件。在具体设计和创作前期的准备过程中,这些软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构思和草图设计阶段,构图与色彩搭配可运用图片处理软件来完成,更方便和迅捷,省去了一遍遍手工制作的繁缛,大大节省了时间。通过这些视觉形式的学习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了解前人,体会当下,把传统的那个“点”与当下的这个“点”进行连接,通过视觉传播把中国文化精髓进行传递和创新。

三、在视觉文化时代,以“读图时代”为契机,呼唤视觉素养培养

视觉文化时代,科技进步和传媒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人们的接收方式也随之产生改变,新的审美观念正在形成。视觉信息的感受与处理能力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视觉审美与视觉判断力已日益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即视觉素养。视觉素养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在以视觉表现为特征的美术教育中,更应该体现视觉素养的培养。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基层的美术教师,他们的视觉素养不仅仅是自身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更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高师美术教育要从传统的绘画和审美培养转化到视觉文化和视觉素养的教育思路上来,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基层美术教育人才。

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师是主导,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通过传统教学媒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是被动的灌输对象。传统的美术教育有时更像是师傅带徒弟式,技能传授自不必说,有时就是一对一的教学模,教师的喜好和评判同时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倾听的习惯,缺失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学生特有的对艺术作品评判能力、处理艺术信息能力、自身的艺术表现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以视觉素养培养的教育理念下,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要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参与者,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考虑学生感兴趣的视觉影像是什么,对相关的艺术理念和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正确引导并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艺术观点给予有针对性评价和较为全面的指导。学生们在被施教过程中不受束缚,畅所欲言。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视觉信息的共同分析与探讨,使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好习惯,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视觉文化时期,不管施教者承认与否,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逐渐显出弊端。多媒体技术、数码技术、网络技术、影像技术等,一切与这个时代结合最密切的视觉文化,都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作为施教者,要时刻跟随时代的脚步,结合美术教育的专业特点,运用视觉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才能顺应时代,不被时代所抛弃。否则,国画专业的学生只能在宣纸上挥毫泼墨,油画专业的学生只能在油画布上涂涂抹抹,对现代技术和文化置若罔闻,无法在传统艺术和现代读图时代找寻连接点,不能与时俱进,无法对视觉文化做出正确解读和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当代艺术本身就具有多元特征,包容性极强,新的艺术形式更是层出不穷。现当代艺术既有传统的笔、墨、纸、颜色,又有形式美的装裱形式,还有新的媒介,例如,光、电及数字信息等。当今的艺术学科不再单一化也不像以前那样细分,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模糊的专业界限正是艺术领域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现当代艺术发展状况,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艺术前景。在拓展专业视野的同时,将视觉文本的研究纳入到课程体系里来,学生的视觉素养才会得以完善和提高。

易中天曾说过:“最没用的是艺术,最有用的也是艺术。”艺术的作用亘古不变,美术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在视觉文化盛行的今天,要利用视觉图像来为美术教育的实施运作做好某种准备,使实施者和受教育者对美术教育有足够的理解,不能只让学生沉溺于“读图”感官刺激,也要接受“图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陈荣华.美术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永国.视觉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易中天.破门而入——易中天谈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