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物:活力“自助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物:活力“自助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个设在地下二层的廉价旅店的老板,向往着营造一种商业化的国际文化交流方式

花98美元住赛特饭店,还是花35元人民币住青年旅馆?如果一个背包客――自助旅行者――在北京建国门外面对这两种选择,后者往往是自然而然的去处。这家青年旅馆叫“青年之家”,在建国门外某涉外公寓的地下二层,距离赛特饭店只有百步之遥。

步入“青年之家”,是宽敞的走廊;1000多平方米的旅馆隔出20多个房间,每间40平方米;九人间床位价每天35元,床与床之间用半开放的隔板隔开。房间里除了床和简单的被褥,没有其它东西。旅馆有中央空调、全天热水公用卫生间、自助洗衣房;公共活动室里的冰箱里放满了旅客自带的食物;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在活动室里聊天,下棋。与其说这是旅馆,不如说更像一个青年公寓。

旅馆主人刘光环今年45岁,已不年轻的他办青年旅馆,自有一番机缘巧合。

定位“背包一族”

刘光环是“”后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淮阴县第四中学做语文教师。1994年,他已经升至该中学校长。同年,他随妻子迁至北京,进入密云县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一个普通的政工职员干起,几年后做到党委书记,后又到公司下属某民俗度假村当上了项目经理。

中学校长和企业政工领导的经历使刘光环十分喜欢年轻人聚拢谈心的氛围。但萌生做“青年旅馆”的念头,是在1999年春节。当时,国有企业大多不太景气,刘光环想为自己找条后路。“我这个年纪,已经不适合冒险了,就想找一种投资少、风险小的途径。”春节期间,旅居美国的表亲回家探亲,谈起在欧洲旅行时,随处可见青年旅馆,这种旅馆针对自助旅游者,规模不大,设施简陋,价格低廉,很受自助旅游的青年人欢迎。尤其是大城市的青年旅社,比如伦敦,通常都要提前半年预订。

刘光环觉得这是一种可行的投资方式。当时国内还没有一家青年旅社,他几乎就要成为先行者。但是和很多初次创业的人一样,刘光环首先面临筹资难题,随后又遭遇选址的困扰。国际青年旅舍的要求之一就是旅舍必须建在交通便利、繁华安全的市中心,但市中心的地价又是他无法承受的。成本高,价位也会随之升高,无法实现低廉的价格,对漫游世界的青年人就会失去吸引力。

历经半年,刘光环才找到现在这间原来用于堆放杂物的地下室,租金比地面便宜近三分之一。150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只有20多间房。没想到异常宽敞的房间日后却成为青年之家的一大特色。

申请执照又用去了将近半年,曾经当过中学校长和国有企业党委书记的刘光环感觉到了私营老板的艰难,而多重管制也给刘光环的设想打了折扣。比如,上下铺是国际青年旅社的通行标志,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经,但按照有关部门对旅馆安全设施的要求,旅馆内不能安放上下铺,于是“青年之家”是清一色的普通单人床。

2000年底,刘光环投资40万元的“青年之家”落成试营业。

开始是没有预料到的冷清。“每天都眼巴巴地盼着人来,都等不到。”经常是旅店里的客人还没有服务人员多。

刘光环坐不住了。中国的自助旅游并不发达,“青年之家”又不为人知晓,必须要面对市场开拓的问题。他制作了100份材料,带到北京附近的河北、天津,在各个大学散发传单,和学校的学生会团委联系,做宣传活动。刘光环还自己写了一些介绍性的文章,在各个和旅游相关的媒体上发表;他还将“青年之家”的基本情况制作成网页,吸引经常上网的年轻人,结果发现这比自己跑各大学发传单效果好多了,很多人都拿着网上下载的资料找上门来。

四五个月后,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青年之家”的入住率节节攀升,70%、80%,直至100%。

按照刘光环的计算,每年平均入住率达到30%,就可以收回当年的运营成本。事实上,去年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营业收入20万左右。目前已经收回投资。“青年之家”现有100张床位,每年平均入住率30%,年收入应该在15万元至20万元左右。

文化韵味

走出了经济困境,刘光环并不满足。他发现旅馆并没有像他设想的那样成为“青年之家”,或是背包客群居的地方。来入住的客人囊括了各个年龄段,旅行的目的也各有不同。最极端的例子是,刘光环曾经收留过一个从甘肃远道而来卖艺的老人。

刘光环不甘心让青年旅馆仅仅成为价格低廉的地下旅馆,这有违他办青年旅馆的初衷。他实施一条“价格倾斜”政策:来住宿的26岁以下的青年,单床价位降低5元。在全国各个档次的宾馆旅社中,恐怕这里是惟一对青年人给予优惠的。

也许最能体现“青年之家”特点的是刘光环为旅客专辟的大厅。40多平方米的大厅每到晚上八、九点钟最为热闹,看电视的、喝茶的、打牌的、闲聊的,济济一堂。“别的旅馆没有也舍不得那么大一块空地。”刘光环也常在那里和年轻人说古论今,谈笑风生。

在旅馆内,20多米长的走廊上挂满了住客的画作和他们带来的五光十色的海报,刘光环称之为“文化长廊”。这种富有文化韵味的设计把“青年之家”和五湖四海的青年联系在一起,引来了一批批的回头客。大厅门口的墙上就贴满了住客们的照片和来信,据刘光环介绍,他们中很多人已经成为青年之家的老朋友,“有的在这里存着一笔钱,说来就来。”

期盼国际化

慕名而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刘光环还是有些无奈――这些年轻人并不都是背包客,很多是来北京准备各种考试的“应考族”。

刘光环对此的解释是, “在世界各国,青年旅馆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它通过为不同种族、肤色、宗教、性别、阶层或政见的年轻人提供住宿,给他们提供一种交流,鼓励他们更多地去了解、热爱和关心外部世界,以及欣赏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小镇的文化价值,促进青少年对本国和国外人际关系更深的了解。”

但中国的自助旅游还没有形成气候,不论是文化氛围,还是经济基础都制约了背包客一族的增长,而国外游客又不能接受,刘光环对此非常苦恼。虽然“青年之家”是北京国际青年旅馆协会的会员,但至今不能获准接待国外游客。“只有有了外国游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年旅馆。青年旅馆最初的探险、游历和交流的意义才能实现。”

此外,由于中国背包客稀少,所以只有放开涉外住宿,才能带来真正的生机。按规定,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旅馆才能经营涉外业务。而一年多来,有关部门的审批迟迟不能下发。刘光环只好眼睁睁把送上门来的生意推掉。有一次,因为接待了香港游客,刘光环不得不和有关部门就香港是不是中国境内的一部分而进行漫长的“绕口令”式的争辩。

“自助”是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未来,刘光环抱有审慎的乐观态度,加入WTO之后,中国必须给外国公民以国民待遇,旅馆涉外经营势必会放宽管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宽青年旅馆的客流量,也会带来更多真正的背包客。

刘光环还准备在硬件上继续向国际靠拢。未来的“青年之家”将会浮出地面,改变现在的通风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增加自助的程度。刘光环告诉记者,国外的青年旅社,自助程度是相当高的。每家青年旅馆都有一个很大的厨房、各种锅、碗、瓢、盆、刀、叉、勺随意取用。厨房的四周是各种炉灶和若干个供背包客们使用的大容量冰箱。客人将自己的食品用塑料袋装起来,里面放一纸条,标明自己的姓名、房号及食品的采购日期,并对冰箱每周清理一次。厨房中间一张操作平台,可供多人同时使用。背包客大都自己背着睡袋旅行,或者自己带着床单。如果没有,可以租旅馆提供的床单和毛毯。每家旅舍都是光板上下铺,背包客用自带的防潮垫和睡袋铺在床上,或者向旅社租借床单被褥。

“真正的青年旅馆,样样事情绝对需要你自己动手。住客步行或租借自行车,自己动手做饭,洗衣服。放弃大而舒适的旅馆,选择小而简陋的青年旅馆。这是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旅游观。未来的青年之家应该是这样。”刘光环充满了向往。