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机器人抢了谁的“饭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12月11日,一直受员工管理负面消息困扰的富士康公司公布了其在中国工厂使用流水线机器人的计划,以期提高工作效率,部分解决劳资纠纷问题。有媒体推测富士康将采购总计达300万台的机器人。
富士康创始人兼CEO郭台铭在2012年6月的股东大会上说,未来的自动化将消除长期以来分配给低工资劳动者的单调和重复性的工作。郭台铭的目标是在5至10年内推出第一个全自动化的工厂,尽管这个战略面临一些障碍,如大规模自动化所需的大量资本投资。
据富士康深圳工厂一位姓张的工人称,在一条需要向主板插入组件的生产线上,部署机器人手臂后,工人数量从约20至30名,减少到5名,主要负责按电钮。
不过富士康也强调,由于大部分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周期很短,所以机器人还不能全面取代流水线工人。并坚持认为,自动化对生产更高级的产品有帮助,机器人能够完成以前由工人从事的一些危险和有害的工作。这还有助于缓解最近几个月富士康员工不安于现有工作的情况,使富士康能够为高级技术工人提高待遇。
尽管如此,依然有围观者忧心忡忡地设想,这种没有情感也不厌烦重复工作的机器人,是否会在削减用工成本的同时,也抢了工人的饭碗?
不再是杞人忧天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19世纪初期,英国纺织工人内德·勒德就因这种担忧而用锤子砸掉了织布机。这曾被认为是杞人忧天。因为短期看来技术进步取代了工人,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技术改进一直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并因此给众多行业的工人带来更好的职业前景。很多学术界的人认为,这是经济运作的必然规律。
但这次恐怕不同了,人工智能机器进化得如此优秀、迅速,已然准备好在多个领域替代人类。有预测称,在接下来的十年内,机器人将闯入更多此前未曾想过的经济领域,诸如为病人诊断、配药,帮人打官司,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新发现,甚至会写一篇像样的文章……
2009年,硅谷一家软件企业的老板马丁·福特注意到,虽然新技术的确可以创造出工作岗位,但历史已经证明,新技术也能让工作岗位立马消失。
福特认为,在技术突飞猛进两个世纪之后,新技术创造新工作的速率赶不上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减员速度,这就使得很多岗位过时。他预计,在美国经济中大约有40%的工作岗位将或多或少地会被计算机软件来取代。未来十年内,其中的很多岗位可能会消失。
已有证据表明信息技术已经对很大一部分经济领域的工人造成了永久性损害,特别是那些人们眼中的“中等技能”工人。中等技能工作包括许多普遍认为过时的职业,比如文秘、行政、维修、制造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里,这些职业的从业者数量在迅速减少。而大多数就业增长则处于两极分化,一边是对技能要求极高的高薪职业,一边是技术含量很低、收入也极少的服务业。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戴维·奥特尔称这种现象为“就业两极化”。奥德尔认为导致中等技能工作减少有多种原因,包括工会权力减弱及联邦最低工资降低,但他认为重中之重是:信息技术的兴起。
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除了萎靡不振的经济环境,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而言,就业困境还源于一个突然但不可逆转并永远存在的转变,起因并非由于技术进步太少,而是技术进步太多太快所导致。包括计算机自动化、网络和机器学习、语言翻译及语音和模式识别软件在内的人工智能,正在开始让很多岗位变得过时。
与机器人和谐共处
但事实上,大多经济学家并未把这些担忧放在心上。至今为止,认为计算机可能严重打乱人类劳动力市场,而进一步削弱全球经济的人依旧很少。有观点认为,人们应学会同机器工作,而不是排斥机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技术进步给脑力劳动者带来更多的将是机会而不是威胁。
美国智库未来研究所的负责人玛丽娜·葛毕斯相信,尽管机器可以取代人做很多工作,“它们将增强我们的能力,让我们完成很多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如果这种全新的人机关系能再给予人类劳动的尊严和某种形式的经济报酬,那就最好不过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全新的世界正等着我们。”
而对于中国来说,机器的入侵才刚刚开始,制造业自动化还被外界视为一场新工业革命,其背后的动因是劳动力状况的变化:延续30年的一胎政策致使的劳动力短缺;对工人的争夺十分激烈,以至于雇主不得不年年加薪;很多中国年轻人厌倦枯燥的生产线……
雨读根据、《经济学家》《科技日报》《证券时报》、观察者网等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