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平实之中见实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平实之中见实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北京的张龙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获得了特等奖。张老师在课始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片断赢得了专家、学者的一致推崇。

【教学片断】

师:课前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请大家快速看一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日寇和西双版纳特种部队——战象打了一场恶战,战斗结束后,发现了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活着,人们在旁边救了它,这头象的名字叫嘎羧,26年过去了,它还不忘走到打洛江边,找到浴血奋战多年的将士们。故事深情歌颂了嘎羧善良忠诚的情怀。

师:我首先要表扬他勇气可嘉,概括的内容比较全面,但如果语言再简练些就更好了,谁再来试概括一下。

生:课文写了嘎羧重披战甲,来到打洛江畔与当年和自己浴血奋战的战友一起长眠。

师:他说了三个情节,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情节,他说嘎羧是重披战甲,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战甲是保护身体的盔甲,嘎羧披的是什么?

生:嘎羧佩戴的是象鞍,我们可以说它是重披象鞍。

师:真好,我们就用他说的这个词。(板书:重披象鞍)一个“重”字,就把26年前和26年后的事联系了起来,语言多准确啊。那其他情节呢,刚才他还说了重回打洛江畔,这个情节能不能像刚才那样概括一下?

生:再回战场。

师:你为什么用“再”字?

生:因为它是第二次来到战场。

师:多好啊,用词也非常准确。(板书:再回战局)

师:最后一个情节谁来说。在它临终前,它最后所做的事是什么?

生:光荣归去。

师:这位同学特别会概括,他读懂了嘎羧的行为。(板书:光荣归去)我们再来看这三个情节,这是嘎羧在临终前做的事,那它在26年前战斗结束后幸存下来的这个情节,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

生:战后幸存。

师:真好,我们就用她说的这个词。(板书:战后幸存)。

师:你们看,这么长的课文,经过我们的思考、概括,就提炼出了这四个主要的情节,值得积累下来吗?

生:值得。

师:我看咱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把这四个词抄写在笔记本上了,真会学习!如果你写完了,把这四个情节联系起来,用简练的语言再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抗日战争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大象嘎羧,26年后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来到曾经奋战的战场,最后光荣地将自己掩埋的事。

师:比刚才说的内容更全面,语言更简练了。这篇文章是长课文,又是小说,我们今后在概括小说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抓住主要情节或事件,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思考一】永不过时的概括能力训练

纵观34节观摩课,很少见有张龙老师那样的“大手笔”——花时五六分钟训练学生的整体概括能力。为什么其余的老师那么怕在观摩课中展示概括能力的训练呢?首先,是教师的功利心在作祟,觉得概括能力训练很难有亮点,何况是大型赛事,更不愿尝试。其次,教学观念有失偏颇,重局部而忽视整体的把握。有些课在初读之后还没有很好地感知整体,教师就急急忙忙往前赶,直奔所谓的“出彩部分”了,长此以往,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可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训练目标,概括能力的训练永不过时!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这是阅读课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也许没有太强的“观赏性”,但是语文课需要这份朴实,公开课更应该展示这一面。

【思考二】扎实有效的概括能力训练

初看张龙老师的教学片断,也许会感觉很“实”,甚至有些“平”,但我对这“实”甚至“平”却是满心欢喜。因为,实中见效,平中出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张老师把握了长文短教的方法,根据文本特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思路。他先让学生自由表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主次不分,语言不简练。接着,张老师顺学而导,不急不躁,铺路搭桥,化难为易,学生潜心会文,分别概括出:重披象鞍、再回战场、光荣归去、战后幸存等四个小标题,根据板书,学生很快便简洁地概括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教师总结学法。一切自自然然,一切水到渠成,实现了“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的华丽转身。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把握学情、顺应学情,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只有真实的课堂,学生才能真正成长。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