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眼定乾坤 第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眼定乾坤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记者您是如何涉足鉴定领域的?兴趣爱好使然还是工作性质决定?

潘深亮:我本身是学历史的,有爱好的因素,喜欢古代的东西。故宫博物院自古以来就是百宝箱,收藏有古代文物上百万件。到了这里以后,一方面要工作,一方面工作当中也要继续学习。我开始拜徐邦达、刘九庵先生为师,帮助他们抄写一些东西。在这些专家的指导下,才知道鉴定工作怎么搞。

刘九庵先生曾给我们12字箴言:在实际中学习,在比较中鉴定。有的媒体夸奖我是国内书画鉴定第一眼,这是夸张了。感觉我很神秘――一看是真的,几十万出来了;一看是假的,一分钱不值。

其实,神秘倒谈不上,主要是看东西看得多。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俩没打过交道,见了面不认得。即便书上介绍一番,你是矮矮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纸上谈兵,还是不认识。必须看到真人,多打交道,久而久之,看一眼就知道是他。就像演、的特型演员,他演得再怎么好,你也知道是假的。造型上不像、气质不像、声音不像,总有破绽。书画也一样,从个人风格、字的特点,款、印人手。鉴定就是这么回事。

记者:收藏市场火爆依旧,由什么原因造成?

潘深亮:虽说自古以来就有收藏,官方、民间皆有,民间主要是富人收藏。但由于解放初期的文物政策,民间收藏这一块没有了,收藏行为的主体是国家博物馆。改革开放后,艺术走向市场、走向民间。在某种程度上说,收藏反而成了新事物,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全国的收藏大军可能要达到8000万。

第二,收藏是继承民族传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古代铜器、字画里经常出现“子孙人保”的字样,有时候写成宝贝的“宝”,有时候写成保管的“保”,希望子子孙孙能够传承下去。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对现代新文化有借鉴作用。

另一个好处,怡情怡性、陶冶性情、延年益寿。很多收藏家都很长寿,心中有寄托。不管哪个阶层的人,老中少都能玩。

第四,好的收藏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是一个极大的机遇。举个例子,故宫现在收藏齐白石的画有180多张。解放初期,很多都是10块、8块收进去的,现在,齐白石的一个扇面都是七八万,几只虾能卖到二十七八万。

但还要注意一点――风险。极大的机遇中包含极大的风险,类似于玩股票。

记者: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收藏行为有何改变?

潘深亮:受一些影响,但不光光是金融危机,跟我国艺术市场本身的特点也有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搞了200多年了,而我们的艺术市场开放时间不长,很多地方还不健全。比如:真假的问题。怎么能够保真?特别希望政府部门设立一个官方的权威机构。现在只有一些民间的鉴定站,权威性不是太大。

文化产品有一个特点,都是以经济为基础。自古以来,收藏是波浪式的,时起时伏。高潮时,多数是因为经济发展。收藏市场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我们认为,高精尖的东西,仍然是有市场的。文物是特殊商品,不能再生产。对于一些人来说,玩文物并非为了赚钱,而是一种品味和情结。

记者:对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心态,您有何看法?

潘深亮:我建议搞收藏不要把赚钱放在第一位。收藏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传承文化、艺术,为现代文化服务。这是一个宗旨。在这个宗旨之下,当然也有保值、增值的机遇。别太功利!

现在,出现了一批没有多少艺术品知识的商人,北京人叫做“倒爷”。不太赞成,但也不能完全没有他们。文化产品走向市场,就存在一个“价位”的问题。为什么博物馆不那么活跃,而民间这么活跃呢?就因为它是商品。

记者:讲讲在您鉴宝过程中,最为传奇的事。

潘深亮:先说一个“假当真”的事儿。一句话解决了300万的问题。

洛阳铁路局在“”时期,抄走一户人家的一幅画。据他们讲,是唐伯虎画的老虎。但后来落实政策的时候,不小心把画弄丢了。对方提出,要国家赔300万。这不得了,铁路局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他们在看报纸时,无意中看到我写的一篇文章:《唐寅书画辨伪》。里面有两句话――唐伯虎不画虎,凡画的老虎都是假的。他们看了后恍然大悟,这是学者写的文章,可以作为依据。他们打听出我在故宫,专程派人采访我。根据我的意见,问题马上就解决了。一字值千金。鉴定中也是如此。

再说一个“真当假”的事儿。

有一年,我到常州鉴定。一位老大爷拿着一张齐白石画的虾来找我,他们家不懂,完全不当回事。女儿还生他的气,一张破纸到处藏来藏去。他说,我心里不服气,拿到你这里来看一下。我一看是真的,值二十七八万。老大爷惊喜得不得了,都不敢相信。旁边立刻就有人出钱想买。别的物件哪有这么大的增值空间啊!

我们老前辈就更厉害了。解放初,徐邦达先生到云南鉴定。在一家博物馆里,他看了很多东西都不行。他问对方,还有别的吗?博物馆说,还有一堆破烂,您有没有兴趣再看看?结果,发现了北宋郭熙的山水图。这张画放到现在来拍卖的话,我们国家一个亿都不会出售。而当年,就是从破烂里面抢救出来的。

记者:您个人最满意的一件藏品是什么?

潘深亮:我私人没有什么收藏。我是故宫里搞鉴定的人员,不允许自己收藏东西。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避免工作人员把好的藏品私自截留,也是避嫌的意思。

再说,当时经济比较困难,大学毕业时的工资也才56块钱。而现在呢,一般点的没有兴趣买;要买好东西,动辄几十万、上百万。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啊!

记者:您有过打眼的经历吗?

潘深亮:不可能没有打眼。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主任到故宫博物院讲课的时候说,一个好的鉴定家,一眼能看到80%~90%就不错了。中国文物很多,年代很长,文化品位高、内涵深,不同的鉴定家有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可能面面俱到。另外,作假的手段非常狡猾,所以打眼的情况不可避免。但我们搞鉴定工作,尽量争取少走眼,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我接触了一些收藏家和艺术市场的老板,常常跟他们聊。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权威的、全国性的鉴定机构尽快建立,尽量减少误差。中国文物很多,字画、瓷器、玉器、珠宝、文房四宝……民间这块有需求,这个机构迟早还是要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