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说“诗眼”和“词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说“诗眼”和“词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这样一个故事:

苏轼、秦观、黄庭坚、佛印和尚四人是宋代有名的才子。一次,四人结伴郊游,路过一座寺庙,见墙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对雨》一诗。因年代久远,诗中“林花著雨燕支”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模糊难辨。于是,四人建议把缺字补上。苏轼略加思索,随口吟道:“林花著雨燕支润。”黄庭坚也不甘落后,念出“林花著雨燕支老”。秦观则认为还是“林花著雨燕支嫩”好。佛印最后也吟出了“林花著雨燕支落”的诗句。后来,寺中老僧拿出《杜工部集》,查到《曲江对雨》一诗,才发现此句的最后一字为“湿”。四人对“湿”品味一番,才悟出“湿”字将“润”的形表、“老”的衰情、“嫩”的质地、“落”的姿势尽收其中,使形、情、色、态融为一体,准确、凝练、生动地表现出“林花著雨”的诗情画意。此时,四人对“诗圣”高超的炼字艺术佩服得五体投地。

许多诗词中都有一些最为准确、生动、传神的字、词、句,它是足以使整首诗词生辉的亮点,即“诗眼”或“词眼”。透过“诗眼”和“词眼”,可以窥见作者的真意,感悟诗词的精髓。因此,把握“诗眼”和“词眼”,是我们理解诗词的一个关键。

有关“诗眼”和“词眼的位置,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要视诗词创作的具体情况而定。

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中,“喜”便是“诗眼”。由带评论性的叙述到具体的描写,从听觉到视觉,从当夜到次日清晨,由现实到想像,结尾二句使诗人喜悦的心情达到了高潮。虽通篇不见“喜”字,却处处洋溢着喜意。所以,题目中的这个“喜”字就是最能概括这首诗的主题的“诗眼”。

从语法角度来看,写景叙事句中的动词、形容词、虚词都可能是诗词的“诗眼”或“词眼”。

动词在诗词里是最活跃、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精当的动词往往能够点亮整句诗。在鉴赏诗词时,我们要着重注意动词,特别要注意那些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在宋代诗人宋祁的《玉楼春》中有这么一句诗:“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该句中的动词“闹”便是“诗眼”。一个“闹”字,描绘出百花竞放、蜂飞蝶舞的美丽春光,使人仿佛听到了春的欢呼、春的歌唱,使人的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相沟通,把美好的春光写活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又如周邦彦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个“举”字,将因雨水压着而不能舒展的荷叶一遇到阳光便欣喜地仰起头来的那种神态给写活了,真是神来之笔。再如蒋捷的《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作者富有创造性地借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颜色的变化,形象地表现出时光的流逝。词人抓住初夏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这些物候特征,从视觉上对“流光容易把人抛”进行补充,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直观感受得到的形象。“红”和“绿”在这里都作动词使用,动态地展现出颜色的变化,在对景色的描绘中抒写对年华逝去的感叹。

在古诗词中,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声、光、色、形等方面描绘出对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尤其是一些表颜色明暗冷暖的形容词,多能渲染气氛,表达心情。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其中,“日色冷青松”中的“冷”字是“诗眼”。该句说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也显得阴冷。“冷”字自古以来就给人以一种消沉落寞之感,又与“薄暮”“深山”“无人径”等自然环境相照应,显示出诗人心中的孤寂。又如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绉”,大家通常用它来状纸、帛、老人的脸等,而用它来形容水,还是从冯延巳开始的。一个“绉”字,似乎把读者带到了词中描绘的那个池畔:春水原是一段绸子,乍起的风,定然不甚猛烈,所以它一轻拂,春水便如绸缎般起绉了,真是传神之至!

在古诗词中,虚词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可以化刻板为灵动。如王勃的《腾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句中的“与”“共”二字,其表达效果就会大为减弱。又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者用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却恰到好处之意。上翠楼时兴致盎然,忽见柳色又陡生伤感,闺中情绪的骤变,仅用一个“忽”字就将其传达得淋漓尽致。再如周邦彦的《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作者用一个虚词“似”,便将蔷薇与人有几分相似而又并非全似的形态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显出无限的情韵。

在阅读古诗词时,只要抓住了“诗眼”和“词眼”,结合语境和诗词的意象、情感去体味,便可领会整首诗词的意境和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