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胡须”墓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胡须”墓最早发现于哈萨克斯坦地区,后来陆续在蒙古、新疆等地发现。关于墓葬的分布情况,所属年代及其“胡须”这一特殊的地表标志所象征的意义,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在对其考古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对这一跨界墓葬形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胡须”墓;分布;年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1-0070-04
上个世纪前半叶,原苏联考古学家在哈萨克斯坦的卡拉干达地区发现一类结构奇异的古代遗存。这类遗存地表部分的建筑形式独特,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地表用卵石或土堆砌而成的,大都有两个封堆,或南北相邻,或东西相伴,两个封堆个别上下叠压;另一部分由从墓葬向外伸出的两列很长的弧状石堆构成,这两列石堆即所谓的“胡须”,“胡须”的方向几乎都朝东,大多长40—50米,最长的可达到300米。
原苏联学家最早见到这种遗存的时候,怀疑其为墓葬,并因其封堆向外伸出弧状石列,其外观很像山羊的胡子而命名为“胡须”墓。
一、“胡须”墓主要分布介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以为“胡须”墓主要分布在以卡拉干达为中心的哈萨克斯坦的中部地区(详见文后作者自编附表),是塔斯莫拉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在其后的研究探索中发现,在哈萨克斯坦的其他地方也零星存在此类墓葬形式。后来,日本和俄国学者又在蒙古土瓦等地陆续发现此类墓葬。
198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文物普查时,于阿勒泰市西南沙尔胡松附近的一片墓地发现一座有奇特地表标志的墓葬,这座墓葬由圆形封堆向东伸出两排很长的石列,石列南北相对,并向外弯曲成弧状。这是在新疆发现的第一座“胡须”墓,随后在天山裕尔都斯盆地、阜康市南泉、博州哈日图热格、玉科克沿线山脊的台地上、托里县等地陆续发现了“胡须”墓。
从中外“胡须”墓的发现看,其地理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胡须”墓多分布在高山或盆地植被丰盛地带,地势起伏不大,比较平缓,这些地区水草茂盛,比较适合游牧民族生存。所以,研究者认为这类遗存可能与游牧民族在欧亚草原上的活动和迁徙有关,如图例庙尔沟镇西石堆墓群M2封堆平剖图。
二“、胡须”墓的年代讨论
仅从地表奇特的建筑很难断定“胡须”墓的年代,并且这些“胡须”墓中多无随葬品,只有少数随葬一些陶片,年代特征也不明显。所以,关于“胡须”墓出现和流行的年代,学术界争论较大。
哈萨克斯坦把“胡须”墓存在时期的文化命名为塔斯莫拉文化,它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年代为公元前7—6世纪,后期年代为公元前5—3世纪,卡德尔巴耶夫认为“胡须”墓属于斯吉泰时期,即公元前的7—3世纪。阿鲁斯诺娃在东哈萨克斯坦发掘了几座属于公元3—5世纪的“胡须”墓,甚至在南哈萨克斯坦还发现被认为是公元7—8世纪的“胡须”墓。
在新疆胡沙尔松发现的“胡须”墓的形式与东哈萨克斯坦发现的墓例一样,年代也许是公元后的3—5世纪[1]。但天山裕尔都斯“胡须”墓的年代,与哈萨克斯坦“胡须”墓的形态不同,目前尚未找到解决其年代问题的线索[2]。
相对而言,蒙古发现的“胡须”墓,其“胡须”的形态、构造也很奇特。但是由于它与鹿石共存,推测其年代便有了可能性。鹿石的年代是公元前10世纪前后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与克列克苏尔一同是否有鹿石尚不能最后确定。
三、“胡须”墓的意义探究
“胡须”墓是一种跨界分布的遗存,这类奇异地表建筑的遗存,究竟是什么性质的遗存?是结构奇特的墓葬,还是古代人主要用以祭祀的建筑?自从“胡须”墓发现以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至于“胡须”墓的象征意义,卡德尔巴耶夫注意到“胡须”墓的次墓中常常发现有马骨,便把这种现象与希罗多德记述的马萨该塔依人的仪礼连接起来进行解释。马萨该塔依人只崇拜太阳神。次墓中的马骨认为是向太阳神提供的祭品。“胡须”的方向朝东表示的是太阳的崇拜。但是为什么在墓地中“胡须”墓很少,五、六座墓中只有一座“胡须墓”?卡德尔巴耶夫解释说,因为营造一座“胡须”墓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只有在社会中具有特权阶层的人才有这种能力,但是他并未解释埋葬习俗和太阳神崇拜是怎样结合起来的。
索罗金把封堆墓和“胡须”联系起来考虑,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认为组成“胡须”的一个个石堆,表示一个个仪式的列席者,由“胡须”的内侧到末端,其社会地位逐渐降低。上述观点的一个共同的前提是,均认为被葬者是一位很有权力的族长。如果仅从建筑规模这一点上讲,它很难说是为了特权阶层而修建造的。刘学堂在《“胡须”墓之谜—中 亚草原地带一种奇特的文化遗迹解读》则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认为“胡须”墓中出土的随葬品贫乏简陋,不可能是当时社会中的特权阶层者的墓葬,但“胡须”墓结构独特,而且一处墓地常常只有1或2座,表明其墓主人又有区别同一墓地其他墓葬主人的特殊的社会地位,可以认为是萨满[3]。
日本学者在关于“胡须”墓的总结中,写道在明确性别的墓例中,女性比较多,为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墓葬结构中,墓主人一定是具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女性居多,可以认为这一时期女性的地位较高,那在从古至今,女性地位最高的当属母系氏族时期。另外有很多关于萨满产生于母系氏族的神话故事,这一类神话在北方民族中相当普遍,说明萨满产生于母系氏族。[4]早期多为女萨满,而且还兼任首领,另外根据前文中对“胡须”墓发现的地理环境的分析,笔者大胆地推测“胡须”墓是游牧民族萨满的墓葬,很可能是母系氏族时期产生的女性萨满的墓葬,它即是埋葬女性萨满的墓,又是祭祀的宗教建筑。
确定了“胡须”墓的主人的身份——游牧民族的萨满,可以更好地分析“胡须”墓的“胡须”这一种特殊的封堆标志。从现有的资料看,“胡须”墓的封堆有圆形和半圆形,这种形状的封堆是用来祭月的,都属于萨满教原始祭祀内容。这在历史典籍和民族民俗材料中有大量的记载。对此笔者很认可这种自然崇拜的观点,几乎世界上的各民族都存在过日神信仰,太阳崇拜所体现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原始文化系列的如太阳崇拜中的巫术内容,巫术性的内容突出表现在拜日和祭日上,另外也反映在日神神话中[5]。在太阳神话和太阳崇拜中日神的创世能力是一个突出的方面,它包括太阳与大地之母结合而孕育大地的神话,太阳与月亮的结合而造万物的神话,《礼记.礼器篇》:“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别,夫妇之位也。”显然,此处大明即太阳,日月相合,象征着男女婚配,此为人类生存繁衍的神灵观念,据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对周易八卦研究,他总结出“乾+坤—气—万物”化生的公式,这种把神话信仰与生殖崇拜相结合的创世观念,对于处于早期文明时代的人们具有较普遍的意义。总之,这一主题的仪式程序是日神发出孕育万物之光,洒向大地之母或月亮女神,人类万物便由此产生。而“胡须”墓的“胡须”所呈现出的圆形或弧形,很显然是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拜,只是以这样一种形式反映出来,它包含更多的是过去的人们对于族群繁荣发展、代代相传的观念,因此,是不是可以认为也有生殖崇拜的意义呢?
另外,对于“胡须”墓有次墓室埋马骨的现象,通过对前文墓室主人的分析,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在游牧民族中,马的作用是无法比拟的,马是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他们的放牧工具,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结合过去很多的埋葬习俗,都会将死者生前经常用的或对死者有很大作用的物品一同埋葬,所以埋马骨不仅仅是反映对马的崇拜也是反映他们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生活富裕的一种愿望。
参考文献:
[1]张玉忠.天山尤鲁都斯草原考古新发现及相关问题[J].新疆文物,1996,(1).
[2]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阜康市南泉“胡须”墓[J].新疆文物,1996,(2).
[3]刘学堂.疆史前宗教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王宏刚.萨满初论[J].长春师院学报,1993,(1).
[5]汤慧生.北方民族萨满教中的火神、太阳及光明崇拜[J].青海社会科学,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