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50例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加味黄芪赤风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慢性肾炎50例,30 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结果:50例中完全缓解12例,占24%;基本缓解15例,占30%;好转17例,占34%;无效6例,占12%。总有效率为88%。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 慢性肾炎蛋白尿/中医药疗法;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9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137-02
近年来,笔者应用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5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均符合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脏病专业组1992年6月安徽太平会议拟定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及诊断标准”[1]。门诊患者40例,住院患者1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5.33±2.15)岁,最小15岁,最大69岁;病程(5.21±1.35)年,最短11个月,最长18年。有肾穿刺病理诊断者26例,其中,系膜增生性肾炎12例,IgA肾病6例,膜性肾病6例,局灶节段性硬化2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加味黄芪赤风汤药物组成:生黄芪20 g、赤芍10 g、防风10 g、金樱子20 g、芡实20 g、穿山龙20 g、地龙10 g、白花蛇舌草10 g。水肿明显者加冬瓜皮、车前子、茯苓;伴有血尿者加小蓟、仙鹤草、三七粉(冲服);腰酸困者加杜仲、川怀牛膝;头胀头昏、血压高者加生牡蛎、天麻、杭,或者配合西药硝苯地平缓释片或尼群地平片口服。中药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30 d为 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所有患者给予低钠、优质低蛋白饮食,每天限制活动时间。尿常规每周检查1次,24 h尿蛋白定量每两周检查1次。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完全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基本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50%以上。好转: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持续减少。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与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按以上标准判定,50中完全缓解12例,占24%;基本缓解15例,占30%;好转17例,占34%;无效6例,占12%。总有效率为88%。完全缓解12例中,系膜增生性肾炎6例,IgA肾病2例,膜性肾病1例。基本缓解15例中,系膜增生性肾炎5例,IgA肾病2例,膜性肾病2例。好转17例中,系膜增生性肾炎1例,IgA肾病2例,膜性肾病3例,局灶节段性硬化1例。无效6例中,膜性肾病1例,局灶节段性硬化1例。
3 典型病例
3.1 病例1
患者,女,42岁,干部。3年前因眼睑浮肿被诊断为肾炎,曾经多家医院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就诊时,症见眼睑及下肢轻度浮肿,头昏头胀,纳差,神疲乏力,腰困膝软,小便泡沫较多,舌胖色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测血压150/95 mmHg。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红细胞(+)。证属脾肾气虚。治宜益气健脾,益肾活血,祛风利水,方用加味黄芪赤风汤:生黄芪20 g、赤芍10 g、防风10 g、金樱子20 g、芡实20 g、穿山龙20 g、地龙10 g、白花蛇舌草10 g、冬瓜皮15 g、茯苓12 g、仙鹤草20 g,三七粉3 g(冲服)、杜仲12 g、川牛膝10 g、怀牛膝10 g、天麻10 g。服7剂后症状减轻,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红细胞(+)。服24剂后,症状俱消,尿常规连续检查正常,后巩固治疗两周。随访半年未复发。
3.2病例2
患者,男,22岁。患慢性肾小球肾炎1年余。近日因劳累病情加重。诊见:血压150/100 mmHg,神疲乏力,纳差,头昏,心烦易怒,下肢浮肿,小便泡沫多,舌暗,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沉细。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红细胞(+++),24 h尿蛋白定量2.54 g,肾功能正常,肾穿刺病理诊断为局灶增生性IgA肾病,中医辨证属脾肾气虚,湿阻血瘀。给予加味黄芪赤风汤:生黄芪20 g,赤、白芍各10 g,防风10 g,金樱子20 g,芡实20 g,穿山龙20 g,地龙10 g,白花蛇舌草10 g,冬瓜皮20 g,茯苓12 g,仙鹤草30 g,三七粉3 g(冲服),川牛膝10 g,怀牛膝10 g,生牡蛎20 g(先煎),天麻10 g。服药两周后,水肿减轻,尿蛋白(++),红细胞(+),24 h尿蛋白定量1.37 g。以原方随症加减治疗两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尿蛋白(-),红细胞(-),血压正常。随访半年未反复。
4 体会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多为正气亏虚为主,兼有湿邪和瘀血。其病变过程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多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特点,尤其病久多虚多瘀。黄芪赤风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识要》,用于治疗气血痹阻所致瘫腿诸疾,“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2]。笔者认为,黄芪赤风汤与慢性肾炎“虚”和“瘀”的病理特点也完全合拍,故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观点,用病证相结合立法,自拟加味黄芪赤风汤。方中重用生黄芪益气补虚,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代谢,且有一定利尿作用;芡实、山药健脾升清,补肾涩精,减少蛋白尿;赤芍、地龙活血化瘀,增加肾血流量,抑制和排除免疫复合物,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能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和增强吞噬细胞活力从而达到抗感染作用;穿山龙、防风剔除肾络风邪,使邪去正安,穿山龙具有免疫抑制作用[3]。诸药相伍,既能健脾补肾,又可祛风利水,活血解毒,虚实兼顾,攻补并施。临床应用本方常可收到满意疗效,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
[2]温长路,刘玉玮,温武兵.医林改错识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157-158.
[3]南景一,王忠,杨正娟,等.穿山龙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草药,1988,19(3):22.
(收稿日期:2007-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