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把握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使文学形象与道德情感有机结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实践;语文课

一、引导学生读,在阅读中感受德育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默读、自读自悟等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找春天》时,首先提问:谁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句子?启发学生联想学过的课文,学生马上就会背出《春晓》《祖国多么广大》《我们村的花果园》等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祖国多么美丽,没有党的领导,人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小山村会变得如此美丽吗?让学生学会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

二、引导观察,在看中受到德育教育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一个小山村里,周围景色秀丽,我就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来进行教学。在教学《找春天》时,我带领孩子们到风景迷人的小山上去找春天,让他们在美丽的小山上畅游。引导学生从远到近、从上到下观察景物,观察花草树木的颜色、样子等,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学会观察,体会只有细心才能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美化自己的家乡。

三、环境人物相联系,在理解之时感受德育教育

学生对外面的世界认识是肤浅的,社会环境是培养人道德情感的土壤,而人们的言行举止又是社会实践和道德规范的体现,学生在社会与生活的实践中尚不能完全区分真与假、好与坏、平凡与伟大的界限,继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将环境与人物结合起来,让学生加深对社会、对人的认识。在教学《狱中联欢》一文时,我紧紧抓住下面几副对联不放,“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极乐世界”“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苦尽甘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大地回春”等等,然后结合这些对联和课文内容着重向学生讲述监狱中的这些革命前辈在敌人的魔掌中,面对着敌人的屠刀,面临着死亡,视死如归。“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主义之禅。一副副对联正体现了革命前辈乐观诙谐的情趣和坚信革命真理,充满了对黑暗势力的轻蔑。通过讲读,使学生领悟先辈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再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备课时我已感受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体会到了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受此感染,在教学中,伴着乐曲中列车启动的隆隆声,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到“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点开”时,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情境。“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此时,师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完全交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使他们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在教育的诸多因素中,德育是灵魂,教书育人不可分割。语文教师应坚持“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努力学习,大胆实践,遵循“文以载道”的教育规律,坚持不懈地建造教书育人的伟大而崇高的工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具备健全心理和良好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新一代接班人。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石海镇川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