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设计有效话题,促进学生对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设计有效话题,促进学生对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如何设计有效话题,促进学生对话,本文提出了:设计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的话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感悟的话题;设计有助于学生与生活链接的话题,旨在不断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深究文本的深层内涵,更好地解读文本。

关键词: 有效话题 学生对话 教学目标 文本感悟 生活链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用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话题”,其作用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出学生内容广泛、形式自由、带有自己创见、带有自己思想与情感特点的谈话。有了“话题”,就能够较好地表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及“对话”的理念,表现阅读个性化的特点,让阅读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构表现出全新的境界,因此,话题设置得有效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设计有效话题,促进学生对话呢?

一、设计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话题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一堂课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教学话题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设置教学话题时,首先要考虑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时,为达到启发学生加深对“充分认识沙皇专制制度黑暗腐朽的本质,理解‘变色龙’形象的社会意义”这一教学目标的理解,在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并在“①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态度有几次变化:②奥楚蔑洛夫的态度是围绕什么而变化的;③从奥楚蔑洛夫对老百姓和对将军的不同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④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交流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话题:请你谈谈变色龙是变还是不变,旨在通过该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变”深入了解文章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我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善变”方说:“这篇小说标题为《变色龙》,作者是以变色龙颜色多变的特征,来讽喻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善变的性格的。”

“不变”方说:“奥楚蔑洛夫,尽管他反复无常,但他作为沙皇走狗的本性没变一样。”

“善变”方说:“奥楚蔑洛夫时而说要弄死狗,罚狗的主人,时而又夸狗,说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他的性格不是善变又是什么呢?”

“不变。”“不变”方反驳,“请问,奥楚蔑洛夫装腔作势、媚上欺下的性格变了没有?”

“善变”方寸土不让:“小说中四次写了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军大衣,穿了脱,脱了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地勾画出这个沙皇奴才的善变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不变”方一学生走向黑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说:“善变的每一处刻画,都是圆上的一个点,都是以奴才性格特征为圆心而画出的,善变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不变服务的,所以说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应该是不变的。”

最后,我归纳说:“大家说的都对,说奥楚蔑洛夫性格特征是‘善变’是对的,他不仅变得快,而且变得蠢;说奥楚蔑洛夫性格‘不变’也是对的,因为在这来回的变化之中,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没变,充分暴露了奥楚蔑洛夫作为沙皇忠实走狗的卑鄙心理。刚才画的圆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变色龙的变与不变”这一话题的讨论,跃动着学生鲜明的多维性、生成性,散发着学生个体在现场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使主观的学习心理和文本信号形成一种高质的契合,使得学生不断进入文本,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感悟的话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通过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感悟的话题,引领学生从与教师、文本的直接对话中,入情、明意、晓理,使感悟成为滋养学生个性的源泉。

例如,在执教《云南的歌会》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以语言的感悟为基点,采用层层铺垫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察文章的情趣:“说说我所知道的云南”、“说说云南的歌会”、“说说我所感受到的云南歌会的趣味性”。这三个话题构成了教学的主板块,由课外到课内,由浅入深,促进了学生对话,涉及了文章的知情意,更为学生感悟文本铺了路。

为帮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感悟,我还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话题,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我设置了“谈谈邓稼先的‘奇’”这一话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人物形象,走进人物的内心;而为理解课文的行文之妙,我还设置了“说说《邓稼先》的‘奇’”这一话题,让学生感受课文构思及语言之美。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决定了语文对话教学最基本的形式是与文本对话。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深入到教材中与文本对话,只有立足于与文本对话的基础,才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价值,才能设计出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感悟的教学话题,才能促进学生对话,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三、设计有助于学生与生活链接的话题

克伯屈说:“任何内容只有在转化为一个人实际的行为方式时才算是学到了。”(《教学方法原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将学生所学习的文本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链接起来,才能促使学生获得更深、更准确的体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备正确感悟社会生活的能力,使设置的话题与社会生活接轨,与学生生活接壤,促使学生积极地与生活对话,最终很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为认识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感受封建社会的冷酷,我设置了这样的话题:如果你也是咸亨酒店的一个酒客,你愿意和孔乙己交朋友吗?你会怎样对待他?为什么?又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话题:试用自己的经历或见证来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再如学习《生物入侵者》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话题:请搜索资料,说说你所知道的“生物入侵者”的故事。学习《致女儿的信》一文时,为提升学生对爱情的崇高的审美认知,我设置了这样的敏感话题:早恋是中学生很敏感的话题。有人说:“早恋就像那苹果枝头青涩的果实,不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千万不要急于摘取。”你是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的?

设计与生活链接的教学话题,有利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前提下感悟文本的内容,唤起他们能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加以改造与重组,让生活经验参与对话,并把自己的生活阅历转化为知识,不断地走向丰富和完善。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由师生进行对话、交流、体验获得。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话题的有效设计,通过话题,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不断探究文本的深层内涵,更好地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