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文分析常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文分析常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现今文言文为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在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要求日趋加深的前提下,如何通读、理解文言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读书百遍未必能够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加以一定的方法才是科学的学习,本文就现初中语文中文言文进行解析,通过老师理清顺序,达到学生自觉通读课文甚至理解课文的目的,将文言文这一难点运用简单的逻辑原理梳理开来,让学生好理解,好记忆,以达到自学文言文,甚至欣赏文言文的目的,让学生不再望“文”生畏。

【关键词】知识点;分析条理;层次;自学

小时候,我是一个乖孩子、乖学生,说话提问很有分寸,该说则说,该问则问,从不越雷池半步。但有一问题一直纠结于心,无可释怀,我也曾经放胆问过同桌:语文老师分析课文为什么从不出差错?同桌的回答是:因为是老师嘛,特别是语文老师,个个都是绝顶聪明的!在我心里,她的回答和没说一样。因为性格原因,自此我再也不敢问第二个人了。从教后才有了“恍然大悟”。原来语文老师都有一本《教学参考书》!这才知道不是语文老师厉害,而是编书的专家、教授厉害,厉害得不得了!很多语文老师只是一个传声筒,在学生面前装神气罢了。纠结多年的问题得到了诠释,却又有了继续的问题:语文老师可不可以不要《教学参考书》,让学生自己得道升仙,解决这一难关呢?

一日去菜市场,偶见杀鸡人的戏剧手法。见到他解剖鸡的步骤十分简单:第一刀将鸡颈与脊椎骨自接缝处切下来;第二刀再把翅、腿与主体骨自接缝处肢解下来;第三刀将鸡身的脊椎骨一分为二,轻松得很,没费什么劲,用极短的时间让问题解决得极为圆满。灵感来了,这分析文章与解剖鸡竟然有如此相似之处。春华秋实,耕耘后就有收获,几年的潜心研究,我终于摸索出一套课文分析的法宝,自感很有一定的价值。当然好的东西要大家分享,为了更好的整理总结,现将此方法示例出来,一是让同行查漏补缺,二是想让神仙能做的事,学生自己也能做。我相信只要学生认真做了,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熟能生巧,做多了,就能行。

此方法的名称叫“剥皮抽筋取骨法”。具体的步骤是:老师先把要预习的课文指出来,学生自己细读课文,以三遍为宜,略微逊色的学生读4至6遍,其目的有二:第一领略课文的大意,就像小朋友看了“三打白骨精”电视剧后,知道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不仅为民除了害,还扫清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的一大障碍。学生看完课文后,至少要达到理解课文的故事梗概或文章的大意的效果;第二认字正音。对于课文中的生字或者生词,通过读课文要读得准字要写得正确。即便初中生仍然不可忽视认字正音;生词肯定也是要搞的,解释、找近义反义词、造句和应用都不可忽视。只有在习作时运用自如了,才能是学生个人的知识;难懂的句子要在文章前后的句意中去理解,力求准确。凡是运用到的基础知识,比如说标点符号、修辞格等我认为还是要热热手,熟练熟练。这是只因为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有尚好的“上层建筑”的道理。以上是“剥皮抽筋取骨法”的第一大步。

第二大步:将文章的自然段按顺序列出序号,我们把自然段用字母C表示,因一篇文章有许多自然段之分,所以就有之分。然后将这些自然段的段意一一概括出来。有学生会说我们概括不好,这正是我要教的方法之一。怎样才能概括好自然段意,我们用公式表示:

C=该自然段诸句子努力要说明的那个意思。

我们还是举例说说为妙。比如韩愈的《马说》中的第一自然段:“世有伯乐,然后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千里马,辱没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之”。本自然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说世界上有了伯乐以后才有千里马的出现,其意即指只有识才的人出现后有才能的人才能尽其所用。第二句话是说千里马常常都有,但伯乐却不可能什么时候都有,其意是说有才干的人什么时候都有,善于发现有才能的人却不经常有。第三句是说所以说即使有了千里马,但如果只在不识货的人手里喂养生长,也只能与一般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没有千里马的称谓。这是说即使有了有能力的人,但只在不识才的人下面供职,也只能被埋没在平常人的中间,施展不出他的才华。这三句话要努力说明的意思是:只因有了识才的人,有才华的人才能尽情施展本事,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便是我们要的自然段意,是文章分析最基本的能力概括,初学者有点难,但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搞几遍,就可以熟能生巧,笔下生花了。自然段意就是这样概括的。

第三大步:在一张空白纸上画一条自西向东的带箭头的横轴,姑且说它是文章线索发展的始终。将那些概括好的自然段意按顺序向终点上下排列上去,就像一根藤上结了许多的瓜,架式外观蛮好看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找出自然段中的对等和同等关系,找出文章中的部分意思,用字母A表示,因为一篇文章有好几部分,所以我们就有A1A2......An之分,不过初中课文三部分的文章居多,我们将文章中的部分意思也列一数学公式如下:

A=该部分各自然段意的总和-枝叶意+作者写该部分目的。

这里的枝叶意是指该部分中不起主要作用的自然段意,如承接、过渡、补充、说明、烘托、辅助等的自然段意,这些段意虽与文章有至关的联系,但是不能代表本部分的主要意思,故称之为枝叶意,概括部分意时,只能刀削斧凿了。

不难发现,部分意出现后,还有一种文章单位的存在,就是部分意下的单位意,通常大家叫做层次意,就是说:该部分里分为几个层次叙述,用字母B表示层次意,因为一个部分有许多层次,且不只是那一个部分有,有时有几个部分意里都有一些层次意,那么我们就有了A1B1、A1B2、......A1Bn或A2B1、A2B2、......A2Bn等类推之分了,不如也用一数学公式来表示一下。

B=本层次里的自然段意的总和-枝叶意。

这里的枝叶意按部分枝叶意的方法推理得之,不作赘述了。若碰上层次意小于自然段意时,按自然段意的概括方法推理得之。文章的单位及概括法就是这些了。那文章的主体思想又该如何概括呢?明眼人可能早知道了,我们用S表示文章的主体思想。

S=各部分意的总和-枝叶意+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及作用。

这里的枝叶意指文章中只起开场白、承上启下等不能代表本文的部分意,作者的写作目的及作用是指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它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至于主题思想这一专业术语的解释,我是这样认为的:作者通过系列事情反映的某个问题是文章中心,这中心加上作者撰写此文后的目的及作用就是中心思想。当然个人观点,对与否还可商榷。抽象的东西往往弄得人头晕脑胀,来点直观的,我们拿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演示一下。

第一步:省略(前面已演示)。

A3 重点论述了“人和”的实质即施行“仁政”后要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从自然意的内涵与外延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等和同等关系,老师给我们讲了用事物发展的顺序、时间场地的变换、事物的特殊性来划分文章的层次部分关系。这里就指出了一篇文章可用几种方法划分,答案就不是一个了。这篇文章是论述文,C1中提出论点,自成一部分,C2C3用两个不同的事例论证提出的观点,它们之间是对等关系,因为A2隶属,只能是A2中的层次对等关系了,C2C3的和于C1对等,与C4对等,不难看出C1=A1=C2+C3=A2=C4=A3。它们是对等关系,按公式计算得出:A1=C1=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

A2=C2+C3-枝叶意=具体论证“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A2B1=C2=举“小城环而攻之不胜”之例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A2B2=C3例举“委而去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A3=C4=着重的论述了“人和”,阐述了“人和”的实质,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S=A1+A2(A2B1+A2B2)+A3-枝叶意+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写作目的)。

通过......的论断,算课文的主题中心,加上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后就变成了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同时许多老师强调一课一得,那么本课的得点则是该课文的名人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该名言的生命力是龟寿龙龄了。以上是我们图文并举的演示,大家看了后,不知有什么感想,能七嘴八舌的说说,我们好进一步的完善它。

我将此方法命名为“剥皮抽筋取骨法”,乍一听有些毛骨悚然,我也曾想搞个文雅一点的名称,但都未能成功,那就暂且将就一下。所谓“皮”者,文章的句子也,“筋”者自然段到部分意,“骨”谓之主题思想啊!从命名已得之,该法运用达到了从形式到内容,内容反过来支配着形式,答案往往有几种,也就是说它没有把学生带进死胡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形式到内容一步一台阶,结构层次脉络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做其它事务或其他科目学习时,不混乱杂糅、东咬西抓、惊慌失措了。、

该法还有一大特点,它将基础知识、阅读分析、习作练习有机地统一起来,让一些死的东西活了起来,基础知识的反复运用,知识点掌握牢固了,学生能自然运用后可以说变成了自己的知识或技能。再者,阅读与习作练习的关系,也不告而知了,我们说的课文阅读分析步骤是:认字正音、词、词组的解释与运用、难句诠释自然段的分析部分意的分析(包括层次意的分析)中心思想课文所得,完成全文分析。而我们的作文过程是:弄懂题意确定主题选择材料布局谋篇、间架结构字词句修改润色加工文章完成,怪而不怪,它们刚好是逆向的,这就给学生提供作文该如何向文豪们学习了,反过来又指明了阅读分析的具体行程,这样反来复去做多了,阅读分析这个魔鬼关的解决竟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阅读分析,有时抽象得使人头昏脑胀,眼花缭乱。这里我用数学公式一一标立出来,使学者新鲜好奇,主要的作用还是较传统分析法更形象直观些。传统分析书页的翻转,不是忘这就是忘了那,而我们的线图公式分析,它将多页的自然意标明一面之上,前后对照,根据自然段的内涵外延,很容易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等、同等关系,找出部分意、层次意,综合取舍提炼,亦容易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做,老师讲的少,学生练的多,练的过程中,是乐中求得,兴趣盎然,彼此讨论,互学互补,是不难掌握的吧!

上述偏方,只己印证,还望同行试试。一学期有30到40篇课文,如果学生自己行了,那么课堂不仅在教室里,饭桌上、上学路上、家里等都是他们的课堂。学生一兴起兴趣,几十篇课文不要多长的时间就可完成。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通过阅读,学生又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几年学成后,难道还怕他们不成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