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09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35例和观察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35例,将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副作用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治疗后,笔者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 R9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051-02

本文中笔者选取2008年3月~2009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将结果进行总结及比较,具体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09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35例和观察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35例。对照组的35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36~76岁,平均(58.6±3.0)岁;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6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7例,静息心绞痛7例,梗死后心绞痛9例,变异型心绞痛6例。观察组的35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35~75岁,平均(56.9±3.2)岁;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7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7例,静息心绞痛8例,梗死后心绞痛7例,变异型心绞痛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分型等方面进行比较,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口服;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口服。两组患者均7 d为1个疗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副作用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比较。

1.3 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疾病未再发作或发作次数减少90%以上,心电图示ST段恢复>50%或倒置的T波恢复直立;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疾病发作次数减少虽未达到90%以上,但是也有所减少,心电图有所改善;无效:疾病发作次数未见减少或更加频繁,心电图示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0.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及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等研究比较具体见表1。

3 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是一种冠心病的急性心脏事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胸部不适的性质与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相似,通常程度更强些,经常被描述为疼痛,可持续长达30 min,偶尔将患者从睡眠中痛醒[1]。心绞痛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增加;出现静息型或夜间型心绞痛;胸痛放射至附近或新的部位;发作时伴有新的相关特征如出汗、恶心、呕吐、心悸或呼吸困难。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且如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2]。大约30%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发作后3个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猝死少见,但胸痛时心电图的明显变化是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重要标志[3-4]。本文中,笔者就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其较单纯运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效果卓著,且副作用发生率并未升高,且患者满意率大大提升,这些数据证实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案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同时患者的满意率也较高,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薛荣元,孔祥明.冠脉血栓形成新模型与抗栓剂影响-阿司匹林、肝素、蝮蛇抗栓酶的作用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6):742.

[2]韩凌.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理及肝素抗凝治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23(6):321-325.

[3]陈俊东.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3):226.

[4]刘健,郑彬.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60.

(收稿日期:201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