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上海滨水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上海滨水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上海滨水工业遗产地区为例,调查和分析了遗产现状分布与保护利用的现状,通过对其存在问题的总结,结合西方的成熟经验,提出较有针对性的滨水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关键词:滨水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 F287 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开埠以来,外商敏锐地选择浦江沿岸作为他们的工业制造基地,拉启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序幕。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带动了民族工商业的进军步伐,苏州河边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崛起。可以说,黄浦江与苏州河作为中国近代工业与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记载与诉说着这段宝贵的历史。

随着21世纪后工业化浪潮的席卷而来,城市退二进三,上海的工业布局也作出了大调整,原来的产业逐渐迁出滨水地区,向郊区发展。与此同时,城市更新的步伐加快,大规模的开发活动使得遗留的工业建筑、场地与环境面临着各种考验。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涉足上海滨水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领域。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上海滨水工业遗产的现状做出进一步梳理与总结,并提供一些策略上的建议。

1. 上海滨水工业遗产的现状

笔者依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写的《上海工业遗产实录》,以专家认定的遗产为对象,结合实地考察,整理出上海中心城区滨水工业遗产的现状情况。滨水工业遗产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黄浦江边的杨树浦地区、世博会改造地区、东大名路与外马路地带,以及苏州河的零星地块。

2. 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分析

2.1现状保护与利用模式

博物馆与展览区-苏州河边主要有包括啤酒博物馆在内的一些专题博物馆,黄浦江边的江南造船厂被整体改造为世博展览区域,比较重要的工业建筑改造成了世博场馆,杨树浦地区的自来水厂则被改造成为自来水博物馆;

艺术与创意园-主要有台湾建筑师登琨艳改造的杜月笙粮仓艺术工作室、画家丁乙的工作室、刘继东工作室等,其中较著名的是苏州河边的M50、黄浦江边的滨江创意园,以及动力机厂改造的幸福码头。

滨水公园与开放空间-包括由上海啤酒厂改造的、以生态水质恢复为主题的梦清园、东大名路码头地区的滨江绿地、两个世博公园项目等。其中后滩公园因生态设计与工业遗存相结合的可持续理念与效果获得ASLA大奖。

商业、娱乐等混合功能利用-上海毛条厂被改造为“东方渔人码头”,老码头则被打造为休闲商业街区,杨树浦地区的裕丰纺织株式会社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包含展示、接待、餐饮娱乐等功能;

工业旅游-有关部门在2005年策划了全国第一个工业旅游的专项规划《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规划(2006-2010)》,推出“沧桑”上海-中国百年工业探访之旅等一系列活动。响应这样的决策,普陀区在近几年来以工业旅游为发展目标之一,推出了苏州河10公里“水上巴士”航线,串联起滨水近代工业文明的遗存。

2.2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保护利用对象的不完整

目前保护与利用的对象以具有高度价值的单个点状的工业遗产建筑为主,而忽略了遗产片区和整体空间特征的重要性,导致很多价值相对一般、但对片区整体氛围的形成具有突出作用的工业遗存被全部拆除,原有的整体工业景观和人文氛围荡然无存。昔日享有远东最大船厂之称的耶松船厂,在原址上仅剩下一座办公大楼;莫干山路上的阜丰与福新面粉厂规模壮观,雁列成行,如今却仅存两三幢办公建筑与荒草漫地的厂区……

2. 滨水工业遗产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各自为阵

滨水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呈现出各自为阵的特征,没有充分考虑其线性滨水遗产空间的连续性和功能辐射性,导致人们对于工业遗产的感知仍停留在单个改造项目、单体建筑的范畴。以苏州河地区为例,滨水的工业建筑散点分布,被居住区、道路等阻隔,没有形成连贯的遗产空间体验,令人难以觉出昔日“民族工业发源地”的历史氛围。

3. 工业文化内涵的忽视

许多项目偏重于商业与经济利益的实现,虽然吸引了大量人气,但却忽视了对工业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更新过的工业厂区内被休闲娱乐和商业购物所充满,似乎优秀的建筑与残存的工业遗迹,仅仅是盛装现代文明的一个美丽容器。热闹的背后,是对这份独特历史景观与工业文明的信心缺失。

4. 滨水工业旅游动力不足

目前仅有普陀区进行滨水工业旅游开发,但其效果与影响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滨水工业地区蔓延10公里,呈点状散布的格局,开展工业旅游的景点目标太分散。同时,以水上游览为主的体验方式并不能将工业历史的魅力充分彰显。作为旅游产业,需要有充足的景点资源、相对完整的风貌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来支撑。上海的滨水工业遗产资源并非仅仅局限在苏州河边,在杨树浦、老码头、世博园区等地拥有更为巨大的开发潜力。

4. 保护与利用的策略建议

4.1评估与划定重要的滨水工业遗产保护区

在国外,通过划定保护区来对工业遗产地带进行整体保护,这一措施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英国在1967年的《城市宜人环境法》中规定,保护区是一片建筑、历史价值突出或整体风貌需保护的区域,并提出对泰晤士及其它因产业结构落后而衰退的伦敦西部和南部某些地区,采用工业建筑群与工业遗产保护区的方式。对于处在迅速更新中的大都市上海,可以借鉴工业遗产保护区的策略,将工业遗产、工业历史价值突出或是工业整体风貌需要保护的滨水工业遗产地区,确定为保护区,来控制城市开发建设对其带来的威胁。

4.2利用公园与开放空间整合遗产资源

针对上海滨水工业遗产之间缺乏联系、各自为阵的问题,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从巴黎东部运河沿岸101公顷的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到德国鲁尔区埃姆舍公园475平方公里的七个互相串联的遗产公园系统,都通过建立公园与开放空间系统,对城区乃至大区域的遗产整体格局进行梳理与整合。笔者建议上海滨水工业遗产可以尝试通过建立公园与开放空间系统,结合现有的开放空间与公园等来整合遗产资源,构成相对连贯完整的遗产景观系统。

4.3将开放式的文化体验活动融入整体景观

要挖掘与展现上海滨水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应当通过各式各样的“室内外体验式”活动鼓励人们参与并感受工业历史,而不仅仅是“室内博物馆式”的“观察”。在美国洛厄尔国家公园和德国关税联盟煤矿,游客成为整个遗产区的参与体验者,能够在室内外的不同空间中领略并感受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和生活画面。对于上海来说,不论是改造为遗产公园,还是混合开发的遗产地,都应当在不同程度上注入有关工业历史的文化体验。

4.4发展整体性的滨水工业旅游并策划丰富的游线

工业旅游在西方的滨水工业遗产实践中已经是一种常见策略。德国鲁尔区的埃姆舍公园形成了整体性的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包含25个主要景点和25条专题游线。上海与鲁尔区在地区尺度、工业历史、城市发展目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同样可以借鉴该策略,将有代表意义的遗产公园、艺术与创意园、博物馆等作为工业旅游的特色景点,并依托开放空间系统和城市道路、河流进行游线组织,形成具有差异性的游览路线,逐步构建完整的滨水工业旅游体系。

5.0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该领域,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建设之间正在从紧张的博弈状态转变为友好的合作关系。我们期待,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厚物质遗产资源与非物质文化底蕴的上海滨水地区能够与未来的城市发展结合出更加精彩动人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张松.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燮君,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上海工业遗产实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 Carol B. 吴小菁译. 工业遗址的再开发利用:建筑师、规划师、开发商和决策者实用指南.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