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力资本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力资本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由于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技术条件的劳动力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推动肯定是不相同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分别考察具有不同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力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引入了一个包含异质型流动人口变量的函数,并对1985-1990年期间我国分地区流动人口的素质状况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期间,仅流动人口中的智力资本就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大约72.5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价值;而分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中的智力资本也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是,对中部来说,在此期间的流动人口不管是从对劳动力数量的增长贡献上,还是从对本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贡献上,都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 流动人口;人力资本;地区差距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4-0087-05

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技术条件的劳动力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拉动肯定是不相同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分别考察具有不同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力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

1 人力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的国际背景

早期的人力资本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经济领域,即认为个人的教育水平及工作经验对收入具有决定性作用。后来由于卢卡斯的贡献,人力资本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的研究,近来大量对跨区域的回归研究不仅检验了经济增长的收敛特性,同时也解释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

D.S.托马斯和S.库茨列茨证明:美国在1870-1950年间的不同经济增长,是全美及不同区域人口再分布的结果[1]。但20世纪中叶以后,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果大不如前,H.S.Ellis指出,科学技术已日益替代人口迁移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技术已经不再必然伴随着人口的流动而流动,这使欠发达地区的迁出人口已经不再是大量的非熟练工人,而是这些地区拥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专门人才,正是这些技术人才的迁入和迁出影响着迁入地和迁出地经济增长的水平,并进而对地区差距的形成格局产生内生性的影响。

内生增长理论证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人力资本在知识生产中具有规模效应,因此具有较高初始人力资本存量的地区倾向于产生更快的技术进步和增长速度,这实际上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中“收敛”理论的检验性证明。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由于比欠发达国家具备更高的人力资本存量,因此经济增长在穷国和富国之间不会“收敛”。卢卡斯通过比较美国和印度两国的数据后指出:两国的人力资本差异可以解释生产率差异的40%,出现如此巨大的生产率差异,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很难保证整体性的收敛。但是,对另外一些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经验研究却表明,经济增长的收敛现象确实存在,如果排除人力资本等条件的差别,各个国家间的经济收敛不仅存在而且保持稳定。由此看来,人力资本差别在确定国家间或地区间经济增长是否收敛的论证上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 我国对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距关系的研究

我国的流动人口中农业人口占有更大的比例,而且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是由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身体素质较好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构成(查培轩,2003)[2],他们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率,但是却缺乏从事非农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时,应该充分考虑劳动力非同质的特点。

2.1 研究综述

尽管外来劳动力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3],但是这种贡献可能会因边际产出水平下降而降低。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力的流动并不缩小地区差距,这主要是异质型劳动力的流动使落后地区人才更加匮乏的结果(刘乃全,2005)。沈坤荣(2002)[4]研究了劳动力异质性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他认为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东部地区,通过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扩大了地区的发展差距,但是他并没有说明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收敛性的影响,更没有指出人力资本流动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范红忠(2003)[5]指出,地区经济差距与人口流动成本成正比,由不同人力资本存量所导致的人口流动成本实际上扩大了地区间的差距。

段平忠:人力资本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4期此外,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工业部门更愿意吸收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村流动人口有关,也与高校的招生、分配、干部调配等计划迁移有关,杨云彦(1999)[6]指出,我国80年代以前抽调大批文教、科技和其他专业技术人才的“支边”行动对西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他并没有说这种作用有多大。

2.2 研究现状

目前有关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的总量水平上,很少考虑到各层次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朱国宏(1994)[7]测度了1952-1986年中国人口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得出人口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约为5%~6%(于学军,2000)[8]。李玲(2003)[9]认为,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的81%是由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知识、技术、信息等相关因素造成的。魏立萍(2005)[10]在比较广东和陕西的情况后指出,相同的异质型人力资本水平受制度环境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广东异质型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12%,而陕西仅为5.15%。

遗憾的是,这些研究都只是验证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或者即使指出了人力资本差异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但却没有将流动人口中的人力资本差异与地区增长差距结合起来。事实上,对地区差距的研究应该结合各地区人力资本的流动和在区域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研究这种非均衡性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区域增长差距。

3 异质型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3.1 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

假定总的生产函数如下:

本研究将以模型(1)为基础来估计1985-1990年期间各地区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人力资本存量分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再从各地区的劳动力存量、人力资本存量数据中去掉由流动人口带来的增量,对模型进行估计,然后比较两次估计的结果。

3.3 人力资本的度量

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将各级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权数加权求和,这是最实用的方法。此外,国内外的学者也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义了一些度量指标,Romer用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数量代替人力资本,我国与此相关的指标是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但却无法包括非国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Lucas用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反映人力资本,我国与此相应的指标是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但可查的数据年限较短。蔡用成人识字率代表人力资本存量,但这种指标代表性不够。沈坤荣(2002)以各省在校大学生人数衡量初始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但这显然没有说服力。

综合来看,我们还是觉得根据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的长短,分别对不同劳动者赋予受教育年限的权数进行加权求和的方法最为有效和实用,本文将采用这一方法。

3.4 本文使用数据的说明

本文使用的GDP数据、资本数据、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于段平忠(2005)[12]的附表1、2,由于我们只能获得1985-1990期间流动人口的素质数据,因此,本文的研究集中在这段时间。此期间各年份人力资本存量数据的计算如下:1985年的数据是用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来代替的,并用大学肄业或在校这一指标代替大专指标,然后再结合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2、2000、2001计算出1985年分地区总人口的数据和人力资本存量数据;1986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7》,结合1986年总人口数据,也可以计算出该年份的人力资本存量数据;1987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8》的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9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1》人口普查10%抽样汇总资料;1988和1989年数据由于无法找到合适的数据来代替,我们采取了变通的方式来计算,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利用1987和1990年大学、大专、高中、初中、小学的对应数据计算出年均增长率,并用年均增长率近似计算出1988和1989年的人力资本存量。

3.5 流动人口数量及质量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

(2)式是利用1985-1990年期间各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固定资本投资额、全社会从业人员、以及人力资本存量几个变量所作的加权回归,从回归结果来看,资本、劳动力的t检验值都能在α=005的水平下通过,人力资本的t检验值只能在α=0.3的水平下显著,回归结果基本上良好。而人力资本的系数γ=0.005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中有0.5%的份额来源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

但是,我国的人口流动到底带动了多大的经济增长?更进一步,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多大贡献?如果没有以流动人口为载体的人力资本流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否会受到影响?如果有影响的话,这种影响有多大?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入流入人口数量是具有小学文化及以上水平的迁入人口数,没有考虑文盲的数量。不仅增加本地区劳动力的存量,而且会增加本地区人力资本的存量,如果我们从这两个数据中减去因流动人口带来的增量,我们看会发生什么结果?

我们发现劳动力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本不变,这可能是人口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不影响全国的劳动力存量水平,所以,因人口流动导致的劳动力的数量变化只是经济体内部的变化,对全国的经济增长来说作用是一样的。

但我们发现去掉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后,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降低了0.1个百分点,从原来的0.5%降为现在的0.4%,这说明,流动人口的智力资本为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了0.1%,按照这个比例,仅1990年我国18547.9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就有约18.5亿元的价值是人力资本流动所创造的,而在1985-1990年期间,人力资本流动更是为国民生产总值创造了大约72.5亿元的价值总量。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些人力资本的流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此期间将至少损失72.5亿元。但对分地区来说,由于人口的流动是双向的,我国的流动人口会不会一方面促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却降低流出地的经济增长?

3.6 流动人口数量和质量对三大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按照3.5节的方法,我们探讨三大地区流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分别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见表1)。表1中方程2是对剔除了流动人口影响的各个指标进行回归的结果,方程1则没有剔除,此外,各方程的第一行数据是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圆括弧内数据是t-统计量;解释变量human1表示现有人力资本存量,human2表示去掉人力资本流量的人力资本存量。

表1显示:与其他指标相比,东部在1985-1990期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但是,流动人口的流入使东部的劳动力总量增加了,这部分增加的劳动力却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消极作用,反而使劳动力的贡献降低了约0.2%的水平,尽管这种降低幅度不大,但还是说明了一个现象:流入人口的数量降低了东部的经济增长水平。

相比较而言,人力资本对东部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在不考虑流入人口人力资本的情况下,东部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0.2%的水平,但是在考虑流入人口人力资本的情况下,东部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高达30.9%,这显示了流动人口的智力资本对东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流动人口的流入增加了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我们在表2中列出了二者存量的增长对全国以及分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对西部来说并不是好事,因为在不考虑流入人口的情况下,本地区原有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效应(-1.396);在考虑流动人口的情况下,这部分增加的劳动力不仅没有给西部带来经济增长的实惠,反而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负效应更大(-1.704)。我们认为,在没有外部条件影响的情况下,单纯人口数量的增加只会增加西部资源承载力的人口基数,对经济的增长无法起到积极的作用。

尽管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没有给西部带来好消息,但是,因为流动人口的流入带来人口质量上的进步却推动了西部的经济增长。我们发现,在考虑流入人口的情况下,人力资本存量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大幅度上升,弹性系数从0.006上升到0.508。这说明,西部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贡献,贡献程度高达50.8%,其中流入人口人力资本的贡献达50%,而原有人力资本的贡献仅为0.6%。

与东部和西部不同,中部是人口流动的受害者。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对中部的经济增长很重要,在不考虑流入人口情况下,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6.2%,而在考虑流入人口的情况下,这一数据仅为30.9%,前后有30%的差距。这说明,流入人口不仅没有提升中部的经济增长能力,反而拖累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后腿。

中部人口质量的变化也没有带来经济增长的实惠,回归显示,中部原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0%,但是存量增长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出现了负效应(-0.659),这说明,人力资本的流入改变了本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使现有的人力资本结构比原有的人力资本结构更恶化,从而弱化了中部人力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认为,全国人才战略的实施使中部流出的人力资本比流入的人力资本水平更高,从而使中部的人力资本存量从总体上减少,这客观上为中部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效应。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杨开忠(1994)[13]指出,1952-1978年期间,我国地区差异主要由投资效益差距决定,而1978-1990年期间,却主要由投资规模差异决定。在我们看来,情况远非这么简单,至少在1985-1990年期间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人口流动以及人力资本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总体来看,人口流动在1985-1990年期间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正因为流动人口的存在,又使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的差距逐渐扩大,特别是东部与中部、西部与中部的差距逐渐扩大。

这个结论对我们的启发应该是不受时间限制的。由于人口流动的频繁发生,而且异质型流动人口对流入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因此,要缩小地区差距,实施人才战略调迁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之一。国家在建国后对西部实行人才调迁战略的经济效应已经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证明,尽管这种“人才调迁”政策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但是它对缩小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作用将是无可替代的。当然,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提高流动人口素质的问题,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工作应该是取得双赢结果的保证。

此外,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政策也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参与,提高流动人口的素质将有力地促进西部与中部的发展,并同时缩小东、中部与东、西部的经济增长差距。当然,由于中国的地区差距主要是来自于城乡之间的差距,因此加快城市化也是解决地区差距的有效方式,因为只有加快城市化、加快人口向城市转移,城乡收入差距才会最终解决,从而地区差距才能逐渐被消除。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D.S.托马斯,S.库茨列茨.人口再分布与经济增长[M].美国哲学学会,1957,1960,1964年版.[D. S. Thomas et al. Re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 The Academy of Philosophy, 1957, 1960, 1964.]

[2] 查培轩.西部大开发与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66~167.[Cha Peixuan. Western Development and Enhancing Labors' Qualities[M]. Shenyang: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ess, 2003:166~167.]

[3]刘乃全.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Liu Naiquan. Alanysis of Influence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from Labor Mobility[M].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ess, 2005.]

[4]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33~39.[Shen Kunrong, Ma Jun. The Causal Study on Character of “Club Convergenc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J].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2001,(1):33~39. ]

[5]范红忠,李国平.资本与人口流动及其外部性与地区经济差异[J].世界经济,2003,(10):50~61.[Fan Hongzhong, Li Guoping. The Exter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y of Mobility of Asset and Population[J]. The Journal of Word Economy, 2003,(10):50~61.]

[6]杨云彦.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转移与区域政策[J].人口研究,1999,(9).[Yang Yunyan. Labor Mobility, Human Capital Migration and Regional Strategies[J]. Population Research, 1999,(9).]

[7]朱国宏.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Zhu Guohong. The Economic Analysis on Population Quality[M]. Shanghai: Shanghai Sanli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

[8]于学军,解振明.中国人口发展评论:回归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5~129.[Yu Xuejun, Xie Zhenming. Reviews and Prospects: the Comment on China's Population Development. Beijing: Renmin Press, 2000:125~129.]

[9]李玲.人力资本运动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Li Ling. Brain Drain 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M]. Beijing: China Jihua Press, 2003.]

[10]魏立萍.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及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45~54.[Wei Liping.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on Differentiated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M].Beijing: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5:45~54. ]

[11]陈秀山,张若.异质型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差距中的贡献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6,(3):36~41.[Chen Xiushan, Zhang Ruo. Study on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iated Human Capital to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J]. Economics Information, 2006,(3): 36~41.]

[12]段平忠,刘传江.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5,(12):99~110.[Duan Pingzhong, Liu Chuanjiang.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Mobility on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Economic Growth[J]. China Soft Science, 2005,(12):99~110.]

[13]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3.[Yang Kaizhong. The Research on Change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J].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1994,(12):28~3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