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油价颠簸下的中国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油价持续上涨
油价一颠簸,全球都震动。9月28日,随着国际油价冲破每桶五十美元大关,一时全球聚焦。专家警告:世界“即将跨进第四次石油危机的门槛”。
油价上涨的原因,从长远看,是原油供方产量有限,而买方需求不断增长。2004年,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随着全球经济同步复苏,全球对石油的需求每天要增加250万桶,比去年多了3.2%。
尽管前些日子,当国际油价还在每桶40多美元浮动蓄势之际,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方面曾经作出两个表态,一是国际原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产量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二是欧佩克将开足产油能力,每天增产约200万桶原油,使欧佩克的产量达到极限,以稳定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但遗憾的是,占国际原油市场供应量约40%的欧佩克虽然使出浑身解数,结果还是没能有效地掌控油价的大幅度上涨。
一些事件也使得日益紧张的石油供给雪上加霜:伊拉克局势不稳定,石油设施不断遭到破坏。以至于按《国际先驱论坛报》一篇文章的说法是,伊拉克战争给国际原油价格带来的“风险溢价”多达每桶10美元;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近几个月来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也让人不得不担心其石油出口供应会受到干扰;俄罗斯的石油康采恩尤科斯事件对世界石油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科斯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石油产量占全球的2%。由于该公司向国家偿还高额税款的限期已过,有可能被解散而停产,这将首先给欧洲造成影响;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西非地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尼日利亚罢工频发,绑架公司员工、非法切割输油管道、纵火等破坏活动也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公司被迫停止了石油开采。
但也有不少分析家指出:过去一年来,石油价格上涨55%是没有道理的。全球石油生产与需求基本持平,而且欧佩克国家还有每天210万桶的生产潜力。当前的高油价是投机炒作的结果。根据中石化的跟踪分析,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每天最多曾有200亿美元对冲基金涌动。石油投机商乘机兴风作浪,抬高油价,而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忧因素”进一步加剧了买方的恐慌心理,反过来又刺激了油价蹿升。专家估计,对石油供应短缺的担忧可能使每桶原油价格比正常水平高出10美元。
但无论怎样,油价的大幅度上涨已经是铁定的事实。《洛杉矶时报》刊文指出,高油价是至少10年积累下的问题,因而不是10天或10周就能够解决的。甚至有观察家甚至预测,未来国际油价很有可能涨至75美元。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其价格持续走高必然会对各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指出,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桶并持续一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就会减少0.5个百分点,其中发展中国家减少0.75个百分点。
中国是油价上涨的最大受害者
中国会受到什么影响?统计显示,2003年全年中国共进口原油9112.63万吨,同比增长31.29%,占国内原油消费量的比重达到36.1%;国内原油消费量为25231.2万吨,同比增长10.15%,石油消费总量为27389.2万吨,同比增长11.52%。2003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2.1%,但中国却增长了12%,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2004年,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对于石油的总需求将达到3亿吨以上,而国内供给仅为2亿吨左右,这中间的缺口完全需要进口来弥补。据国际能源署统计的数字,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而且由于本身石油生产量的不断下降,预计到2030年,每天将需要进口原油1000万桶,占全球石油需求量的8%以上。
对于国际油价的不断飞涨,绝大多数国际和国内的专家认为,中国是高油价的受害者而不是制造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初步测算,如果全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平均上涨10美元,我国就要多掏70亿至80亿美元。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对我国1993年至2000年的GDP、石油进口量和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就会使我国的GDP增幅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国际油价上涨10.38%,影响我国GDP增幅约为0.07个百分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影响我国GDP增幅0.7个百分点,相当于损失了600亿元人民币左右。
而面对当前油价的这种走势,长期跟踪研究国际油价问题的专家――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牛犁经济师指出,如果这种油价走势继续维持下去,那么全年将导致国内GDP下降0.7至0.8个百分点。
油价上升使中国航空公司遭受沉重打击。由于燃油费用是航空业中仅次于人员费用的第二大费用支出,按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估计,航空公司的燃料支出占其运营成本的10%至20%,当油价走高时,这一比例将高达30%或40%。为了转嫁成本,自4月20日以来,国内航空公司机票价格平均上浮10%以上。
铁路部门也受到油价的冲击。我国铁路全路局的燃料支出占运营成本的13%。而在燃料支出中,柴油、汽油、煤油都是主要部分。显而易见,油价的提高肯定将挤压铁路的利润,城市出租业对油价上涨反映也许更为激烈。在出租车司机的毛收入中,约有30%要用于购买汽油,在上交公司利润份额不变的情况下,汽油涨价使司机收入直接减少,造成部分人员退出这一市场。针对此次燃油价格上调对北京市出租汽车行业的影响,北京市运输管理局不得不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拟在租价外加收燃油加价”的应对方案。
此外,由于人造橡胶、塑料等工业产品的生产都需要石化材料,所以石油化工产品的涨价对这些工业行业也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
当然也有受益的行业与部门。石油上游产业,包括几大拥有石油开采勘探业务的公司,都被认为受益将多于损失。同时,分析师指出,像海油工程这类为石油勘探提供服务的公司也将由于石油公司加大采油及勘探的投资而从中获益。
虽然油价的上涨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还没到异常严重的程度,不可能改变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上半年,受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和国内燃料供应紧张的影响,使水、电、燃料价格上涨4.6%,但仅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0.25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表示,对我国当前经济能够产生显著影响的仍然是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随着我国投资增速向合理区域回归、消费水平增长、进出口总额提高,可以预言,我国经济在今年仍将保持一个“让人满意的”增长速度。
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在国内被人为放大了
遗憾的是,中国油价上涨里面,国际油价波动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当前的石油定价机制实际也在推波助澜。
“国内市场的石油供需远远不像石油价格所反映的如此紧张。”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一方面有对石油价格继续上涨的预期,另一方面,国内石油市场由几家大的集团垄断,他们对石油价格的上涨也产生了影响。
徐宏源所指的大的集团,是中石化、中石油。数据显示,在原油市场,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别占了22%和67%的份额;而在成品油市场,这两个数字分别为31%和12%。至于进口原油,拥有进口专营权的也只有4家(加上中化、中海油),其他依赖配额生存的小规模进口商,只能分享20%左右的份额。而在销售环节,两大公司在成品油的批发和零售方面同样具有垄断力量。
徐宏源的意思是: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在国内被人为放大了。
他认为,目前成品油流通环节中,两大集团通过垄断油源供应和政府给予的加油站特许经营权,把持了国内成品油市场,达到了操控油价、获取暴利的目的。在这次的石油涨价中,作为上游企业,他们确实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现行石油定价体制为他们提供了支撑。
我国现行的石油定价体制于2000年出台,核心内容为:我国的成品油价格由国家发改委根据新加坡商品交易所价格作为参照标准,从前月的25日开始到每月的26日,统计新加坡交易所油品每日的收盘价,然后计算出这个月的月平均价格,作为国内下月的定价基础。石油、石化两个集团公司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具体零售价格。
中国石油大学董秀成教授认为:现行的价格形成体制具有时滞性。目前国内石油市场政府指导价格的出台,需要对照前一个时期的国际市场价格作为参考,而这样一来,往往会形成一段通常为一到两个月的滞后期。这就使得我国的油价如一只永远追不上影子的鸟,明显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一些投机者就可以通过“预测”一个月后的石油价格,抢购或者抛售石油,从而引发市场风险。
事实上,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购买行为确实常常显得有些反常。1998年,国际油价下跌,中国的进口量反而减少了;而在1999年国际油价高峰期,中国石油进口量却跃上了一个历史高峰。“我国油价比国际油价往往滞后20天左右。我们打时间差,像在赌油,有时是买涨不买落。”中石化销售公司的杨女士说。
对于国内市场,在现代通信技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这个滞后期为国内成品油市场交易各方都赢得了一个掌握市场价格行情的时间。对价格管理者来说是“事后价格”的中准价,对成品油交易者来说则是个“事前价格”。
据悉,由于我国定价体制的弊端,因没有跟上国际油价的新变化而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数百亿元左右。今年1月份,我国进口原油836万吨,同比增长77.9%,平均价格上涨51%,多增加开支11.1亿美元。而从欧佩克宣布限产以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的同时,中国的进口数量持续增长,每日的价格损失都在100万美元以上。
尽管整个社会在石油贸易中蒙受了损失,但是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石油公司,却在2003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增长。有数据显示,去年一年,中石油业绩暴涨了187%,中石化业绩劲升155%。其中,中石油因为连续两年的强劲增长,已经被视为全球第六大石油公司。
然而快速增长的国有石油公司,并没有帮助中国有效地解决燃油供应问题。来自石油的涨价压力,很快传递到下游各个行业。
按道理,在从国际市场到国内市场的一系列环节中,国内石油公司在其中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型国有垄断石油企业并没有发挥出其理应发挥的“缓冲器”作用。作为不完全的市场竞争主体,把国际市场价格风险全部转移给国内市场的做法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稳定都是极不利的。
2006年底,我国即将全面向外资开放我国成品油市场。今年年底成品油零售市场对外放开后,国外石油企业将与国内企业一同参与石油流通过程,并在同等地位上竞争。针对这种形势,目前严格控制的石油工业格局进一步改革迫在眉睫。专家们建议说,其基本原则就是给涉油企业以更多的经营自,国家保留危机时期的干涉权。石油市场应该加速开放。打破国内石油市场的地域垄断,比如将分别隶属于铁路、交通、民航、农业、林业等系统的石油专项用户的油品供应系统剥离出来,组建独立的石油销售公司,并享有石油进出口权,使之成为真正的石油市场主体。同时,鼓励其他社会资金进入石油流通领域。政府在放开石油价格的同时,从完善和规范市场入手,制定市场规则,灵活管理和调控市场。
要确保石油市场的运行安全,一是加强和完善市场法律体系,特别要建立反暴利、反垄断等法律法规,保护市场经营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增强监管的权威性,加大对能源市场的监管力度,实现监管的独立、公正、透明和高效。三是建立能源市场监测体系,加强能源统计和信息,及时公布有关市场数据。
调整之机
这次石油危机把诸如石油战略等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命题更加紧迫的摆在了国人的面前。
我们知道,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对油价上涨的免疫能力,比起前三次的石油危机时期已经大幅提高。通过建立商业及战略储备、调整能源结构以及提高使用效率等手段,可以避免油价上涨对经济产生过大冲击。中国倘能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把握机会,未雨绸缪,那么无疑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首先是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多元化进口石油,进行石油储备,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在石油开发勘探上,不仅限于国内,如何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显得十分重要。最近,作为国内三大油企之一的中国石油,正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与日本、美国进行一场直接争夺油源和管线的激烈大战。在进口方面,过去,来自中东和亚洲其他地区的供应在中国的石油进口中占据绝对优势(60%的石油都从马六甲运进,此即所谓的马六甲困局),两年前中国从中东、亚洲地区进口的石油份额分别为49.9%、17.3%,但是近年来情况却有所改观,今年从上述两地区的进口份额已经下降为46.7%、15.5%。与此同时,来自西部非洲、前苏联国家的石油进口量正在显著增加,西非地区进口份额由两年前的13.1%上升至19.4%,前苏联进口份额则由2002年的5.6%升为6.7%。这在很大方面保证了石油来源的多元化,不会轻易受制于人。
在战略储备上,目前,国家已经成立了专门机构,并确定了四大战略储备区,某些油库设施已经开始建设,目标是建立90天用油的储备总额。现原油储备量已达到2.85亿桶,理论上可满足国内47天左右的石油需求,距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其次是大力开发、推广石油替代能源,降低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高油价促使人们在可替代能源中进行选择,由于消费刚性作用,洁净煤、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可供选择的品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能源结构的优化。中国神华集团“煤制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已于8月2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工,该项目将是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商业化示范装置。另据中国商务部的消息说,今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煤变油”技术领先的南非萨索尔公司就在陕西、宁夏建立煤变油装置进行可行性研究,预计项目总投资60亿美元,设计规模年产600万吨。
再次是强化节能。
一个极易忽视的事实是,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也是石油浪费大国:
与国际通行的石油消费强度比较,我国石油消费强度为0.19,相当于日本的4倍,欧洲的3倍。
我国8个主要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七成,其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仅工业部门每年就多烧掉约2.3亿吨标准煤。
8月24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学习讲座上,国务院总理主持学习讲座并发表讲话。他强调,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把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证油气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和有效利用。这说明国家把节能放到了解决石油问题的重要战略地位。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朱跃中分析,中国节能尤其是节油潜力巨大。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均原油消费水平为1吨,日本为2吨,美国则达到4吨;我国13亿人口,而国内原油产量即使到10年后,也只有约2亿吨。2002年,中国1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为11.8吨标准煤,这一能源消耗水平相当于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2003年,中国消耗了占世界总消费量30%的煤炭,却只创造了仅占全球总量4%的国内生产总值。据测算,如采取各种强化节能的措施,2020年中国可以节约能源8亿吨标准煤,而当前我国每年能源消耗总量是16.78亿吨标准煤。
要解决当前节能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是政府推动和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一是加强政府节能管理体系的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在节能领域的主要职能定位在:制订能源价格、税收等经济政策,强化市场信号;制订节能法规和标准;提供信息服务,包括公众宣传、能源审计、能效标识、教育与培训等;资助和鼓励节能技术研究、开发和示范;促进和协调各种节能组织的活动;政府机构自身节能。政府对能源的管理,应由能源供应为主转向终端消费,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为主。当前,应把政府机构节能当作推进全国节能工作的突破口。二是建立和完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建议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以及政府价格调控的科学化;节能投资项目实行税收减免或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生产节能新产品的企业,应视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开征燃油税或提高汽、柴油消费税率,3年至5年内汽油、柴油价格含税率提高到60%左右。三是建立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体系。四是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新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节能优先战略的关键,在于创造使节能与开发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促使节能在竞争中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上述分析表明,解决中国节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当务之急是加大政府对这项工作的管理力度,切实承担起政府在节能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