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高校的学术研究机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高校的学术研究机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非在编学术研究机构所具有的特征,论述了非在编学术研究机构的功能与作用。指出它能够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增强科研资源的配置能力;创新科学研究,提升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能力;承担特色科研任务,产出优势科研成果;凝练研究方向,优化学科建设。因而,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以及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与适度的空间,要大力给予扶持。

【关键词】高校;学术机构;非在编学术机构;特征

随着国家提倡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作为人类科学组成部分的哲学社会科学,也在尝试创新形式和途径,发挥其文化软实力的功能和作用。其中高校对一些科研人力资源要素进行挖掘、整合、重组,在不打破现有行政隶属关系的条件下,而又能发挥科研人力资源的优势,推动科学研究,便使形式灵活的非在编学术研究机构应运而生。尤其是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启动以及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立项建设的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的效仿活动,大批高校纷纷进行科研平台和科研载体建设,组建非在编学术研究机构,设立非在编研究院、所、中心等,试图进行科研体制与机制创新,大部分高校进行的如火如荼。非在编学术机构是大学纵向结构中的一种基层的学术组织,是指学术机构所在单位不独立设立行政编制,不提供经费,不提供固定办公场所的学术研究性主体,简称“三无机构”。这类主体在人员编制、场地与经费筹方面完全依靠机构自己的运作来实现和维持,是一种虚拟的研究机构。依托单位不提供任何编制和经费。本文拟探讨它的特征及功能作用。

一、非在编学术研究机构的特征

1、非在编性

机构位于大学纵向结构中的基层,大学不提供独立的行政编制以及办公场地,是以虚拟形体运作的。成员隶属于其自身原有的所在单位或大学内部的学院、系、教研室或研究院、所等教学、科研单位或大学外部的某些单位。大学不提供固定的办公场地,其办公场地一般由非在编学术机构自行解决或通过租赁、放在负责人的工作室、教研室等形式,无具体规定和统一要求,坚持就近原则,只要能便于机构工作和组织活动则可。

2、学术性

非在编学术研究机构以处理高深学问为主要职能,无论这种处理是以教学、科研还是兼而有之[1]。但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以及科学研究的组织与管理,还兼有学科发展。大学内部有些机构虽然与学术有关,但不属于非在编学术研究机构,如大学的出版社、知识产权转化等,这些部门尽管与学术有联系,但不是研究学问的,而是推介研究学问的产品——科研成果的。有的大学明确界定了非在编学术研究机构的学术性质,并明确规定其任务就是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如西北政法大学具体规定学术机构的任务: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积极承担社会服务工作;推出优秀科研成果;积极争取各种科研项目和经费,特别是横向项目和科研经费。

3、具有组织化的形态和特征

第一,具有一定的设立依据和目标。一般是以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科研任务为导向进行设立,可以跨学科、跨学院交叉设立或与外单位联合设立。实际也是以具有一定研究特色与研究优势的方向为建制依据,面向研究项目、问题、行业或产品来设立。有的大学对于设立条件还做了特别具体而又细致的要求,对于研究院所、研究中心的条件分别做了要求。如西北政法大学,申请设立研究所必须具备4个条件[2]:一是以深化现有学科研究方向为基础,以学院为依托组建,依托学院管理。二是具有3个或以上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拥有一支由校内人员和国内外研究人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拥有一定的学术优势和科研积累,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人员不少于3人。三是具备承担国家、部(省)、厅、局科研项目能力和横向科研项目的能力。四是所长一般应为本校在编在岗人员或本校聘任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骨干,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科研组织能力。对于申请设立研究中心、研究院,分别规定了相应的具体条件。

第二,具有自己独立的名称。一般是冠以大学的名称,加上具体的研究方向和特色以及相应的机构形式,如研究院、研究所、研究中心等。如“西北政法大学陕甘宁边区研究所”、“西北政法大学港澳台刑法研究所”等。对于国际合作或者与校外单位合作的非在编学术研究机构的名称,一般是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的。

第三,有具体的负责人,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研究队伍。该机构必须具有具体的负责人(简称主任),如院长、所长或中心主任,但在大学内部不享有相应的任何行政职能,当然,其本身已有行政职务的除外。机构一般是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负责学术管理,组织科研项目的实施以及机构的日常运作,有的非在编机构也可以由主任安排1-2名管理人员,负责机构的日常运作。

研究队伍由多位成员组成,具有相对稳定而又比较复杂的结构与队伍,且多是跨学科性的,跨系、跨学院或跨部门。最初在筹备、策划申请设立研究机构时,最初设立小组也是围绕机构的研究方向,来组建研究队伍,重视研究人员的知识、专业、学科等丰富背景、结构的交叉、互补性。在科研、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研究成员完全享有机构成员的身份参与合作、对外交流,比如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可以机构成员的身份来参加,以显示研究人员的专业性、领域性,其实国内各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大都喜欢以所属某个研究机构的身份,来参与学术活动,具有学术归属感。当然研究人员完全可以自己本身所在的学院、系以及部门的身份参加。

第四,拥有一定的组织制度与文化,享有广泛的自,具有“机构开放、体制灵活和人员流动”的特点与优势。运行机制是自治式管理,实行“学术特区”制度[3],突出学术权力的主导作用。机构在研究人员聘用、经费支出、项目研究、活动开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拥有完全的自主决策权。有的机构还有项目组或创新团队等若干个学术单元,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围绕机构的研究方向和学科特色,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进行项目研究。项目组主要在机构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具体负责子项目的研究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