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师当如徐悲鸿朱乃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师当如徐悲鸿朱乃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节前后,想起相继在《中国艺术报》读到的关于两对师生的文章。

其一是老师朱乃正、学生冯远。上世纪70年代,青年画家冯远在火车上翻看画稿,素昧平生的朱乃正主动跟他一路聊天,火车到京后朱乃正又主动提出带冯远去拜访卢沉、周思聪。两天后,朱乃正果然带着冯远去了卢沉、周思聪家,同样素昧平生的卢沉、周思聪,热情地给冯远做示范、讲画理,还分别作画赠给冯远。

其二是老师徐悲鸿、学生刘勃舒。1947年,12岁的刘勃舒偶然看到徐悲鸿画的马,十分喜欢,便鼓起勇气给徐悲鸿写信,徐悲鸿亲笔给刘勃舒回信希望他到北平学习,并表示“我的学生很多,乃又在千里之外得一颖异之小学生,真是喜出望外”,并为刘勃舒随信寄去的画马习作题字“有美好远景”。

这两个故事不由得让人感慨系之。彼时冯远20多岁,而朱乃正是著名画家,卢沉、周思聪夫妇是名满画坛的艺苑伉俪,他们与冯远不过偶遇,但却慧眼识才,倾情相助,传道授业,而冯远也不负期望,成长为中国画坛的名家;彼时刘勃舒不过是稚气未消的小小少年,而徐悲鸿则是享誉中外的大家,他仅凭刘勃舒一封信和一件习作,便热情鼓励,悉心指导。3年后,15岁的刘勃舒被中央美院破格录取,成为徐悲鸿的关门弟子,多年以后,刘勃舒终成卓有成就的著名画家。而刘勃舒、冯远的成就,与两位老师的激励密不可分。刘勃舒感叹:没有徐悲鸿就没有刘勃舒。诚哉斯言!

这类似神话的故事却是真实的艺坛佳话。佳话之“佳”,便在于为师者不问学生出处,不问学生家庭的社会地位,而是从艺术本身出发,发现、培养有天分的学生;便在于为师者“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的那份真诚的、赤子般的快乐、快意。今天当然不缺乏优秀的老师,但在浮躁的学术环境、聒噪的市场环境、焦躁的内心环境冲击下,教育片面追求功名利禄,为富贵者教、为权势者教的例子不胜枚举,徐悲鸿、朱乃正们对教育的赤胆忠魂,就更值得大力提倡、发扬光大。

佳话之“佳”,还在于为学者对艺术的诚挚追求。没有火车上心心念念翻阅研习画稿,冯远可能就错过了朱乃正、卢沉、周思聪;没有对徐悲鸿艺术的心摹手追,刘勃舒可能就错过了徐悲鸿。而正是他们在被老师领进门之后的孜孜矻矻,才得以取得今日之成就。他们从老师身上获取的,就是艺术本身。而反观当下,多少人声称自己是某某大师的亲传弟子、再传弟子、关门弟子,不过是拉大旗作虎皮,以大师之名,涨自己身价,以神圣的师生关系到畸形的艺术市场套取名利。至于大师的艺术,则根本不放在心上,因为他们本身就不是为艺术的。

因此,真心期待有更多如徐悲鸿、朱乃正、卢沉、周思聪这样的为师者,做真正的伯乐,发现更多真正的千里马;真心期待有更多刘勃舒、冯远这样的为学者,做真正的艺术之子,传承发扬优秀传统,开辟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如此,为师者幸甚至哉,为学者幸甚至哉,艺术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